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青聽·兩岸】三位台籍教師的共同選擇:“我們都留在大陸做老師”

朱延靜 陳文韜 發布時間:2023-09-11 09: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來到大陸,他們(men) 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結識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熱情和溫暖。他們(men) 是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正能量的“傳(chuan) 播者”。兩(liang) 岸青年聲音,你我共同傾(qing) 聽。中國新聞網特別推出《青聽 兩(liang) 岸》融媒體(ti) 欄目,共同記錄兩(liang) 岸青年的真實聲音。

  中新網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 朱延靜 陳文韜)從(cong) 機緣巧合下來大陸闖蕩,到發現並克服教學差異,再到如今在大陸定居多年。不少台籍教師的“登陸”之路,走得越來越順。

  教師節這天,北京大學體(ti) 育教研部教師陳文成、浙江工貿職業(ye) 技術學院教師鍾振忠、福建平潭第二實驗幼兒(er) 園副園長陳亞(ya) 妏,三位台籍教師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兩(liang) 岸》欄目,分享了他們(men) “登陸”做老師的故事。

  三位台籍教師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兩(liang) 岸》欄目。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一輩子一定要來大陸闖一闖”

  2010年,還在讀本科的陳文成參加了兩(liang) 岸“驚騎團”騎行活動,與(yu) 北京大學的師生一起在台灣環島騎行9天8夜,也是在這時候,陳文成得知了大陸近年的發展變化。

  2011年,兩(liang) 岸交流熱絡,陳文成覺得“人生可以有一些不一樣的發展”,於(yu) 是,他拎起行囊來到北京體(ti) 育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18年,陳文成來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後,之後留校工作,一步一個(ge) 腳印,如今已是北京大學體(ti) 育教研部一名成熟的教師。

  與(yu) 陳文成來大陸求學、留校的經曆不同,鍾振忠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後想要轉換“跑道”,他跑去谘詢自己的大學老師,老師推薦他到溫州做教師,加上公司領導的一句“一輩子一定要來大陸闖一闖”,讓鍾振忠放心“登陸”。

  陳亞(ya) 妏。本人供圖

  而說起來大陸做老師的緣由,陳亞(ya) 妏的經曆稍顯“奇幻”。一通邀約電話,讓年輕想闖蕩、想認識更多人的陳亞(ya) 妏來到福建平潭。現如今,她已經留在平潭做教師快七年了。

  “有同有異,但都是中華文化根脈下的”

  來到大陸做老師,不可避免地會(hui) 麵臨(lin) 一些差異,比如教學用詞、講話口音,以及與(yu) 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

  不過,這些“小問題”在三位台籍教師看來,都是很容易克服的。“中國人都是特別講感情的,付出善意,付出用心,學生一定都會(hui) 感受得到”,陳亞(ya) 妏在節目中分享道。有同有異,但“兩(liang) 岸都是中華文化根脈下的”,陳文成說道。

  陳文成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兩(liang) 岸》欄目。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提起教師節,三位老師也分享了自己過節的點滴。溫馨、神聖,是陳文成對教師節最大的感受,他和同為(wei) 教師的大陸妻子一起過節,享受著“加倍”的幸福。鍾振忠老師則會(hui) 在教師節當天,收到不少學生微信發送的節日祝福。

  而對於(yu) 陳亞(ya) 妏來說,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她的“教師節”。

  台灣的教師節是9月28日,這一天也是孔子誕辰紀念日。當天,台灣島內(nei) 會(hui) 舉(ju) 行隆重的孔子祭拜活動。鍾振忠分享說,“兩(liang) 岸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尊師重道也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德”。“兩(liang) 岸的教師節雖然日子不一樣,但這種文化背後的含義(yi) 是一樣的”,陳文成也對鍾振忠的觀點表示認同。

  “兩(liang) 岸教師多交流,為(wei) 下一代做更多”

  近年來,台灣麵臨(lin) “少子化”衝(chong) 擊,不少學校不得不停辦,台灣年輕學者們(men) 難尋教職。另一方麵,大陸對於(yu) 台灣教師張開雙臂歡迎,這些“流浪教師”紛紛“西進”大陸,尋找屬於(yu) 自己的工作機會(hui) 。

  “首先要感謝祖國大陸有很大的善意”,提到來大陸當老師,陳亞(ya) 妏覺得,“我們(men) 大家都可以更安心地在這邊發展,大陸方麵的歡迎和支持是最關(guan) 鍵的”。

  “我從(cong) 2011年到北京求學,然後一路碩士、博士、博士後留校,麵臨(lin) 的問題都在逐步得到解決(jue) 。”陳文成說,自2018年“31條惠台措施”出台以來,他順利辦理了信用卡,博士後期間單位也為(wei) 其繳納了五險一金。

  鍾振忠的創業(ye) 項目。本人供圖

  鍾振忠也在校方和當地各方麵力量的支持下,開啟了自己的創業(ye) 之路。2015年,學校在合作辦學中嚐試將機器人作為(wei) 課程之一。受此啟發的鍾振忠便在溫州創辦了一家培訓機構,以樂(le) 高機器人作為(wei) 教材,由自己設計課程進行教學。幾年下來,當地已經有數百名兒(er) 童在此體(ti) 會(hui) 到了機器人編程的樂(le) 趣。未來,鍾振忠希望能慢慢建立起一個(ge) 規模性的兩(liang) 岸機器人比賽,把台灣各地優(you) 秀的隊伍或者是有在玩、玩得好的團隊邀請來大陸比賽。

  熱愛跑馬拉鬆的陳文成多年來用腳步見證著北京城的變化,未來他想從(cong) “被照顧”的成為(wei) “為(wei) 他人服務”的人;“兩(liang) 岸教師多交流,為(wei) 下一代做更多”則是陳亞(ya) 妏質樸的期望;用自己的資源推動兩(liang) 岸青少年交流,向外界展示來大陸工作是可以非常快樂(le) 的,是鍾振忠一直在做的。

  他們(men) ,都選擇留在大陸做老師;他們(men) ,都為(wei) 兩(liang) 岸交流樹立榜樣。(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