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新國際觀察 | 日本強行啟動核汙染水排海貽害無窮

蘇婧欣 朱晨曦 發布時間:2023-08-25 09:0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題:日本強行啟動核汙染水排海貽害無窮

  作者 蘇婧欣 朱晨曦

  日本政府此前不顧多方反對,執意宣布會(hui) 在24日開始將福島核汙染水排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鄒皓丹2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指出,核汙染水排海證明了日本政府的自私和短視,其考量皆出於(yu) 經濟成本與(yu) 黨(dang) 派私利,對海洋環境等方麵貽害無窮,必然受到國際社會(hui) 的反對。

  排海缺乏透明有效監督

  今年6月底,日本核監管機構原子能規製委員會(hui) 完成了對排海設備的最終檢查。7月,日本政府又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背書(shu) ”。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wei) ,日本政府和東(dong) 京電力公司(簡稱東(dong) 電)的核汙染水處理過程及排放計劃都不夠透明。

  鄒皓丹告訴記者,2012年,日本政府通過購買(mai) 股票的方式,將東(dong) 電國有化,通過政治操作,實現了對福島核事故處理的壟斷決(jue) 策權。現在,東(dong) 電的上級直屬部門是產(chan) 經省,日本政府通過產(chan) 經省控製福島核汙染水排放的決(jue) 策權。東(dong) 電的多核素處理係統(ALPS)在2022年才獲得日本原子能規製委員會(hui) 的檢驗合格報告,本質上是在追認日本政府的壟斷決(jue) 策,沒有任何獨立第三方監督的可信性。

  在國際監督方麵,鄒皓丹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雖承諾在福島長期監測核汙染水排海,但卻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其作用僅(jin) 是監測東(dong) 電提供的數據資料。鑒於(yu) 2011年以後,日媒曾報道多起東(dong) 電刻意隱瞞核汙染水泄露的事件,其監督效果隻能說聊勝於(yu) 無,“因此可以看到,日本核汙染水排海並沒有透明的、有效的國內(nei) 及國際監督”。

  急於(yu) 排海的政治考量

  日本共同社19日至20日開展的全國輿論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wei) 日本政府就核汙染水的說明“不充分”。而日本全國漁業(ye) 協會(hui) 聯合會(hui) 也在22日重申其反對立場。可見除遭到國際社會(hui) 強烈反對外,排海計劃也未得到日本國內(nei) 的充分理解。那麽(me) 日本急於(yu) 排海有何隱情?

  “能源因素與(yu) 政治因素是日本急於(yu) 排海的雙重考量。”鄒皓丹指出,在烏(wu) 克蘭(lan) 危機導致日本麵臨(lin) 能源危機的背景下,岸田政府決(jue) 定重啟核電事業(ye) 。如果核汙染水排海成功,可降低民眾(zhong) 對重啟核電的隱憂。此外,“3·11”大地震及福島核事故極大地降低了日本民眾(zhong) 對政府的信任,日本政府一直將福島複興(xing) 作為(wei) 政府工作成果的展示板。核汙染水排海如果成功,將成為(wei) 福島複興(xing) 的重大成果,岸田政府希望借此提高民眾(zhong) 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無視國際上建議的其他處置方案,完全從(cong) 經濟成本和黨(dang) 派私利角度出發思考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問題。”鄒皓丹告訴記者,日本政府此前曾提出過5種處理核汙染水的方案,其中有兩(liang) 種方案在現實中較為(wei) 可行,但海洋排放對日本政府來說,是成本最低、最容易的方法。

  鄒皓丹強調,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將風險轉移給了全世界,其自私與(yu) 短視暴露無遺。

  各方有多種追責途徑

  日本啟動核汙染水排海計劃後,130多萬(wan) 噸核汙染水將持續排放至少30年,勢必對海洋環境和以海洋為(wei) 生的他國民眾(zhong) 造成長期負麵影響。

  關(guan) 於(yu) 受影響國家能否通過法律途徑阻止日本排海並向其追責,鄒皓丹稱,國際環境法發展到現在僅(jin) 有約100年的曆史,其能夠規範和處理的違法範圍相對有限。目前直接與(yu) 海洋環境有關(guan) 的國際法有1972年的《倫(lun) 敦傾(qing) 廢公約》和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些國際法針對事後損害進行了規定。

  鄒皓丹指出,環太平洋國家可聯合起來,共同探討在測定損害情況的前提條件下發起訴訟、對日本追責索賠的可能性。

  鄒皓丹建議,環太平洋國家應各自設立監視點,長期監測海洋放射性核素濃度,積累證據,然後通過政治、法律和國際輿論等途徑向日本政府追責。(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