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新的根雕展示廳內(nei) ,擺放著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史玉江攝
中新網新疆阿拉爾9月2日電(史玉江)一根腐朽的樹根,或許在別人眼裏一文不值,可是在戴新看來,朽木可雕琢,那些腐朽的樹根不僅(jin) 能做成工藝品,還能增收致富。“在阿拉爾這片土地上,各種樹根和朽木段,不管是沙漠中的,還是河道裏的,隻要我看上,都盡可能搬回來。”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非遺”根雕傳(chuan) 承人戴新說,通過自己的雙手製作的根雕作品,讓他的生活樂(le) 趣無限。
戴新很想建一個(ge) 正式的根雕博物館。史玉江攝
在位於(yu) 新疆阿拉爾市的戴新根雕加工坊的大院內(nei) ,擺放著一堆接一堆的各類待加工“材料”,從(cong) 長二、三米的朽木、樹根,到僅(jin) 有幾十厘米長的各種樹枝,至少能裝滿幾輛貨車。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偌大的廠房式加工“車間”內(nei) ,各類正在加工的半成品約有幾十件。在左側(ce) 相鄰的“車間”內(nei) ,存放著20世紀70年代前後的字畫、木箱、電影放映機、音樂(le) 播放機……
承載著文化元素的筆筒根雕挺受歡迎。史玉江攝
戴新正專(zhuan) 心加工一個(ge) 根雕筆筒,立意、選木、開鑿、打磨……原本很普通的小樹樁,經他雙手的雕琢,已被打磨成精致的工藝品。“現在就差上色了。”他說,純手工製作的筆筒就是天然藝術品,家庭中裝飾擺設,還有過節送禮,承載著文化元素的筆筒根雕還是挺受歡迎。
52歲的戴新是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團苗木基地的技工,因長年癡迷於(yu) 根雕藝術,依靠當地多樣的林業(ye) 資源製作各類根雕,不僅(jin) 建起根雕廠,還利用閑置的房屋,分門別類設立了多間根雕展示廳。
在戴新的根雕展示廳內(nei) ,擺放著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彌勒佛、觀音、茶台、椅子、筆筒等根雕作品應有盡有,一些朽木被巧妙地雕刻成吉他、都塔爾、手鼓等樂(le) 器,一些樹根“搖身一變”成了栩栩如生、特色鮮明的壽星形象,還有些貌不驚人的小樹樁經戴新之手蛻變成了茶台、果盤、水壺、小擺件……
戴新利用閑置的房屋,分門別類設立了多間根雕展示廳。史玉江攝
對“廢物”近乎癡迷
根雕是一門變廢為(wei) 寶、化朽為(wei) 奇的藝術,所用的素材也都非常簡單,但是通過根雕藝人的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
20歲時,戴新經營一處果園。那個(ge) 時代,正是柴火被液化氣、天然氣取代的時期。每年秋冬季節,果樹修剪掉的枝幹往往當成柴火燒掉了事。看著這些形狀怪異的柴火,戴新突發奇想,這些柴火如果加工一下,說不定可以派上大用場。於(yu) 是,他就選擇一些稍大的樹幹,將它們(men) 碼放在排堿渠邊。
戴新並未接受過專(zhuan) 業(ye) 培訓,但這並不影響他對美的理解和追求。史玉江攝
“我們(men) 這裏朽樹樁、樹根比較多,有充足的原材料可供選擇。”戴新回憶,那時候,到戈壁深處撿拾柴火,奇形怪狀的“廢物”在他看來都是天然的藝術品。記者與(yu) 戴新閑聊時獲悉,其實尋找原材料是一件苦差事,為(wei) 了找到自己滿意的樹根,戴新帶上幹糧和水,在沙漠邊找尋往往是一整天。即便這樣,也不是每次都能有收獲。
所以親(qin) 朋好友及連隊職工家裏的柴火堆,也成了戴新收集原料的途徑之一。2015年8月,戴新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在他家的柴火堆裏看中一樹根,花了兩(liang) 百元錢買(mai) 回來,這個(ge) 樹根經過他的雕琢,賣出15000元的好價(jia) 錢。
奇形怪狀的“廢物”在戴新看來都是天然的藝術品。史玉江攝
拿到滿意的原材料,戴先根據樹根原有的形態進行構思,有了靈感才開始製作。他回憶,有一次和家人到阿拉爾市遊玩,看到水庫邊有一根大樹根,前後左右仔細查看,他覺得就像一把椅子,於(yu) 是找車將其拉回家。
經去皮、去腐、修剪、雕刻、上漆,一把美觀的根雕座椅完成。椅子做成沒多久,就被一個(ge) 人看上,交易後3000元買(mai) 走了。“不然,它在水庫邊會(hui) 被腐蝕風化,一文不值。”戴新告訴記者。
不斷的獲得感讓戴新創作的動力更強,他留意一切奇形怪狀的廢棄物,河岸、水庫大壩常常有浸泡多年的朽木疙瘩;廢品堆放場、道路修建工地等,戴新也總會(hui) 有意外的收獲,便撿回那些被拋棄的廢舊物件,化腐朽為(wei) 神奇。
一些樹根“搖身一變”成了栩栩如生、特色鮮明的壽星形象。史玉江攝
電影是啟蒙老師
是什麽(me) 讓這位從(cong) 事園林工作的職工迷戀上根雕製作的呢?戴新告訴中新網記者,他是在看電影中得到啟蒙。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最開心的莫過看電影了”。戴新回憶,那個(ge) 時期,團場裏的電影放映隊往往是一個(ge) 電影輪流在不同的連隊播放。團場裏的孩子們(men) 喜歡追看電影,一部電影看了十幾遍也看不夠。“吃過晚飯後徒步好幾公裏,有時走到放映地點時,電影都快結束了。”
這些電影中的一些橋段成為(wei) 戴新的啟蒙老師,潤物細無聲的視聽感受為(wei) 他注入了藝術的熱情和藝術鑒賞力。
說起製作根雕,是因為(wei)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戴新說,“在一個(ge) 朋友家看到一些活靈活現的根雕作品,讓我產(chan) 生了極大的興(xing) 趣。”從(cong) 此之後,戴新便和根雕結下“不解之緣”。
沒有老師的現場指導,戴新就通過看書(shu) ,查閱資料,潛心研磨各種根雕的製作方法。看到電視上報道了福建一位老師創作根雕的事跡,戴新坐火車到福建找到這位老師,悉心請教,回來便購置工具,慢慢把樹根變成根雕作品。
不斷的獲得感讓戴新創作的動力更強。史玉江攝
“大約在2012年,我全身心投入到根雕製作中,每年製作的根雕作品有近百件。”戴新並未接受過專(zhuan) 業(ye) 培訓,但這並不影響他對美的理解和追求。農(nong) 閑時,戴新不打麻將、不玩牌,而是將樹幹帶回家,依照其外形特點,嚐試著雕刻各式各樣的工藝品。
心願是建根雕博物館
戴新表示,現在的人精神需求已不滿足於(yu) 唱歌跳舞,看電影電視之類。“根雕作品能點綴居室大廳的同時,也讓我從(cong) 單一滿足於(yu) 衣食住行、不懂藝術的農(nong) 民成為(wei) 藝人。其實,生活本身就是藝術。”
一些朽木被巧妙地雕刻成吉他、都塔爾、手鼓等樂(le) 器。史玉江攝
因為(wei) 熱愛,戴新在根雕創作的路上越走越寬。如今,在阿拉爾市很多居民家裏和賓館都有戴新的根雕作品,其根雕製作技藝入選第一師阿拉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該師市還在文化館專(zhuan) 門開辟空間,向市民和遊客展示他的根雕作品。
戴新用10餘(yu) 年的時間尋根、識根、塑根,將枯木、樹根賦予藝術生命,從(cong) 而使它不朽,他的人生也在根雕之路上獲得升華。戴新說:“幸福對每一個(ge) 人來說都不一樣,我的快感就是製作根雕的過程。”
戴新心裏一直有一個(ge) 心願。“我很想建一個(ge) 正式的根雕博物館,讓五湖四海的客人來觀賞。”(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