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專(zhuan) 線】(八閩千姿)“台胞祖地”福建漳州搭“武台”續“武緣”
中新社漳州10月7日電 題:“台胞祖地”福建漳州搭“武台”續“武緣”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台灣武術的根在大陸。”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原會(hui) 長陳金水看來,漳州和台灣一海之隔,兩(liang) 地武術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閩台武術交流中心內(nei) 的圖文展示向參觀者展現了兩(liang) 岸武術文化的一脈相承。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10月8日,第十五屆海峽兩(liang) 岸中華武術大家練將在漳州市龍文區舉(ju) 行。深受兩(liang) 岸武術愛好者青睞的這一兩(liang) 岸武林盛事,又吸引約30名台灣武術愛好者跨海而來,同台表演、交流切磋,續寫(xie) 兩(liang) 岸“武緣”。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陳金水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曆史上不少精通武藝的漳泉籍將領,都曾被朝廷派駐台灣任職或在台灣傳(chuan) 播武藝,把多種拳種以及獅法、民俗陣法傳(chuan) 到了台灣。
今年74歲的陳金水曾八次應邀赴台交流。他說,多年來漳州以“武緣”結“人緣”,搭建起兩(liang) 岸武術愛好者切磋武藝的“武台”,兩(liang) 岸武術愛好者交流交往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
自2007年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首辦以來,海峽兩(liang) 岸中華武術大家練至今已成功舉(ju) 辦十四屆,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以武會(hui) 友、以武訪親(qin) 、以武尋源搭建橋梁,留下許多佳話。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漳台兩(liang) 地依舊線上進行武術展演,互動不間斷。
今年2月,台北市武術團體(ti) 代表重啟“登陸”,赴龍文區參加“二月二龍抬頭文化民俗活動暨漳台兩(liang) 地傳(chuan) 統武術及人才交流聯誼會(hui) ”,切磋武藝,暢敘情誼。此次活動上,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贈予台北市武術代表團一麵上書(shu) “龍騰虎躍舞東(dong) 風 兩(liang) 岸一家慶升平”的錦旗,台北市武術代表團回贈了台北市市長蔣萬(wan) 安題寫(xie) 的“武藝會(hui) 友”條幅。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副會(hui) 長黃勇生(左)、鄭加坤(右)表演太祖拳。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為(wei) 何龍文區持續開展兩(liang) 岸武術交流活動?去年接替陳金水出任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會(hui) 長的嚴(yan) 育發告訴記者,漳州是福建傳(chuan) 統拳種最多的地區,有太祖拳、何陽拳、白鶴拳、宋江拳等十種以上傳(chuan) 統南拳,其中龍文區更是傳(chuan) 統武術文化曆史悠久,民間習(xi) 武之風尤盛。
在龍文,“忙時去耕田,閑時來練拳”是當地人自古以來的傳(chuan) 統,現有30萬(wan) 總人口中習(xi) 武者有近3萬(wan) 人,武館多達28家。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還編成武術基本功套路在轄區小學推廣,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以武健身,並培養(yang) 他們(men) 尚武愛國的民族精神。
龍文區景山街道梧橋社區檀林社有1400多人,其中習(xi) 武者有老有少,年齡最大的達80多歲。檀林耀德堂武術館就設在檀林社祖祠內(nei) ,總教練陳和鬆說,武館最多可容納50人左右同時練武,“主要練習(xi) 宋江拳,隻教本村人,為(wei) 公益性質,不收取費用”。
陳和鬆所說的宋江拳,全稱為(wei) 龍海宋江九州八掛陣,去年已被列為(wei) 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同樣被列為(wei) 省級“非遺”的何陽拳,於(yu) 清道光年間傳(chuan) 入漳州,已在龍文區步文鎮田豐(feng) 村沿襲160多年。
“何陽拳武術操分8個(ge) 動作,包括武術的手型、步型、手法、肘法、腿法和身法,鍛煉全麵,富有剛陽之美。”何陽拳第五代主要傳(chuan) 承人、龍文區武術協會(hui) 副會(hui) 長鄭木春,長期從(cong) 事傳(chuan) 統武術教學和傳(chuan) 播。2020年龍文區開展何陽拳武術操進校園活動後,他走進當地多所小學傳(chuan) 武授藝,“這意味著更多的學生能夠接觸何陽拳,喜歡何陽拳”。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檀林耀德堂武術館學員陳開木表演宋江長槌棍術。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近年來,龍文區多措並舉(ju)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武術文化,讓武術不斷“出圈”,造福海內(nei) 外武術愛好者。嚴(yan) 育發表示,中華傳(chuan) 統武術不僅(jin) 是一種健身方式,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體(ti) 現;通過海峽兩(liang) 岸中華武術大家練的不斷舉(ju) 辦,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傳(chuan) 統武術,傳(chuan) 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也展現兩(liang) 岸文化同根同源、促進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