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美國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的布倫(lun) 特·斯賓塞大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的交通要道。如今,由於(yu) 年久失修,該大橋成了著名的“堵點”。幾屆美國政府都曾表示要實施改造,但均未兌(dui) 現承諾。近期,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公布了該大橋新的改造方案,並向公眾(zhong) 征集意見。新方案預計耗資達36億(yi) 美元,比去年提出的預算高出約20%,規劃的施工期長達10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彭博社報道稱,該項目可能依然麵臨(lin) 成本超支和工期延遲的風險。
布倫(lun) 特·斯賓塞大橋的情況,是美國基礎設施現狀的縮影。美國媒體(ti) 報道稱,當前,全美基建項目大量積壓,投資不足、成本高昂、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依然存在。此外,“買(mai) 美國貨”條款及黨(dang) 派角力等因素也給基建領域帶來更多變數。
基建現狀堪憂
當前,美國基礎設施老舊問題日益引發擔憂。《福布斯》雜誌網站近期發文表示,從(cong) 公路、鐵路,到電網、港口等,美國大量基礎設施已超過使用壽命,不少設施“正處於(yu) 危險的臨(lin) 界點”。《國家地理》雜誌近期也發文稱,美國建於(yu) 19世紀中葉的供水係統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需求,許多橋梁、堤壩、隧道的老化程度也十分嚴(yan) 重。今年的極端天氣事件進一步威脅了這些老舊設施的穩定性。
頻繁發生的事故也敲響了警鍾。6月11日,美國費城一輛油罐車起火爆炸,導致95號州際公路的高架橋部分坍塌。當地交通部門表示,爆炸衝(chong) 擊了老化的高架鋼梁,造成了事故。另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hui) 數據,近年來,全美供水管道平均每兩(liang) 分鍾就會(hui) 出現一次破裂,每天損失水量約60億(yi) 加侖(lun) 。美國林務局數據也顯示,1992年至2020年的28年間,美國電網故障已引發了超過3.2萬(wan) 起森林火災。
為(wei) 改善基礎設施狀況,美國政府正在各地“大興(xing) 土木”。8月28日至9月7日,美國內(nei) 政部、能源部、農(nong) 業(ye) 部等依據《兩(liang) 黨(dang) 基礎設施建設法案》公布了多項針對電網、水利等設施的大規模改造計劃。
然而,不少分析指出,修繕進度不及預期。美國道路和交通建設者協會(hui) 8月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全美約61.8萬(wan) 座橋梁中,超過1/3需要大修,其中約7.6萬(wan) 座需要完全重建。與(yu) 2022年相比,狀況不佳的橋梁數量雖減少了560座,但按目前進度,還需要75年才能完成修複工程。
新的基建項目情況也不樂(le) 觀。據《洛杉磯時報》報道,加州高鐵自2008年宣布開建以來,15年間一英裏也沒有造出來。今年8月底,項目還在為(wei) 起始段的建設“篩選潛在製造商”,通車的時間表也推遲到了2033年。
此外,數字和科技領域的“新基建”也有缺口。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充電樁短缺已成為(wei) 美國電動汽車上路的“絆腳石”。美國要促進電動汽車業(ye) 發展,還需要數十億(yi) 美元的投資來擴建相關(guan) 基礎設施。另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報道,許多美國農(nong) 村地區缺乏高質量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在22個(ge) 州,仍有多達一半的家庭無法獲得高速互聯網鏈接。
麵臨(lin) 多重難題
美國基建為(wei) 何難見起色?分析指出,投資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外交關(guan) 係協會(hui) 3月發表的研究稱,美國基建投資多年來進展緩慢。拜登政府雖然作出了數十年來的最大投入,但仍需更多資金才能扭轉現狀。美國行業(ye) 團體(ti) 估計,未來10年,美國僅(jin) 水利設施一項就需要約1萬(wan) 億(yi) 美元。其他基建項目也需要大量投入。另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hui) 2021年的評估,未來10年,美國基礎設施還有近2.6萬(wan) 億(yi) 美元的資金缺口。
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執行所長陳文鑫對本報記者表示,2021年11月,拜登簽署《兩(liang) 黨(dang) 基礎設施建設法案》,宣布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外加美國國會(hui) 批準的基建支出,構成大約1.2萬(wan) 億(yi) 美元的基建盤子。然而,與(yu) 投資缺口相比,1.2萬(wan) 億(yi) 美元的承諾仍有差距。據白宮8月公布的數據,拜登政府當前實際已投入約2800億(yi) 美元,占1.2萬(wan) 億(yi) 美元的不到1/4。
基建成本高也是難題。英國《經濟學人》的報道稱,美國基建成本居高不下,地鐵造價(jia) 通常是歐洲或亞(ya) 洲同類項目的2—4倍。美國道路與(yu) 運輸建設者協會(hui) 主席哈蒙德日前表示,建築的高成本影響了基建進度。供應鏈波動和通貨膨脹持續影響著各州的項目交付能力。隨著工期延宕,物價(jia) 和材料成本還會(hui) 不斷上漲。
與(yu) 此同時,“買(mai) 美國貨”條款進一步推高了基建門檻。據彭博社報道,美國白宮不久前發布了“買(mai) 美國貨”條款的最終版本,確認了基建項目所用建築材料的本土生產(chan) 比例要求。不少美國建築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擔憂,該條款將使基礎設施項目變得“昂貴且遲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婷對本報記者表示,全球化的供應鏈配置往往更有利於(yu) 提升生產(chan) 效率。而“買(mai) 美國貨”條款強行對材料來源作出限製,無疑增加了生產(chan) 成本、降低了生產(chan) 效率。該政策雖然允許美國企業(ye) 在成本過高等情況下申請豁免,但相關(guan) 流程和手續,預計仍會(hui) 拖緩項目進度。
勞動力短缺也構成挑戰。美國行業(ye) 媒體(ti) “建築業(ye) 觀察”(Construction Dive)報道稱,美國基建項目當前存在大量積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築業(ye) 勞動力短缺。雖然聯邦政府發起了不少支持和培訓勞動力的項目,但“官僚主義(yi) 的繁文縟節”及資金不足等,導致相關(guan) 項目部署效率十分低下。
“熟練勞動力短缺,深刻影響著美國製造業(ye) 水平提升。這將進一步導致美國本土難以生產(chan) 足夠的高質量材料和產(chan) 品。在‘買(mai) 美國貨’條款限製下,基建的投資和產(chan) 出都會(hui) 受到負麵影響。”龔婷說。
仍存不確定性
美國基建已給經濟社會(hui) 發展“拖了後腿”。《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布魯金斯學會(hui) 高級研究員克裏福德·溫斯頓的文章稱,美國公共交通係統每年因事故、擁堵、路麵損壞等造成經濟損失超過1萬(wan) 億(yi) 美元。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hui) 也估算,如果不補上投資缺口,到2039年底,美國落後的基建可能導致10萬(wan) 億(yi) 美元的經濟損失。
美國能否重振基建?分析指出,未來仍有不確定因素。
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hui) 日前估算,2023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可能翻番,達到約2萬(wan) 億(yi) 美元。另據資產(chan) 管理機構統計,31%的未償(chang) 美國政府債(zhai) 務將在未來12個(ge) 月內(nei) 到期,總額達7.6萬(wan) 億(yi) 美元,處曆史高位。財政赤字上升、政府債(zhai) 台高築、通脹高企等預計將顯著影響基建投資預期。“建築業(ye) 觀察”日前發文表示,美國債(zhai) 務違約,“可能會(hui) 讓所有基建努力付諸東(dong) 流”,對美國債(zhai) 務負擔和經濟形勢的擔憂正在影響基建項目推進。美國能源信息網站“油價(jia) ”(OilPrice)也發文稱,美國許多地方目前根本沒有充足財政資金用於(yu) 基礎設施現代化改造。
“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願景宏大,但現實中要麵對的挑戰依然很多。”龔婷說,“在拜登政府的施政風格下,針對基建領域的大規模擴張和財政支出增加,共和黨(dang) 方麵一直有反對聲音。隨著2024大選年臨(lin) 近,兩(liang) 黨(dang) 圍繞相關(guan) 問題的分歧和爭(zheng) 論預計會(hui) 進一步升溫。相關(guan) 項目的落實情況和資金的可持續性也可能生變。”
“美國政府雄心勃勃的基建計劃與(yu) 現實之間仍有一定差距,預計政治因素會(hui) 成為(wei) 未來的主要‘絆腳石’。當前,美國民主、共和兩(liang) 黨(dang) 雖然對加強基建有共識,但在具體(ti) 路徑上仍高度分裂。此外,美國聯邦製下各地機製不同、基建情況不一,預計無法實現‘全美一盤棋’。未來,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能走多遠,還需要進一步觀察。”陳文鑫說。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林子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