中新社香港8月21日電 題:港青創客沈慧林:重新把香港特色“走出來”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香港有很多著名旅遊景點,但內(nei) 地與(yu) 世界其他地區的同類景點可能比香港的更大、更有規模。”談到對香港特色的理解,青年企業(ye) 家、香港唯一高檔陀飛輪手表品牌“萬(wan) 希泉”創始人沈慧林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坦言,麵對來港遊客消費模式的變化,包括他在內(nei) 的很多中小企業(ye) 老板都認為(wei) ,應該重新把香港的特色、優(you) 勢“走出來”。
香港旅遊發展局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內(nei) 地旅客的消費習(xi) 慣有所改變,以購物作為(wei) 主要來港目的的比例,較疫情前有所下降,深度體(ti) 驗遊成為(wei) 新的趨勢。沈慧林說,這促使他思考,香港的特色在哪裏?“香港有中西交融的文化底色、有粵語金曲、有鴛鴦奶茶、有李小龍,我認為(wei) 這些都是更深層次體(ti) 現香港特色的符號。”
香港陀飛輪手表品牌“萬(wan) 希泉”創始人沈慧林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沈慧林對香港特色的體(ti) 悟,不僅(jin) 來源於(yu) 對現實的觀察,更來自自己的創業(ye) 經曆。2011年,學金融出身的沈慧林回到香港“跨界”創辦“萬(wan) 希泉”手表品牌。他說,創業(ye) 一方麵是從(cong) 小受到父親(qin) 收藏鍾表、木雕藝術品的熏陶;另一方麵也是看到世界鍾表界被瑞士、日本等國家壟斷,父親(qin) 在杭州投資的手表廠幾十年裏都在給世界名牌代工。“我是抱著推動中國高端手表品牌走向世界的使命感創辦‘萬(wan) 希泉’的。”
創業(ye) 伊始,為(wei) 了讓市場接受“萬(wan) 希泉”,沈慧林頻繁拜訪鍾表行,也沒少吃“閉門羹”。他說,香港人引以為(wei) 傲的“獅子山精神”支撐了自己最艱難的時光。經過艱苦努力和前輩幫助,“萬(wan) 希泉”不僅(jin) 很快在香港站穩腳跟,而且打開內(nei) 地及海外市場,並獲得香港品牌發展局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hui) 聯合頒發的“香港名牌”稱號。
可能是緣分,當沈慧林的事業(ye) 有所成就後,獅子山腳下的黃大仙區成為(wei) 他回報社會(hui) 的重要一站。他告訴記者,自己在黃大仙區成立了關(guan) 愛社區發展基金會(hui) 和青少年兒(er) 童發展基金,幫助老人家和基層家庭學童。“有機會(hui) 在獅子山下的黃大仙區服務基層,我感觸很深。因為(wei) 我覺得‘獅子山精神’是香港的情懷,它代表的是一種奮鬥的精神,一種樂(le) 觀的精神,它激勵我敢於(yu) 突破,不埋怨、向前看。”
談及當下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與(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相演進、深度互動的大勢,沈慧林直言,“我們(men) 很難得活在這個(ge) 大時代,能夠見證民族複興(xing) 。”他表示,“萬(wan) 希泉”作為(wei) 一家在香港設計、製造和裝配,並集成了內(nei) 地和國外供應商的企業(ye) ,將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包括東(dong) 南亞(ya) 在內(nei) 的廣闊海外市場。
同時,“萬(wan) 希泉”將把西方的陀飛輪製表工藝、西方流行文化同中國木雕工藝、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結合起來,通過手表這個(ge) 載體(ti) ,凸顯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為(wei) 講好中國故事盡力。
香港陀飛輪手表品牌“萬(wan) 希泉”創始人沈慧林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對於(yu) 香港麵對“兩(liang) 個(ge) 大局”如何“變中求進”、激發“興(xing) ”的動能,沈慧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要是做好青年工作,青年興(xing) 則香港興(xing) 。”他說,經曆“黑暴”陰霾後,香港社會(hui) 對關(guan) 愛青年、培養(yang) 青年愛國愛港情懷凝聚了許多共識。他建議把青年中流行的“劇本殺”等新興(xing) 娛樂(le) 形式和國情教育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增進青年對國家的認識。
“此外,走向‘興(xing) ’的階段還要全力拚經濟。”沈慧林認為(wei) ,當下世界經濟複蘇乏力,香港經濟也未全麵恢複元氣,社會(hui) 各界人士更要齊心協力,互幫互助,著力提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我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香港和國家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