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撓中國競爭(zheng) 不是成熟的經濟解決(jue) 方案”“這樣做適得其反”“懲罰性關(guan) 稅和貿易壁壘隻會(hui) 造成雙輸”……連日來,針對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事,歐洲內(nei) 部展開了激烈爭(zheng) 論。德國汽車界憂心忡忡,擔心此舉(ju) 會(hui) 引發關(guan) 稅戰,損害本國汽車產(chan) 業(ye) 長期利益。西方輿論中的一些理性聲音認為(wei) ,歐盟的決(jue) 定反映出歐洲一些人懼怕公平競爭(zheng) 的心態。
據歐洲媒體(ti) 報道,對於(yu) 歐盟領導人公布的這個(ge) 決(jue) 定,德國和法國這兩(liang) 大歐盟經濟體(ti) 的態度截然不同——法國政府和汽車產(chan) 業(ye) 界支持歐盟出台相關(guan) 政策,而德國汽車界明確表示反對。原因很簡單,德國汽車業(ye) 在中國市場的利益要遠大於(yu) 法方,更擔心歐盟相關(guan) 政策會(hui) 給自身造成巨大傷(shang) 害。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出,歐盟似乎並沒有從(cong) 理性、均衡的角度出發,權衡歐洲整體(ti) 利益。難怪德國《經濟周刊》認為(wei) ,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調查的決(jue) 定受到“政治因素”的驅使。
對於(yu) 電動汽車業(ye) 來說,歐洲市場屬於(yu) 競爭(zheng) 高地。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占有率約8%,並不算高,仍處於(yu) 努力打開局麵的階段。從(cong) 價(jia) 格上看,中國主流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售價(jia) 均高於(yu) 中國國內(nei) 市場,隻是與(yu) 歐洲本土品牌相比,還存在著一些價(jia) 格優(you) 勢。所以,歐盟方麵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理由,站不住腳。
西方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些年,中國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展現出較強市場競爭(zheng) 力,主要原因是中國車企較早瞅準了“賽道”,持續推進創新研發,中國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比其他國家更加完備齊整。相比之下,作為(wei) 傳(chuan) 統燃油汽車製造重鎮,歐洲向新能源汽車製造研發轉型的速度,滯後於(yu) 中美等國。一些歐洲國家和大型車企擔心,歐洲市場會(hui) 被中國新能源汽車占領。這恐怕才是歐盟出手發起所謂調查的真實意圖。
長期以來,中國是歐洲車企的重要市場。中國政府從(cong) 沒有對它們(men) 進入本國市場設置什麽(me) 障礙,這確保了它們(men) 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巨大收益。那麽(me)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後,歐洲為(wei) 什麽(me) 不能報以同樣心態呢?打著所謂“公平競爭(zheng) ”旗號實施反補貼調查、公然采取保護主義(yi) ,既違背市場經濟公平、開放的競爭(zheng) 原則,也與(yu) 歐盟一貫奉行的自由貿易主張背道而馳。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刊文指出,“靠躲在保護主義(yi) 高牆後映射出自身弱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實,歐洲是世界汽車重要製造基地,品牌、人才、技術積累深厚,把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做強做大,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坦然麵對外部競爭(zheng) 、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提升自身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歐洲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和胸襟。
從(cong) 中歐汽車產(chan) 業(ye) 來看,雙方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近年來,寶馬、大眾(zhong) 等歐洲車企紛紛拓展在華新能源汽車業(ye) 務,與(yu) 中國企業(ye) 建立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獲得電池技術並鞏固中國市場。根據美國榮鼎谘詢公司的數據,歐洲去年對中國汽車行業(ye) 的投資達到62億(yi) 歐元,創下曆史新高。以寧德時代為(wei) 代表的中國企業(ye) 也投入巨資在德國、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建廠。這種產(chan) 業(ye) 界的良性競爭(zheng) 和合作如果能夠持續深入,將有利於(yu) 提升歐洲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也有助於(yu) 歐盟實現減碳發展目標。
根據各方消息,歐盟對華將啟動的反補貼調查可能將持續數月,調查結果是否會(hui) 導致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guan) 稅,將通過表決(jue) 程序決(jue) 定。這意味著歐方還有糾偏機會(hui) 。麵對單邊主義(yi) 和保護主義(yi) 不斷抬頭的國際局勢,中歐需要通過對話磋商化解分歧,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yi) ,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這才是符合曆史潮流和市場規律的做法。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國際銳評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