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台灣父子的黑土地“豐收季”

高龍安 發布時間:2023-09-18 09: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吉林9月17日電 題:台灣父子的黑土地“豐(feng) 收季”

  作者 高龍安

  吉林萬(wan) 昌農(nong) 民楊萬(wan) 芳從(cong) 稻浪中掐下一節稻穗,捏了捏穗根上的稻粒,遞給“90後”台胞林駿睿看,“這稻子長得多好,根兒(er) 上的粒全是實的。”

  吉林省吉林市萬(wan) 昌鎮是中國北方優(you) 質大米的主要產(chan) 地之一,當地生產(chan) 的大米不僅(jin) 是中國國內(nei) 市場的緊俏貨,近些年還遠銷韓國、日本以及歐洲、東(dong) 南亞(ya) 等地。

  楊萬(wan) 芳是當地的種稻大戶。這幾天正是開鐮收稻的日子,對於(yu) 收成,林駿睿和楊萬(wan) 芳有著同樣的期待。

  金秋時節,台胞林駿睿(左)與(yu) 吉林農(nong) 民楊萬(wan) 芳在稻田裏觀察水稻。 高龍安 攝

  “這片田一直在用我父親(qin) 研製的生物菌肥。”林駿睿對此頗為(wei) 驕傲。林駿睿的父親(qin) 名叫林猷憲,在農(nong) 業(ye) 領域已經深入研究40餘(yu) 年。2017年,他們(men) 將業(ye) 務從(cong) 台灣擴至大陸,主營生物菌肥研發、生產(chan) 和推廣,林猷憲相信,對土壤有保護作用的生物菌肥能在黑土地上發揮出眾(zhong) 功效。

  同在這一年,做精品大米種植的楊萬(wan) 芳,想要尋找一種新肥替代傳(chuan) 統化肥,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林家父子。

  彼時的萬(wan) 昌鎮,鮮有農(nong) 民用過這類肥料,主要是擔心肥力不足影響收成。楊萬(wan) 芳認為(wei) ,專(zhuan) 家一直提倡減少化肥用量保護土質,生物菌肥在南方地區有成功案例,值得一試。

  “我們(men) 賣肥料還包教技術。”林駿睿說,各地用肥多有不同,更要講究科學。林家父子每月要到各地農(nong) 田觀察作物長勢,並幫農(nong) 民做好規劃:何時施肥、施何種肥、用量多少。

  眼下,又是一年豐(feng) 收季,沉甸甸的稻穗伴著微風沙沙作響,遠處,深入田間的人們(men) 漸漸隱沒於(yu) 無邊的稻浪中。這些年,楊萬(wan) 芳種植的水稻連連豐(feng) 收,磨好的新米總是第一時間送給林家父子嚐鮮。

  林駿睿在大學學的是工商類專(zhuan) 業(ye) ,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開始接觸農(nong) 業(ye) ,並越做越有興(xing) 趣、越來越有成就感。

  如今,林駿睿已能獨當一麵,父親(qin) 也放心把重要業(ye) 務交給兒(er) 子。吉林的永吉、九台、大安,內(nei) 蒙古的興(xing) 安盟、呼倫(lun) 貝爾,及黑龍江的十幾家農(nong) 場都在用他們(men) 的產(chan) 品,使用麵積約2萬(wan) 公頃。哪個(ge) 縣什麽(me) 作物最有名、哪個(ge) 村要購肥、誰家的田下個(ge) 月需要追肥,林駿睿了如指掌。

  熱情的東(dong) 北農(nong) 民把這位台灣小夥(huo) 兒(er) 當自家兄弟般對待,有新宰的豬肉總會(hui) 送他幾斤,林駿睿也慢慢喜歡上了東(dong) 北的豬肉燉粉條和酸菜;他去村裏不忘帶幾瓶上好的台灣高粱酒,邀村民一起品嚐。

  林駿睿說,父親(qin) 年過六旬仍未“退休”,一麵研究更適用於(yu) 吉林西部鹽堿地的肥料,助農(nong) 民實現增產(chan) ;一麵研究“稻稈還田”技術,助黑土地增肥。

  對於(yu) 東(dong) 北黑土地來說,九月是豐(feng) 收的季節。而對於(yu) 林家父子來說,那一望無際的“金黃”,也是他們(men) 的收獲。(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