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英國《衛報》:拒不歸還掠奪文物,大英博物館虛偽

發布時間:2023-09-06 09:13:00來源: 環球時報

  英國《衛報》9月2日文章,原題:盜竊受害者身份可能幫助大英博物館反思返還贓物

  西方博物館仍然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自己在文化上是開放的,其目的是宣揚世界多樣性和促進國際社會(hui) 對世界文明的了解。但近年來,進步人士開始反對這種觀點,認為(wei) 其展出的一些文物,尤其是被掠奪的文物,應該歸還原籍國。

  大英博物館發生了一連串盜竊事件後,這場文化戰爭(zheng) 重新燃起。據報道,該館幾年來約有2000件文物被盜,導致一名館員被解雇、館長辭職,尼日利亞(ya) 和希臘等國再次呼籲歸還被掠奪文物。他們(men) 認為(wei) ,大英博物館不能再聲稱“自己是一個(ge) 安全的寶藏存儲(chu) 地”。

  大英博物館在文物歸還方麵落後於(yu) 其他機構。例如,它沒有歸還貝寧的青銅器,以及19世紀末在英國軍(jun) 隊的野蠻襲擊中被掠奪的尼日利亞(ya) 雕塑。這些文物是英國與(yu) 這兩(liang) 個(ge) 國家政府之間長期拉鋸戰的核心。英國議會(hui) 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該館被禁止永久歸還大多數藏品。

  歸還他國文物將是一個(ge) 棘手的問題。當前的英國保守黨(dang) 政府不太可能想站在文化戰爭(zheng) 的“錯誤”一邊,而工黨(dang) 政府可能想完全置身事外。但如果大英博物館館長和董事會(hui) 遊說政府修改法律,或許會(hui) 奏效。法律應該改變,反對歸還文物的論據正一個(ge) 接一個(ge) 地化為(wei) 灰燼。

  首先,宣稱“西方博物館是存放世界珍寶最安全地方”的論調近來受到打擊,而且此前多次遭到駁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物浦博物館的貝寧青銅器成為(wei) 炸彈的受害者。此外,大量文物被賣給私人收藏家,還有一些被偷走了。大英博物館的安保也存在漏洞,有一次,一名記者冒充實習(xi) 生偷走價(jia) 值2萬(wan) 英鎊的雕像的腳部。

  其次,認為(wei) “歸還藏品會(hui) 讓博物館大廳孤獨”的想法看起來越來越荒謬。大英博物館裏到處都是戰利品,但隻有大約一半贓物被錄入數據庫中。它們(men) 就像冰山一角,有些文物可能丟(diu) 了好幾年都沒人發現。

  有人聲稱,這些文物在西方才更容易被看到,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為(wei) 什麽(me) 尼日利亞(ya) 的文化曆史不能在尼日利亞(ya) 被了解?這可能會(hui) 鼓勵更多的遊客去那裏。

  對於(yu) 展示掠奪文物的博物館來說,如何將劫掠的曆史事實與(yu) 促進文化間理解的使命宣言相協調?諷刺的是,大英博物館前任館長曾多次竭力反對歸還貝寧青銅器,理由是他們(men) 的藏品促進了“對真相的追求”,最終將“顛覆等級製度”,以及“最大限度地容忍他者和差異本身”。

  大英博物館在新冠肺炎期間更新了貝寧青銅器的介紹,現在該館承認這些文物是非法掠奪而來。但該館對複活節島石像的描述仍然諷刺,“調查人們(men) 對關(guan) 係的依賴——與(yu) 祖先、土地和海洋的關(guan) 係——來維持幸福”。大英博物館真的調查過嗎?這隻是一種說辭。

  一個(ge) 核心問題是:這些文物不僅(jin) 是英國殖民壓迫和曆史罪行的記錄,而且損害了博物館教育者的角色。它必須小心翼翼地談論那些仍然需要“探索”的“令人不舒服的曆史”。事實上,大英博物館隻有兩(liang) 種方法來避免這些極度的虛偽(wei) 。一是更新使命宣言:“我們(men) 的種族喜歡展示戰利品,我們(men) 的曆史充斥著殘酷和剝削,而且在當代對其進行了粉飾。”二是博物館可以遊說英國議會(hui) 修改法律,將被掠奪和被盜的物品物歸原主。

  (作者馬瑪莎·吉爾,任重譯)

  (環球時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