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染缸上橫置一根竹竿,網兜縛住染布,吊在竹竿之下,浸入缸內(nei) ,反複幾次,一條圍巾便絞纈完成。這是記者近日在李家染坊村染布體(ti) 驗館看到的場景。
【解說】李家染坊村位於(yu) 湖北襄陽老河口市,印染曆史悠久。相傳(chuan) 宋朝山西洪洞縣老槐樹莊李姓人家來到仙人渡鎮以東(dong) ,開設染坊,李家染坊村由此得名。如今,當地仍保留有李家染坊遺址和一座上百年的老宅。
【同期】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家染坊村支部委員 李剛
染坊建成後,李家積極開始印染生產(chan) 。在清末到抗日戰爭(zheng) 之前,是李家印染發展的鼎盛時期。至上世紀60年代後期,(手工)軋花被現代機器生產(chan) 所代替。
【現場】
【解說】紮染分為(wei) 刈藍、製藍、建缸、紮染幾步。在李家染坊,染缸中是板藍根熬成的汁水,李家染坊村染布體(ti) 驗館負責人朱雪琴還會(hui) 添入黃酒,使之更好上色。體(ti) 驗館內(nei) ,展示著數十件花色不一的印染成品,其中有朱雪琴自己紮染的,也有遊客留下的體(ti) 驗作品。
【同期】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家染坊村染布體(ti) 驗館負責人 朱雪琴
我們(men) 攪缸,那是因為(wei) 我們(men) 每天都要養(yang) 它,每天要加2兩(liang) 到半斤黃酒,把它加到缸裏麵,讓它發酵,讓它更好地上色。
【解說】古籍中詳細描述了古代紮染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yu) 則入染矣,其色斑斕。”能工巧匠們(men) 依圖案紮結織物,而後放入染缸中浸泡冷染,如此反複。每浸一道,色深一層,印染不到之處未受色,因此呈現出藍白相間的圖案。
【同期】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家染坊村染布體(ti) 驗館負責人 朱雪琴
我們(men) 把一塊白布打濕以後,把它紮成自己想要的花型。紮完以後再把它放到染缸裏麵重複浸染,我們(men) 染膏的話是用純植物染,它是用一種叫板藍根的植物,把它割回來以後腐爛(發酵)。所以它叫純植物染色,我們(men) 也可以染其它顏色,比如(紅色)。
【解說】湖北襄陽有著“中國織造名城”之稱,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2022年,該市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值632.83億(yi) 元。當地在推動紡織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也借助印染文化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
【解說】在李家染坊村,各類印染文化元素隨處可見。該村的地標景點曬布場,五彩繽紛的染布隨風舞動,時常有遊客、旅行團在此觀光拍照,體(ti) 驗染布的樂(le) 趣。
【同期】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鎮李家染坊村染布體(ti) 驗館負責人 朱雪琴
這幾年我們(men) 村通過印染文化,然後我們(men) 又挖掘了幾節課,用來作為(wei) 研學基地的一些課程,是以染布體(ti) 驗館為(wei) 主。平時我們(men) 這兒(er) 都是接待一些中小學生,我們(men) 一般最多接納的是200多個(ge) 人,分幾批次來染,每一次我們(men) 都是給他們(men) 弄一個(ge) 小方巾,讓他們(men) 自己動手慢慢紮染,我是希望大家通過這個(ge) 染布體(ti) 驗,能有更多的人來這裏遊玩,讓村民也受益。
【解說】依托悠久的印染文化,當地通過染布體(ti) 驗與(yu) 研學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特色民宿也隨之興(xing) 起。潛移默化中,讓更多人感受到古老印染工藝的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