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克勞斯·齊默爾曼9月11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在這個(ge) 充滿國際挑戰的時代,全球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技術創新已經成為(wei) 全世界的焦點。在此背景下,中國與(yu) 歐盟、特別是德國的合作潛力巨大。
中歐合作是大勢所趨
文章指出,當下,世界正處在一個(ge) 十字路口。氣候變化對所有國家構成威脅,並繼續在世界範圍內(nei) 造成破壞,我們(men) 必須迅速采取措施以減輕其災難性影響。與(yu) 此同時,持續推進的科技變革正在改變行業(ye) 、勞動力和社區,既創造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應對全球和地區社會(hui) 經濟問題方麵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堪稱適應與(yu) 減緩氣候變化的天然合作夥(huo) 伴。
有鑒於(yu) 此,歐盟在意識到雙方存在激烈競爭(zheng) 後,依然尋求與(yu) 中國建立夥(huo) 伴關(guan) 係。而中德合作堪稱中歐關(guan) 係典範,兩(liang) 國之間有諸多共同利益和目標,並且長期在各個(ge) 領域深化合作。
中歐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看來,中德應當繼續加強合作,穩定全球供應鏈,促進世界經濟複蘇,完善全球治理體(ti) 係。
就應對氣候變化而言,德國位於(yu) 歐盟前列。德國政府製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到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ti) 排放總量較1990年減少一半以上,到2045年實現碳中和。中國同樣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廣泛措施,並在碳減排方麵取得良好進展。與(yu) 德國一樣,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方麵進行了大力投資。
科技發展是中歐合作的另一個(ge) 重要領域。高科技領域的持續發展可以稱作“高科技革命”,它正在改變工業(ye) 和社會(hui) 。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5G的重大發展已經徹底改變醫療保健和製造業(ye) 等各個(ge) 領域。中國和歐盟在相關(guan) 領域具有互補優(you) 勢。
毫無疑問,中歐合作對雙方都有利。通過聯合研究,雙方可以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先進製造業(ye) 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轉讓、為(wei) 新興(xing) 技術製定共同標準可以讓企業(ye) 進入新市場,進一步促進創新,減少貿易壁壘。
要贏得未來,我們(men) 就必須承認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全球經濟發展、氣候變化和科技進步對任何一個(ge) 國家而言都是巨大挑戰,無法單獨應對。如今看來,中歐攜手合作將為(wei) 其他國家樹立榜樣。(中國日報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