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向突破認知的新發現致敬: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陳彩霞 發布時間:2023-10-07 09: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3日電(陳彩霞) 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費倫(lun) 茨·克勞斯 (Ferenc Krausz) 和安妮·盧利爾 (Anne L’Huillier),以表彰“為(wei) 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chan) 生阿秒光脈衝(chong) 的實驗方法”。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翻開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史,如同打開了人類探索未知之旅。在122年的曆史長河中,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發明半導體(ti) 成像器件、發現太陽係外行星……一項項突破性研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未來。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

  物理學視角豐(feng) 富對世界的認知

  百年前,物理學曾被認為(wei) 是最重要的學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被提到的領域。

  “在19世紀末,許多人認為(wei) 物理學是最重要的科學,也許諾貝爾也是這樣認為(wei) 的。他自己的研究也與(yu) 物理學密切相關(guan) 。”諾貝爾獎官網這樣介紹道。

  世界龐大而玄妙。從(cong) 足下土地到頭頂星空,物理學領域的探索者們(men) ,一直致力於(yu) 豐(feng) 富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揭開未知的神秘麵紗。

  宇宙的本質是什麽(me) ?蟲洞穿梭宇宙,乘坐飛船探尋新家園……科幻片中天馬行空的想象,也引來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對這一領域的青睞。

  2020年的獲獎研究,就關(guan) 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用數學方法論證了黑洞可以形成。據介紹,在黑洞的核心隱藏著一個(ge) 奇點,它的時空曲率無窮大,密度也趨於(yu) 無限大。一旦物質開始坍縮,就沒有什麽(me) 能阻止坍縮的繼續,所有物質隻能沿一個(ge) 方向走向奇點。而這是一條通往時間盡頭的“單行道”。

  2019年,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zi) 則因首次發現太陽係外行星獲獎。有人認為(wei) ,這一發現堪比“哥倫(lun) 布發現新大陸”,點燃了係外行星探索的“星星之火”,也引發了一場天文學革命。此後,科學家在銀河係中又發現了逾4000顆行星。

  再加上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2017年的引力波,過去幾年,科學家們(men) 對天體(ti) 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多次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學史上的遺憾

  他們(men) 與(yu) 諾獎擦肩而過

  “10月的第一個(ge) 星期,全世界的目光都將聚焦在科學上,這是好事。但緊接而至的將是爭(zheng) 議,每年都不例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位微生物學家卡薩德瓦爾曾如是說。

  關(guan) 於(yu)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爭(zheng) 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美籍德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雖然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被稱為(wei) “21世紀最偉(wei) 大理論”,甚至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理論基礎的相對論,卻在驗證過程中出現曲折,屢遭質疑,導致這一顛覆性研究無緣諾獎。

  同樣折戟諾獎的,還有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理論物理學家想要獲得諾貝爾獎,必須讓自己的理論被實驗證實。可惜的是,霍金的黑洞輻射理論直到他去世為(wei) 止,也沒能等到被實驗驗證的那一天。

資料圖:斯蒂芬·威廉·霍金。

  資料圖:斯蒂芬·威廉·霍金。

  宇宙膨脹發現者、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數十年無緣諾獎一事,也讓人頗為(wei) 遺憾。這位美國天文學家建立了哈勃定律,被認為(wei) 是宇宙膨脹的有力證據,其也被稱為(wei) “星係天文學之父”。一心想拿下諾貝爾獎的哈勃等了數十年,卻在1953年因腦血栓發作猝然離世,未能獲獎。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科學家斬獲殊榮

  截至2022年,共有22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中,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是唯一曾在1956年和1972年,兩(liang) 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

  在物理學獎曆年得主中,有人登頂時已是耄耋之年,也有人獲獎時不到而立。諾貝爾物理學獎最年輕的獲獎者是英國物理學家勞倫(lun) 斯·布拉格,1915年因X射線晶體(ti) 結構的研究獲獎,當時他才25歲。

  最年長的則是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2018年因其在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係統中的應用領域所做的研究獲獎,當時他已96歲。

  百餘(yu) 年來,在諾獎“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上,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6位華人獲獎科學家: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資料圖:楊振寧。<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easyfundingllc.com/'><p  align=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資料圖:楊振寧。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十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他們(men) 有哪些主要成就?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lan) ·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dong) ·蔡林格,以表彰他們(men) 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麵所作出的貢獻。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三名科學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並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相關(guan) 研究獲獎,意大利科學家喬(qiao) 治帕裏西因“發現了從(cong) 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係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獲獎者,因為(wei) “他們(men) 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yi) 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zi) 因在銀河係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ti) 而獲獎。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給兩(liang) 個(ge) 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yu) 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zi) 則因“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恒星運行的係外行星”獲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裏克蘭(lan) ,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2017年,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巴裏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

  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ya) 瑟麥克唐納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liang) 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獎。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他們(men) 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wei) 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men) 的生活。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liang) 人因預測被稱為(wei) “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