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屆中國—中亞(ya) 合作論壇在福建省廈門市舉(ju) 行,為(wei) 中國同中亞(ya) 國家賡續友好關(guan) 係、深化互利合作注入更多信心與(yu) 力量。
今年以來,中國同中亞(ya) 國家關(guan) 係亮點不斷。5月,首屆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在陝西西安舉(ju) 行,中國同中亞(ya) 國家關(guan) 係邁入新時代。2023年又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亞(ya) 是“一帶一路”首倡之地。10年來,中國同中亞(ya) 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在國際社會(hui) 前列。
中國—中亞(ya) 合作為(wei) 何曆久彌新?從(cong) 曆史和現實中不難找到答案。
深厚的曆史淵源,為(wei) 中國—中亞(ya) 合作打下牢固根基。
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山水相連。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使者張騫自長安出發,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同中亞(ya) 友好交往的大門。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ya) 人民共同見證古絲(si) 綢之路上駝隊商旅的互惠往來,書(shu) 寫(xie) 文明交流互鑒的動人篇章。建交30多年來,中國同中亞(ya) 各國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國家關(guan) 係實現從(cong) 睦鄰友好到戰略夥(huo) 伴,再到全麵戰略夥(huo) 伴、命運共同體(ti) 的曆史性跨越。過去10年,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國—中亞(ya) 合作提質升級。2022年,六國元首共同宣布建設中國—中亞(ya) 命運共同體(ti) 。2023年,六國正式成立中國—中亞(ya) 元首會(hui) 晤機製。事實證明,中國—中亞(ya) 合作具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生命力,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是經得起考驗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huo) 伴、好兄弟。
廣泛的現實需求,為(wei) 中國—中亞(ya) 合作提供巨大動力。
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勢頭強勁。數據顯示,中國同中亞(ya) 五國建交以來,雙方貨物貿易總額從(cong) 4.6億(yi) 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702億(yi) 美元,增幅近152倍。2022年,中國與(yu) 中亞(ya) 五國雙邊貨物貿易額較上年增長約40%,增幅再創曆史新高。這10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為(wei) 中國—中亞(ya) 合作寫(xie) 下更多生動注腳。途經中亞(ya) 的中歐班列,在中歐班列開行總量中占比近80%,中國—中亞(ya) 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中吉烏(wu) 公路等一批基礎設施落地,有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及民生改善。當前,中國致力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亞(ya) 各國也著力加速本國發展戰略,期待與(yu) 中國加強合作。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不僅(jin) 充分釋放經貿、產(chan) 能、能源、交通等傳(chuan) 統領域合作潛力,也積極打造金融、農(nong) 業(ye) 、減貧、綠色低碳、醫療衛生、數字創新等新增長點。
堅實的民意基礎,為(wei) 中國—中亞(ya) 合作繪就友好底色。
絲(si) 路文化是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的共同財富。如今,中國同中亞(ya) 國家人民延續千年友好,在教育、文化、衛生、旅遊、地方交往等領域合作碩果累累,構建起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從(cong) 多所孔子學院、魯班工坊落地中亞(ya) ,到中亞(ya) 國家學生來華留學規模日益擴大,從(cong) 合拍電影、互譯圖書(shu) ,到聯合考古、合作修複文物……中國同中亞(ya) 國家人文交流合作不斷走深走實。目前,中國和中亞(ya) 國家已結成62對友好省州市。朋友越走越近,鄰居越走越親(qin) 。在常來常往中,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人民心更近、情更深,將繼續共同描畫相知相親(qin) 、互融互通的美麗(li) 畫卷。
當前,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和地區局勢,中國—中亞(ya) 合作的重要意義(yi) 更加凸顯。中國與(yu) 中亞(ya) 五國同為(wei) 發展中國家,都堅定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yi) ,堅定支持彼此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支持彼此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反對外來幹涉。中國—中亞(ya) 合作不僅(jin) 樹立了發展中國家團結自強的典範,也將為(wei) 變亂(luan) 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今年5月,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結束後,六國元首共同種下6棵石榴樹,既見證中國同中亞(ya) 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國同中亞(ya) 緊密團結合作,更寄托對中國—中亞(ya) 關(guan) 係美好未來的期待。有理由相信,新形勢下,中國—中亞(ya) 合作大有可為(wei) ,也必將大有作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