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北京文化論壇丨索羅寧:人類何以從文明起源的“共性”,走向前途命運的“共建”?

索羅寧 發布時間:2023-09-13 08: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2023北京文化論壇將於(yu) 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ju) 行。本屆論壇升格為(wei) 國家級、國際性論壇,以“傳(chuan) 承·創新·互鑒”為(wei) 永久主題,以“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 促進交流合作”為(wei) 年度主題,致力打造文化建設成果的展示平台、文化建設經驗的交流平台、文化創新發展的合作平台、文明交流互鑒的傳(chuan) 播平台。  

  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推出係列策劃,約訪出席該論壇的部分境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圍繞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相關(guan) 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稿件自9月11日起陸續播發,敬請垂注。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人類何以從(cong) 文明起源的“共性”,走向前途命運的“共建”?

  作者 索羅寧 俄羅斯漢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教授

  文明多元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雖然是兩(liang) 個(ge) 抽象的概念,但二者所蘊含的實質內(nei) 容,均有著相對應客觀存在的現象作為(wei) 支撐。

  所謂“多元性”是由於(yu) 不同民族的曆史、地理、語言之不同而形成的。所謂“共同體(ti) ”乃是基於(yu) 人類統一起源,代表人類共同追求和期望等。文明多元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雖是現代的說法,但人類思想自古以來都存在著類似的想法。哲學、宗教、文學等領域承認人類內(nei) 部差異的同時,同樣強調人類命運的共同性,也強調人類的共同命運。

  文明不可獨立盛興(xing)

  作為(wei) 研究中古史和中亞(ya) 的學者,我很早就開始關(guan) 注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普遍性。這就是說,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文明是完全獨立盛興(xing) 起來的,甚至最“隔離”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以及“隔離”的語言如古西伯利亞(ya) 羯語中,都可以發現與(yu) 其他文明互動交接痕跡。甚至在基本沒有借詞的梵文詞匯中也有小部分的外來詞。有時因為(wei) 我們(men) 的知識有限,我們(men) 仍無法從(cong) 科學角度正確處理這些痕跡,但其客觀存在是無疑問的。

  應該提出的是,文化交流的範圍包含人類生活各種不同方麵。部分學者認為(wei) 吐火羅語中與(yu) “建築”有關(guan) 的詞匯均來自古漢語,同時古漢語中與(yu) “馬”相關(guan) 的說法可能來自某種印歐語。所以無論從(cong) 語言學、文學、曆史學、社會(hui) 學和經濟學研究來看,都可以發現豐(feng) 富的文化交流痕跡。文化、語言等交流引起文明之間的交融,甚至導致了圓融文化的形成。圓融文化可見於(yu) 東(dong) 方和西方文明曆史上,其中公元前地中海地區希臘風格(Hellenistic)文化就包含了希臘、埃及、敘利亞(ya) 等的融合。中華文化在境外的傳(chuan) 播,使得周邊不同民族大量吸收了中華文明的內(nei) 容,也就是引起圓融文化的盛興(xing) 。

  圓融文化盛興(xing) 的主要原因在於(yu) 人類的共同體(ti) 。不同民族雖然有其特色和差異,但基本來源是一致的,也是共同的。人類的祖先是共同的,並且部分學者認為(wei) 世界所有語言均是從(cong) 某種“世界語”產(chan) 生出來的。“世界語”並不是某種最早的或唯一的語言,是所有存在語言的祖先語言而已,其他上古語言則消失無蹤。就因為(wei) 存在如此共同的基礎,人類不同成分才能夠相互理解,發展共同的語言,人類之間的交流是無障礙的。簡單來說,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不同語言基於(yu) 共同原則,我們(men) 才可以學外語,可以旅遊,看懂國外電影、欣賞表演和聽音樂(le) 。

  “多”與(yu) “一”

  從(cong) 以上內(nei) 容可見人類的共同性。傳(chuan) 統中國哲學早已體(ti) 會(hui) 此道理。可見儒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i) 相遠”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就是代表這個(ge) 道理。“人之初”的說法不限於(yu) 個(ge) 別民族,具有普遍性含義(yi) 。“性相近”代表共同體(ti) ,“習(xi) 相遠”代表文化的多元性。“性”是先天的,“習(xi) ”代表文化,是屬於(yu) “後天”的範圍。這樣可見,“共同性”導致人類的“共同命運”,而人們(men) 所學的不同內(nei) 容界定人類文化的“多元性”。

  可見,就是因為(wei) 有共同體(ti) 才能有多樣性。同樣,漢傳(chuan) 佛教比較早就有“非一非異”的說法,其實也代表類似概念。其內(nei) 容與(yu) “多元”和“共同”頗為(wei) 接近:各種不同現象雖然有其獨特價(jia) 值,值得我們(men) 尊重、學習(xi) 和研究(即是“非一”),我們(men) 也得承認其核心內(nei) 涵不互相否定(即是“非異”)。也可以說,表麵上森羅萬(wan) 象,一個(ge) 毛孔裏也能包容琳琅滿目的實物。漢傳(chuan) 佛教所謂“開種種之門,方便雖陳於(yu) 萬(wan) 法。入圓圓之海,旨趣皆歸於(yu) 一乘”的說法屬於(yu) 宗教意義(yi) ,實際上代表人類的共同期望和追求,其實現途徑可以是不同的。這些不同途徑的會(hui) 合才是“圓融”的意思,即“多元性”文明之間的交融才是人類共同願望的實現。

  “多元性”以“多”字為(wei) 主,“共同命運”可以總結為(wei) “一”字。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中國思想可以知道,無論是“多”、還是“一”並非是絕對意義(yi) 的範疇。相反,隻有“多”才能有“一”,“多”也是由許多“一”組成的。如此,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一即多,多即一”的理論,早已反映於(yu) “多元性”和“共同命運”的內(nei) 容之中了。“一”有其具體(ti) 價(jia) 值和意義(yi) ,但不否定許多“一”的共同“理”;共同“理”也支持個(ge) 別“一”的獨特價(jia) 值,即是所謂“事事無礙”。

  我們(men) 需要盡早體(ti) 會(hui) 這些思想,並以之為(wei) 人類互動交流的指南和基礎。古人早已了解這些道理,我們(men) 也得學其之道。

  在人類文化中,自古以來都有共建命運的前提。文化傳(chuan) 統一貫古今,即是古代的內(nei) 容值得我們(men) 現在了解和學習(xi) 。人類的共同起源即是“共性”,代表了我們(men) “共建”的前途。“尊重”即代表我們(men) “共建”的過程、和諧圓融的形態。古人能為(wei) 之,我們(men) 基於(yu) 文化傳(chuan) 承之不斷性,也能為(wei) 之。(完)

  作者簡介:

  索羅寧,1969年生人,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博士畢業(ye) ,曾任聖彼得堡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佛光大學等學校教職員。2010年任美國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2013年迄今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wei) 西夏研究,宗教曆史研究,語言學,文獻學等。共在國內(nei) 外不同頂級期刊發表數篇文章。專(zhuan) 著有《西夏漢傳(chuan) 佛教文獻研究》,《大鵬展翅:藏傳(chuan) 新舊密咒在西夏傳(chuan) 播》,Santideva's Bodhicarayavatara in Tangut Translatio (與(yu) 荒川慎太郎共著)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