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
壯曉舒攝
讓—馬克·杜布朗。
本報記者 尚凱元攝
埃爾南·塞巴略斯。
受訪者供圖
哲仁·優(you) 拉母。
本報記者 武少民攝
多年來,一批批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外國專(zhuan) 家來到中國,以各種方式參與(yu) 中國現代化建設。他們(men) 在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jia) 值的同時,為(wei) 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促進中外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men) 是中國繁榮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友誼的使者,是連結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紐帶。中國政府友誼獎就是為(wei) 表彰他們(men) 而設立的政府最高榮譽獎項。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獲獎的外國專(zhuan) 家,聽他們(men) 講述與(yu) 中國共同發展進步的友好故事。
國際熱帶農(nong) 業(ye) 中心木薯育種專(zhuan) 家埃爾南·塞巴略斯——
“中國擁有培養(yang) 創新人才的沃土”
“這些年,我見證了中國農(nong) 業(ye) 研究的巨大發展,非常令人振奮。盡管我已經退休,但依然很期待有機會(hui) 再回到中國,與(yu) 中國同行一起合作。我相信,未來中國的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能走得更遠、更好,為(wei) 世界作出更多貢獻。”阿根廷木薯育種專(zhuan) 家埃爾南·塞巴略斯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大多數南美洲國家的餐桌上,木薯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傳(chuan) 統美食。在中國廣東(dong) 、廣西、雲(yun) 南、海南等地,許多農(nong) 戶以栽培木薯為(wei) 生,但長期以來,受氣候環境等製約,產(chan) 量一直不高。“作為(wei) 世界三大薯類作物之一,木薯產(chan) 業(ye) 與(yu) 糧食安全息息相關(guan) 。近年來,研究如何提高其產(chan) 量並穩定其生產(chan) 能力受到各國的重視。”塞巴略斯說。
1999年博士畢業(ye) 後,塞巴略斯進入總部設在哥倫(lun) 比亞(ya) 的國際熱帶農(nong) 業(ye) 中心,擔任木薯課題組組長。2000年,他受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之邀來到中國,開始了與(yu) 中國同事長達20多年的木薯種植合作。“國際熱帶農(nong) 業(ye) 中心是一個(ge) 促進熱帶和亞(ya) 熱帶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發展的機構,我們(men) 希望與(yu) 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等機構共同研究,找到適合在中國推廣種植的木薯品種,提高種植者的收益。”塞巴略斯說。
目前全球推行的木薯早期誘導開花結果技術,就是塞巴略斯與(yu) 中國同行——廣西壯族自治區亞(ya) 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俞奔馳、廣西木薯研究所副所長田益農(nong) 共同研究出來的。此外,塞巴略斯還提供了大量木薯核心種質資源,為(wei) 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國家木薯種質資源圃建立及開展木薯種質資源精準評價(jia) 等奠定了基礎。
在與(yu) 中方研究團隊的合作中,塞巴略斯鼓勵當地農(nong) 民參與(yu) 科研,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孔八村就是最早參與(yu) 其中的試驗村之一。在孔八村,中外科研人員與(yu) 村民們(men) 同吃同住,一起進行木薯新品種試驗。他們(men) 用實物進行差異對比,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農(nong) 民解釋研究成果,還邀請村民們(men) 一起進行試驗、評估和篩選。有了新品種和新科技的加持,木薯田的畝(mu) 產(chan) 鮮薯約可達2000—3000公斤,最高可達到畝(mu) 產(chan) 6000公斤左右。看著自家長勢喜人的木薯,種植戶符永全表示,新技術幫他們(men) 實現了大豐(feng) 收,木薯長得多,吃起來味道更好。現在木薯賣得特別好,大家種木薯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深入田間地頭與(yu) 農(nong) 戶交流,為(wei) 農(nong) 戶講解木薯開花知識,在實驗室指導技術員做實驗……20年間,塞巴略斯11次赴華,通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yu) 國際農(nong) 業(ye) 研究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在海南、廣西、廣東(dong) 等多地和中國同事一起,合作攻堅木薯品種改良的難題。“中國研究人員有耐心、有智慧、有活力,我非常享受與(yu) 他們(men) 一起工作。”塞巴略斯說,“我們(men) 相處融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因在農(nong) 業(ye) 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2022年,塞巴略斯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近年來,中國加強了對木薯的基礎研究,通過選擇育種、改良新品種、改進木薯加工工藝等方式,延長了木薯產(chan) 業(ye) 鏈。”談起中國木薯產(chan) 業(ye) 的發展,塞巴略斯為(wei) 自己能參與(yu) 其中感到高興(xing) 和自豪。
“中國擁有培養(yang) 創新人才的沃土,中國政府對科研工作從(cong) 各層麵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在農(nong) 業(ye) 領域也是如此,中國積極搭建平台,推動農(nong) 業(ye) 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塞巴略斯說,這些努力一方麵讓中國的農(nong) 業(ye) 研究成果不斷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麵也讓優(you) 秀的研究成果更多惠及世界。
天津渤海職業(ye) 技術學院特聘專(zhuan) 家哲仁·優(you) 拉母——
“為(wei) 泰中職業(ye) 教育交流合作傾(qing) 盡全力”
“這次來中國,我特地邀請了泰國那空沙旺皇家大學校長猜拉特及一些年輕學者和我一起,希望更多人能參與(yu) 泰中職業(ye) 教育交流,讓兩(liang) 國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薪火相傳(chuan) ……”在天津渤海職業(ye) 技術學院學源湖旁的教學樓內(nei) ,渤海職院特聘專(zhuan) 家、泰國大城技術學院前院長哲仁·優(you) 拉母對本報記者表示。
不久前結束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hui) 上,優(you) 拉母出席了渤海職院與(yu) 那空沙旺皇家大學簽署聯合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協議的簽字儀(yi) 式。此次協議的簽署,是中泰院校合作助推泰國魯班工坊高質量發展、打通學生學曆上升通道、培養(yang) 應用技能型人才的有益嚐試,雙方圍繞聯合培養(yang) 本科、碩士技能人才等達成諸多合作意向。為(wei) 了促成協議的簽署,優(you) 拉母付出了很多努力,“雙方合作不斷推進,既是對過往的傳(chuan) 承,也是一個(ge) 新的開始,相信未來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交流合作在泰中兩(liang) 國之間開花結果。”
2015年初,時任泰國大城技術學院院長的優(you) 拉母第一次來到渤海職院,“因為(wei) 急著出發,我隻穿了一件單衣就來到天津。當時中國天氣很冷,渤海職院的老師見到我後,趕緊給我找了一件棉大衣,讓我身上和心裏都覺得很溫暖。”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優(you) 拉母依然很感動。
2016年3月8日,全球首家魯班工坊在泰國大城技術學院正式揭牌運營,渤海職院是負責共建的中方學校之一。近年來,在優(you) 拉母和兩(liang) 國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泰中合作團隊共完成魯班工坊6個(ge) 國際專(zhuan) 業(ye) 在泰國職業(ye) 教育委員會(hui) 的認證工作,全部專(zhuan) 業(ye) 通過評審,並納入泰國國民教育體(ti) 係;共有32批近170人次的兩(liang) 國教育界人士互訪……截至目前,泰國魯班工坊麵積超過2000平方米,培養(yang) 本土學曆教育人才1227人,招收留學生200多人。魯班工坊的學生獲得工業(ye) 自動化賽項金牌2次,其他獎項8次,並獲得泰國職業(ye) 教育委員會(hui) 等機構聯合主辦的首屆“職業(ye) 教育寶石王杯”大賽金牌。
在不遺餘(yu) 力地促進泰中兩(liang) 國職業(ye) 教育交流合作的同時,優(you) 拉母也積極推動泰國魯班工坊麵向東(dong) 盟國家職業(ye) 院校師生開放,累計交流培訓1.2萬(wan) 餘(yu) 人次;幫助天津企業(ye) 、天津優(you) 質教學裝備和產(chan) 品技術走出國門,天津聖納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能源汽車成為(wei) 泰國魯班工坊的標準配置……優(you) 拉母的辛勤付出獲得了中國同行和中國政府的認可和讚許:2018年,他榮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20年榮獲天津市“海河友誼獎”;2022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中國在職業(ye) 教育等領域理念先進,積極與(yu) 其他國家共享發展經驗。我相信泰中互學互鑒之路會(hui) 越走越寬,也願為(wei) 泰中職業(ye) 教育交流合作傾(qing) 盡全力。”優(you) 拉母說。
法國藍星安迪蘇公司首席執行官讓—馬克·杜布朗——
“這是我職業(ye) 生涯最重要、最令人興(xing) 奮的經曆”
法國藍星安迪蘇公司首席執行官讓—馬克·杜布朗位於(yu) 巴黎的辦公室陳設簡樸,辦公桌上擺著法中兩(liang) 國國旗。不久前,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巴黎為(wei) 獲得2022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的法國專(zhuan) 家舉(ju) 行頒獎儀(yi) 式,因積極投身兩(liang) 國相關(guan) 領域的合作,杜布朗獲得此項殊榮。“非常感謝中國授予我這個(ge) 獎項,這是對我工作莫大的認可,也是一份屬於(yu) 集體(ti) 的榮譽。”杜布朗對本報記者說。
“過去10多年我伴隨了安迪蘇在中國的成長,這是我職業(ye) 生涯最重要、最令人興(xing) 奮的經曆。”作為(wei) 動物營養(yang) 領域的資深專(zhuan) 家,2006年10月,杜布朗加入安迪蘇公司。同一年,安迪蘇被中國中化旗下的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2010年,杜布朗開始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推動向中國推廣先進技術、落實本地化研發,助力中國農(nong) 業(ye) 的綠色低碳發展。
蛋氨酸是現代養(yang) 殖業(ye) 不可缺少的動物營養(yang) 劑,它的使用能從(cong) 根本上減少畜牧業(ye) 帶來的溫室氣體(ti) 排放。2009年,安迪蘇開始在江蘇南京建設液體(ti) 蛋氨酸工廠,成為(wei) 最早在中國建設蛋氨酸生產(chan) 基地的國際蛋氨酸生產(chan) 商。當時,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發展亟待突破。工廠在2013年投產(chan) 後,迅速填補了中國在蛋氨酸產(chan) 業(ye) 上的空白,並在此後助力中國不斷走向液體(ti) 蛋氨酸生產(chan) 全球領先地位。
開拓市場業(ye) 務、協助歐洲專(zhuan) 家團隊赴華指導……杜布朗對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推廣傾(qing) 注了大量心力。為(wei) 了提升中國本土自主創新研發能力,2020年,杜布朗還牽頭啟動了南京新研發中心建設,將全球動物營養(yang) 的最先進技術轉移到中國。“研發中心的建立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和亞(ya) 洲市場的需求,為(wei) 生產(chan) 部門提供有力支持,也讓我們(men) 從(cong) 中國的創新生態中獲益。”杜布朗表示。
除了技術研發,杜布朗還積極思考如何管理好跨國企業(ye) 。工作中,他常常和中國同事相互交流,把文化融合作為(wei) 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通過文化交流,我們(men) 逐漸理解彼此思維、行為(wei) 等方麵的差異,大家互相協作,優(you) 勢互補,合作也越來越順暢。”由於(yu) 在文化交流及企業(ye) 管理方麵的突出表現,安迪蘇全球化管理案例兩(liang) 次入選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已成為(wei) 國企海外並購並實現成功管理、持續運營的典型案例。這其中,杜布朗功不可沒。
深耕中國市場的這些年裏,杜布朗對於(yu) 中國經濟的發展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隨著中國民眾(zhong) 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多元化、營養(yang) 化、健康化的需求越來越高。與(yu) 此同時,中國的食品加工業(ye) 發展迅速,加工形式、飲食場所都更加多樣化。“近年來,中國政府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以及畜牧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jin) 造福了中國人民,也為(wei) 外國公司和科研人才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杜布朗表示,“期待未來法中合作取得更多互利共贏的成果。”
(王婧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