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尋味中華|文博】走進柳州白蓮洞,探萬年前古人類“嗦螺”遺跡

劉俊聰 韋國政 發布時間:2023-09-01 09: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柳州8月29日電 題:走進柳州白蓮洞,探萬(wan) 年前古人類“嗦螺”遺跡

  作者 劉俊聰 韋國政

  在廣西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庫房內(nei) ,文物管理員梁媚連日來一直在用毛刷清洗螺螄殼化石,這些螺螄殼化石距今已有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的曆史。“在庫房內(nei) 保存的所有白蓮洞出土物件中,要數螺螄殼的數量最多,可以想象白蓮洞人是十足的‘嗦螺’愛好者。”梁媚說。

  圖為(wei) 柳州白蓮洞穴科學博物館庫房內(nei) 的螺螄殼化石。韋國政 攝

  “北有山頂洞,南有白蓮洞。”位於(yu) 柳州市南郊的白蓮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的洞穴遺址。經考古發掘,在此出土了石器、骨針、人牙化石、動物化石等史前物件。

  “白蓮洞文化層堆積連續完整,厚達3米,詳細記錄了距今三萬(wan) 七千年至七千年的文化信息,堪稱一本‘地書(shu) ’,這在中國範圍內(nei) 都是少見的。”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副館長李捷介紹說。

  有趣的是,這本“地書(shu) ”實質上是古人類的生活垃圾堆放區。“與(yu) 現代人一樣,古人類也會(hui) 注重垃圾處理。”李捷告訴記者,古人狩獵食用後,會(hui) 將各種食物骨骼和殘渣統一堆放在某處角落,從(cong) 而形成連續不斷的堆積層。

  圖為(wei) 白蓮洞古文化遺址。韋國政 攝

  千萬(wan) 年來,白蓮洞人都未曾變更生活垃圾堆放區,通過這本“地書(shu) ”,科學家可以詳細了解古人類的飲食構成。“出土的動物化石告訴我們(men) ,白蓮洞人會(hui) 以熊貓、金絲(si) 猴、竹鼠等動物為(wei) 食,隨著智慧的進步和新工具的使用,古人類也在不斷探索和豐(feng) 富飲食鏈。”李捷說。

  大量的螺螄殼化石出現於(yu) 白蓮洞考古現場的西三層,這一堆積層距今已有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的曆史。出土的螺螄殼個(ge) 頭較大,其尾部均有被砍砸工具敲掉的痕跡。

  圖為(wei) 位於(yu) 白蓮洞考古現場的西三層,部分螺螄殼化石仍清晰可見。韋國政 攝

  “柳州氣候優(you) 良,雨水充沛,是螺螄生長的理想之地。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前,白蓮洞人或許是偶然發現這種食物,將它們(men) 敲掉尾部後食用。”李捷分析道。

  而這一“嗦”讓古人們(men) “欲罷不能”。走出山洞生活後,他們(men) 將這種高蛋白食物帶到了平原。在距今兩(liang) 萬(wan) 一千年至七千年,地勢較為(wei) 平緩的柳州鯉魚嘴遺址,同樣發現了一些螺螄殼化石。

  當時正處於(yu) 大理冰期(中國第四紀冰期之一)的末期階段,幹冷惡劣的氣候對當時的古人類生存有極大影響。“由於(yu) 捕撈螺螄相較於(yu) 捕魚和狩獵要簡單得多,螺螄被古人類作為(wei) 高蛋白‘小零食’長期保留下來,幫助他們(men) 在艱苦的環境下存活。”李捷說。

  圖為(wei) 今年5月,遊客正在觀賞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內(nei) 展出的螺螄殼化石。韋國政 攝

  除廣西柳州外,中國亦有其它古代遺址發現大量螺螄殼化石,進一步證明螺螄是古人青睞的佳味。在陶器出現後,這種容器也成為(wei) 古人烹飪螺螄的最佳“拍檔”。

  位於(yu) 廣西桂林市的甑皮岩遺址,是目前中國萬(wan) 年陶器發現數量最多、最豐(feng) 富的史前遺址,陶器年代可追溯至距今一萬(wan) 兩(liang) 千年至七千年。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傅憲國此前表示,在甑皮岩遺址的考古挖掘中,陶器與(yu) 大量螺螄殼堆積的出現時間基本同時或略晚。陶器的出現很可能與(yu) 古人類采集螺螄、蚌作為(wei) 烹飪食物相關(guan)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螺螄生吃難以下咽,古人類將其裝入陶器煮製,才能得到更美味的螺肉。

  如今,中國民眾(zhong) 對於(yu) 螺螄的喜愛未曾改變,其烹飪方式相較“老祖宗”也更為(wei) 豐(feng) 富多樣。在嶺南地區,民眾(zhong) 多將螺螄與(yu) 香料熬煮,用牙簽挑出食用的螺螄肉鮮美十足。

  在廣西柳州,螺螄粉因其鮮、香、酸、辣、爽等獨特風味而成為(wei) “網紅小吃”,以螺螄為(wei) 食材的螺螄鴨腳煲、炒螺螄、煮螺螄等美味也吸引天南海北的食客尋味而來。中國民眾(zhong) 好吃螺螄的習(xi) 慣,似乎從(cong) 兩(liang) 萬(wan) 六千年前就已“注定”。(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