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解字、談茶、話敦煌 外籍人士暢談東西方文明交流

丁思 發布時間:2023-09-07 08: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敦煌9月6日電 (記者 丁思)伊朗的茶葉與(yu) 曆史、莫高窟壁畫《舍身飼虎圖》、老子《道德經》、中國古詩詞、漢字解讀……6日在甘肅敦煌舉(ju) 行的第二屆文明古國友好組織對話會(hui) 上,來自印度、埃及、意大利、西班牙等20多個(ge) 國家的政府官員、專(zhuan) 家學者等談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共探開放合作新路徑。

  一個(ge) 小本子、一支筆,有“漢字叔叔”之稱的美國學者理查德·西爾斯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談及敦煌文化,他首先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寫(xie) 下“敦煌”這兩(liang) 個(ge) 漢字。他一邊說文解字,一邊給記者講解此行他所希望探訪的佛教文化。

  “每個(ge) 漢字的背後都是有故事的,這些故事串起了中國曆史。”理查德·西爾斯說,在全球化的當下,文化更不應該有“邊界感”,漢字不僅(jin) 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今後他還將通過視頻等新媒體(ti) 的形式,讓更多人通過漢字來了解真實的中國。

  絲(si) 綢之路以中國出產(chan) 的絲(si) 綢貿易而聞名,但相比絲(si) 綢本身,瓷器與(yu) 茶葉這兩(liang) 個(ge) 後來居上的名牌更具有生命力,促進古代中國與(yu) 世界文明交往交流。

  伊朗語言中心漢語專(zhuan) 業(ye) 創始人、“80後”漢學家巴阿明通過“茶葉”來講述伊朗與(yu) 中國文化交流的過往。他說,伊朗的茶,從(cong) 字麵、藥材功效和種植加工上直接受中國影響,又完全被伊朗文化接納,融入了伊朗人生活,變成了伊朗人“茶逢知己千杯少”的飲料。如今,日新月異的茶文化成為(wei) 伊中文明互鑒的新途徑。

  談及當下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克羅地亞(ya) 前副總理司馬安說,“沒有哪一個(ge) 國家是一座孤島,我們(men) 需要在思想、人員及項目等多方麵開展友好交流。像建立絲(si) 綢之路的先驅一樣的那些人們(men) ,將產(chan) 品、發明、工藝、傳(chuan) 統以及生活方式傳(chuan) 播到廣闊的遠方,將我們(men) 的世界連接起來。正如中國唐代詩人王勃所說,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司馬安說,正如莫高窟中那幅標誌性的壁畫《舍身飼虎圖》所體(ti) 現的那樣:自唐代以來一直被頌揚的利他之愛,至今仍是全人類珍視的財富。曆史一再提醒我們(men) ,當合作的勢頭強勁時,解決(jue) 方案就會(hui) 出現。

  司馬安建議,要善用科技力量,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戰爭(zheng) 、貧困和不平等等影響所有人的問題。我們(men) 共同應對這些挑戰的核心,是對全球和諧與(yu) 可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這一追求與(yu) 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智慧不謀而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