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印度經濟抵達“三步走”目標,難免爬溝過坎

發布時間:2023-09-11 08:51:00來源: 第一財經

  在前不久於(yu) 南非約翰內(nei) 斯堡參加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時,印度總理莫迪不僅(jin) 再一次高調官宣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ti) ,而且表示印度將成為(wei) 未來幾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引擎。按照莫迪先前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2025年印度將成為(wei) 一個(ge) 經濟總量達到5萬(wan) 億(yi) 美元的經濟體(ti) ,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wei)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ti) ,至2047年國家獨立100周年時,印度將成為(wei) 一個(ge) 發達國家。願景看上去的確宏大與(yu) 誘人,隻是可能“三步走”中的任何一個(ge) 階段目標的實現均非易事。

  40多年的高速增長

  印度正式獨立後,國內(nei) 經過了一個(ge) 很長時期的動蕩與(yu) 不安。先是為(wei) 期三年的過渡期內(nei) 發生了甘地遇刺身亡以及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展開的第一次印巴戰爭(zheng) ,後又接著發生第二次、第三次印巴衝(chong) 突以及邊境戰爭(zheng) ,自然,20世紀整個(ge) 50年代印度經濟的表現便不盡如人意。除了第一個(ge) “五年計劃”勉強達標外,第二個(ge) “五年計劃”最終僅(jin) 完成了目標的六成,兩(liang) 個(ge) 五年合計概算下來,印度實際GDP年均增長3.48%。20世紀80年代開始提速,40多年間扣除通貨膨脹的印度經濟年均增速超過了5%。

  莫迪自2014年執政,5年後獲得連任,截至目前的九年時間實現GDP年均實際增長5.3%,名義(yi) 增速超過10%。2022年,印度以3.4萬(wan) 億(yi) 美元的經濟規模蓋壓英國,晉升為(wei) 全球第五大經濟體(ti)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印度GDP達到3.73萬(wan) 億(yi) 美元,保持全球第五大經濟體(ti) 的位置,同時IMF強調2023年以後印度將維持6%以上的經濟增長率,按此增速計算,印度2024年的GDP規模將超過4萬(wan) 億(yi) 美元,2025年實現5萬(wan) 億(yi) 美元的目標概率較大。而更重要的是,包括IMF等眾(zhong) 多的國際權威經濟組織還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更遠期目標一致性加分唱多。

  在IMF看來,借助於(yu) 前期的強大增長慣性,印度與(yu) 日本的GDP將在2027年發生逆轉,即當年印度的GDP總量升至5.15萬(wan) 億(yi) 美元,而日本、德國的GDP規模分別為(wei) 5.08萬(wan) 億(yi) 和5萬(wan) 億(yi) 美元,看得出,在預測印度成為(wei)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ti) 問題上,IMF表現出的態度比莫迪還要激進。相比於(yu) IMF,摩根士丹利與(yu) 標準普爾雖然保守了一點,但依然雙雙肯定2031年之前印度經濟將保持6.7%的年均增速,並且是20國集團(G20)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ti)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的預測則更加大膽,不僅(jin) 認為(wei) 印度GDP到2030年會(hui) 增長至7.3萬(wan) 億(yi) 美元並成為(wei) 超過日本的亞(ya) 太地區第二大經濟體(ti) ,而且預測印度將在2075年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GDP膨脹至52.5萬(wan) 億(yi) 美元並上升為(wei) 僅(jin) 次於(yu) 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在高盛的眼中,2047年印度華麗(li) 轉身為(wei) 發達國家同樣勝券在握。

  可以助跑的綜合能量

  從(cong) 國內(nei) 慶典到出訪他國,從(cong) 全球性高層論壇與(yu) 重要性商業(ye) 合作場合,莫迪都不會(hui) 放過任何一次重大機會(hui) 推介與(yu) 渲染他的經濟增長“三步走”目標,雖然看上去有點“畫大餅”的嫌疑,但印度經濟未來的確存在可以繼續高增長的潛力與(yu) 後勁,其中“人口紅利”的持續可以說是印度經濟接續跳高的最大優(you) 勢。數據顯示,印度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人口國家,人口總數達到14.25億(yi) ,印度政府預測,到2036年本國人口將增至15.22億(yi)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則指出,21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人口將持續保持增長至17億(yi) ,而印度的“人口紅利”優(you) 勢不僅(jin) 體(ti) 現在數量規模上,其人口中位數年齡目前僅(jin) 為(wei) 28歲,25歲以下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一半,35歲以下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0%,因此比較看來,印度是全球範圍內(nei) 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

  足量的人口與(yu) 富有彈性的人口結構不僅(jin) 可為(wei) 企業(ye) 提供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從(cong) 而有利於(yu) 降低經營成本與(yu) 提高競爭(zheng) 力,同時能夠培育出強大的消費市場,進而增強經濟的內(nei) 生動能。根據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數據,未來10年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可達10億(yi) ,到2050年全球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超過六分之一來自印度;另外,個(ge) 人消費目前貢獻了印度經濟增長的65%,且還將繼續發威,按照標準普爾預測,到2031年印度消費市場將翻一番以上,從(cong) 2022年的2.3萬(wan) 億(yi) 美元飆升至5.2萬(wan) 億(yi) 美元。更為(wei) 重要的是,巨大的人口優(you) 勢還吸引了跨國公司的紛至遝來。數據顯示,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實際利用外資從(cong) 2013年的243億(yi) 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710億(yi) 美元,漲幅290%,FDI(外國直接投資)累計流入量超過9600億(yi) 美元,印度的全球營商環境從(cong) 2013年的142名上升到去年的63名,受到影響,蘋果、特斯拉以及三星等全球行業(ye) 頭部公司紛紛在印度安營紮寨。

  與(yu) 跨國公司集群進入的陣容相輝映,印度本土產(chan) 業(ye) 也擺開了較為(wei) 強大的競爭(zheng) 力矩陣。印度的仿製藥馳名全球,其藥品產(chan) 量目前位全球第三位,供應量占全球20%,同時印度的航天航空技術、電子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在世界排名也位居前列。另一方麵,在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中,目前印度的服務業(ye) 占比超過了60%,產(chan) 業(ye) 結構層次較高,背後的核心支撐就是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與(yu) 軟件產(chan) 業(ye) ,而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IT服務和軟件外包國,印度占據了世界軟件外包市場的60%。

  立足於(yu) 在軟件開發和信息技術領域沉澱出來的強大競爭(zheng) 力,印度政府正在聚力推進與(yu) 積極布局數字產(chan) 業(ye) 。一方麵,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nei) 推出超過100項數字化變革項目,對此,2023/2024財年準備投入10萬(wan) 億(yi) 印度盧比以支持數字科技初創企業(ye) ,同時通過提高個(ge) 人所得稅免稅上限率、變動征稅豁免細則以及降低特定進口產(chan) 品關(guan) 稅等措施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項目的創建與(yu) 發展。另一方麵,印度政府計劃投資100萬(wan) 億(yi) 盧比建立一個(ge) 大型多模式互聯互通國家總體(ti) 規劃項目,擴大數字應用的覆蓋麵。據悉,目前印度政府已完成了超13億(yi) 國民的姓名、地址、手機號及生物識別信息的登記收錄,民眾(zhong) 也可以借助數字技術與(yu) 設備在全社會(hui) 消費領域享受便捷與(yu) 及時的服務。

  更為(wei) 重要的是,一旦數字轉型成功,對於(yu) 接下來“印度製造”的全麵布局與(yu) 最終崛起將起到十分關(guan) 鍵的武裝作用。由於(yu)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結構中印度製造業(ye) 僅(jin) 占10%,在全球的占比更是少至3%,莫迪自上任便提出了“印度製造”計劃,目的是將製造業(ye) 產(chan) 值提升至GDP的25%,同時增強印度的出口競爭(zheng) 力以及降低進口依賴度和提高產(chan) 業(ye) 自控力。為(wei) 此,莫迪政府一方麵不斷提高消費電子等進口產(chan) 品關(guan) 稅,前後涉及的產(chan) 品達4500多個(ge) 品類;另一方麵,最近兩(liang) 年印度政府不斷推出了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進口禁令,同時出台巨額財政激勵計劃吸引境外相關(guan) 廠商到印度投資建廠,而對於(yu) 本土初創製造企業(ye) ,印度政府不僅(jin) 給予稅收優(you) 惠與(yu) 獎勵,甚至連其參加國際商務活動的機票也給予報銷。通過前述的係列操作,印度實現了電視機100%的本地組裝,同時成了全球第二大手機製造國,其國內(nei) 智能手機消費存量的98%來自本土造,由此外推,伴隨著“印度製造”計劃的漸次落地,印度經濟增長的底氣或許會(hui) 變得更為(wei) 穩固與(yu) 厚實。

  難以繞開的羈絆與(yu) 掣肘

  排除金融危機、新冠疫情以及自然災害等各種不可抗逆事件不論,印度在邁向各大經濟目標的路途中的確存在不少的障礙,其中作為(wei) 其最大優(you) 勢的“人口紅利”弄不好可能蛻變為(wei) 最厲害的要素劣勢。準確地說,人口紅利除了人口數量與(yu) 人口結構因素外,還應包括人力資本內(nei) 容,且後者更突出人口資源效率與(yu) 增值的目標驅動,而就當前印度而言,人口紅利中的人力資本成色顯然不足。一方麵,印度成年人文盲人數高達2.8億(yi) ,現有勞動力人群中接受過職業(ye) 培訓的人數隻有14%,正式技術工人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更是低至3%,總體(ti) 勞動力素質偏低勢必影響企業(ye) 創新步伐以及勞動生產(chan) 率的提高;另一方麵,印度人口生育率已從(cong) 高峰時期的5.3跌至目前的2.1以下,而且印度政府預測未來15年國內(nei) 青年人(15~29歲)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呈現“先增後減”的態勢,同時老年人占比將升至14.9%,因此不排除印度未來會(hui) 遭遇如今許多國家所麵臨(lin) 的人口撫養(yang) 比上升以及老年化壓力。退一步而言,即便是印度人口繼續維持快速增長,但人口規模的膨脹勢必給資源與(yu) 公共服務產(chan) 生巨大的壓力,同時在環境等領域衍生出許多的負外部性,進而威脅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到時再宏大的增長圖景恐怕也隻能是水中花。

  結構性失衡是印度經濟肌體(ti) 內(nei) 的一大硬傷(shang) 。一方麵,作為(wei) 第一產(chan) 業(ye) 核心的印度農(nong) 業(ye) 不僅(jin) 在基礎設施上嚴(yan) 重匱乏與(yu) 落後,而且頻繁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擾與(yu) 損害,而農(nong) 業(ye) 部門又吸收了全國45%的就業(ye) 人口,且因城市承接功能十分脆弱,人口城市化腳步異常緩慢,二元經濟結構持久得不到顯著鬆動,不僅(jin) 大量勞動力人口沉澱在低端產(chan) 業(ye) 中,而且農(nong) 業(ye) 也難以得到因人口轉移而形成的先進要素輻射,產(chan) 業(ye) 升級維度無法得到擴張與(yu) 提升。另一方麵,雖然服務業(ye) 扮演著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因為(wei) 就業(ye) 門檻較高而將更多的勞動力擋在外麵,同時作為(wei) 第二產(chan) 業(ye) 的製造業(ye) 凸起需假以時日,工業(ye) 方麵的巨大斷層強烈抑製了可以進一步吸納勞動力人口的就業(ye) 張力,由此導致了印度國內(nei) 失業(ye) 率常年保持在7%以上,城市青年失業(ye) 率超過20%更成常態。但問題的關(guan) 鍵是,當更多的失業(ye) 人口被拋向市場,本已不輕的貧窮化程度也會(hui) 愈演愈烈,根據聯合國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印度處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為(wei) 7.8億(yi) ,同時還有2.28億(yi) 的絕對貧困人口,占比為(wei) 世界最大,而貧困的存在必然拖慢經濟增長的正常步伐,甚至會(hui) 成為(wei) 幹擾與(yu) 阻礙經濟成長進度的巨大風險因素。

  寡頭經濟是刻印在印度經濟體(ti) 上的一個(ge) 鮮明標簽,令印度國內(nei) 民眾(zhong) 與(yu) 國際社會(hui) 廣泛詬病。目前包括信實集團、阿達尼集團等國內(nei) 六家巨頭企業(ye) 把控了印度25%的港口產(chan) 能、45%的水泥產(chan) 量、33%的鋼鐵產(chan) 量、60%的電信用戶以及超45%的煤炭控製權與(yu) 企業(ye) 主要股權。按照莫迪的說法,巨頭公司能夠引領大型突破性項目,但產(chan) 業(ye) 的高度集中更容易扼殺競爭(zheng) ,導致更加廣泛的私人投資容易被擠出,中小企業(ye) 尤其是小微企業(ye) 持續處於(yu) 式微狀態,市場的競爭(zheng) 活躍度受到極大壓製。也正是如此,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速明顯快於(yu) 美國與(yu) 中國,但若要論“獨角獸(shou) ”企業(ye) 的成長數量與(yu) 速度,後兩(liang) 者則要將前者遠遠甩在腦後。

  更為(wei) 重要的是,壟斷財團擴張的背後還有印度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印度創造的財富40%流向了1%的人口,隻有3%的財富流向了底層50%的人口,印度目前10%的最富有者控製著該國80%的財富,而1%的最富有者擁有印度58%的財富,收入最低的50%與(yu) 收入最高的10%之間收入相差20多倍。貧富懸殊的板結與(yu) 惡化會(hui) 降低民眾(zhong) 對政府的公信度以及撕裂執政者的國家治理能力,於(yu) 是,莫迪政府的“廢鈔令”引來社會(hui) 混亂(luan) 、農(nong) 業(ye) 新法遭遇農(nong) 民集體(ti) 抗議等風險事件頻繁上演,經濟肌體(ti) 由此反複承受的痙攣與(yu) 陣痛不言而喻。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