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位於(yu) 泰國曼穀老城區的華僑(qiao) 報德善堂(以下簡稱報德善堂),正趕上組織方向泰國各地捐贈愛心大米的活動。市民們(men) 頂著小雨,來到報德善堂為(wei) 偏遠地區的困難群眾(zhong) 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身著製服的工作人員們(men) 汗流浹背,將一袋袋捐米標記、整理、搬運然後裝車。明亮幹淨的小院裏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市民在活動現場捐贈善款。人民網記者 白元琪攝
成立於(yu) 1910年的報德善堂,是泰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慈善機構,下設華僑(qiao) 醫院、華僑(qiao) 中醫院、華僑(qiao) 崇聖大學及一整套消防、醫療、急救係統等。一百多年來,報德善堂以長久堅持的善行造福無數泰國民眾(zhong) ,受到泰國社會(hui) 各階層充分認可和肯定。
“捐米是我們(men) 報德善堂最常見的公益活動,我們(men) 希望通過定期組織這樣的活動,把溫暖送到困難地區,改善民眾(zhong) 的生活。”報德善堂中文傳(chuan) 媒負責人蘇雪芳向記者介紹,尤其是在每年的盂蘭(lan) 盆盛會(hui) 期間,大米是必捐物品,報德善堂除了撥善款直接采購大米以外,還獲得了各界熱心公益人士的踴躍資助,惠及更廣大民眾(zhong) 。
捐獻人在米袋上題寫(xie) 信息和祝福語。人民網記者 白元琪攝
報德善堂整體(ti) 占地麵積不大,泰國著名的1418救援熱線——“曼穀無線電中心”在這裏辦公。推門而入,目之所及是一排排工作台,接線員們(men) 在目不轉睛地盯著最新動態,視線右前方的一塊吊裝屏幕上顯示著精確到秒的電子時鍾和實時險情。
“中心每年平均接到事故來線近5000次,每天有25至30次之多,雨天更甚。”中心負責人寬汪向記者介紹,災情會(hui) 在第一時間匯到這裏,由報德善堂組織協調人員奔赴現場救援,而且服務完全免費。報德善堂的救援係統很完善,包括救援隊、消防隊、醫療隊等共計上百名工作人員,每日分批次24小時值班。
“曼穀無線電中心”工作現場。人民網記者 白元琪攝
據報道,以“救災搶險”為(wei) 使命的報德善堂曾參與(yu) 了泰國及海外多次重大災難的救助工作:2011年曼穀大水災,在災區設臨(lin) 時食堂,每天送餐和飲用水5000多份;2018年清萊發生13名青少年足球隊員被困深洞事件,報德善堂誌願者全程參與(yu) 搜救,以繩索技術從(cong) 山頂入洞搜索並成功實施救援;2010年向中國青海玉樹地震災民捐贈400萬(wan) 泰銖(約合人民幣80萬(wan) );2018年老撾洪災事件中,捐款達500萬(wan) 泰銖(約合人民幣100萬(wan)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向中國政府捐款500萬(wan) 泰銖(約合人民幣100萬(wan) ),並第一時間向疫情嚴(yan) 重地區提供醫療援助……
走進報德善堂的文物史館,記者更加感受到了這家傳(chuan) 承百餘(yu) 年的公益組織所展現的“扶危濟困、救死扶傷(shang) ”的中華傳(chuan) 統美德。1910年,泰國著名僑(qiao) 領鄭智勇等12人共同發起,在曼穀拍拋猜路購地修建大峰祖師廟,稱為(wei) “報德堂”,後改名“報德善堂”。從(cong)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報德善堂創辦華僑(qiao) 助產(chan) 醫院,並逐漸擴展到全科的華僑(qiao) 醫院;再到上世紀末,成立華僑(qiao) 崇聖大學,開辦中文係,教授中文;再到後來成立華僑(qiao) 中醫院……一路走來,報德善堂把宋朝大峰祖師“為(wei) 善至樂(le) ”的理念在泰國不斷開枝散葉、發揚廣大。
百餘(yu) 年來,報德善堂以“善”為(wei) “本”,全麵拓展社會(hui) 慈善福利事業(ye) ,彰顯了中華兒(er) 女數千年來渴求國泰民安、眾(zhong) 善奉行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