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中華文化能為(wei) 當代世界貢獻什麽(me) ?
——專(zhuan) 訪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主席王石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改革開放在文化思想領域給中國人帶來深刻而顯著的影響。耳邊聽的,眼前看的,手中玩的,腳下舞的……文化產(chan) 品供給從(cong) 貧乏單一走向豐(feng) 富多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和走向複興(xing) ,成為(wei) 時代的強音。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如何看待改革開放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的影響?中華文化能為(wei) 當代世界貢獻什麽(me) ?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主席王石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就此闡述他的理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改革開放45周年的曆史時刻回望,您如何看待這一重大政策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的影響?
王石: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千年一以貫之的精神基因,始終深存在中國人的家常日用,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倫(lun) 理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上的重大變化,我想莫過於(yu) 思想觀念之變。而其標誌,我認為(wei) 就是“中華文化”這個(ge) 稱謂與(yu) 觀念的提出、確立以及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之前的文化稱謂或“提法”,基本以階級、革命階段、社會(hui) 製度來劃分。比如無產(chan) 階級文化、新民主主義(yi) 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還有封建主義(yi) 文化、資本主義(yi) 文化等。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傳(chuan) 統文化、民族文化開始複蘇發展,越來越具有正麵啟示意義(yi) 。
2023年2月,重慶,漢服愛好者們(men) 身著漢服遊老街迎元宵。何蓬磊 攝
改革開放初期有過不少提法:“華夏文化”“炎黃文化”“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文化”……這些稱謂各有所指,各有偏重。“中華文化”便成為(wei) 一個(ge) 古今兼容、內(nei) 外兼通的文化表達。中華文化是民族的,但這個(ge) 民族不限於(yu) 曆史上的華夏、炎黃,也不限於(yu) 當今的漢族,甚至也不限於(yu) 56個(ge) 民族,她還涵蓋全球6000多萬(wan) 華僑(qiao) 華人。這是一個(ge) 無比巨大的多元一體(ti) 的族群,也是一個(ge) 通常以“海內(nei) 外”加以形容的跨境型文化空間。她是全世界中華兒(er) 女的精神家園和民族認同。
需要強調的是,文化稱謂還有一層重要意義(yi) ,即標誌著一個(ge) 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識和自覺。“中華民族”這一自稱,到20世紀初才出現,這應該歸功於(yu) 梁啟超先生。這個(ge) 稱呼的大普及則是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田漢先生寫(xie) 在《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裏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費孝通先生指出,自稱,標誌著一個(ge) 民族從(cong) 自在走向自覺,知道了“我們(men) 是誰”。同樣,“中華文化”也是一種文化的自稱,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的自我意識。
2015年3月,“文化中國 四海同春 ”大型慰僑(qiao) 演出在洛杉磯登場。毛建軍(jun) 攝
中新社記者:您所在的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長期致力於(yu) 中外人文交流,能否談談您所經曆的中華文化走向複興(xing) 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幾個(ge) 時刻?
王石:“20世紀華人音樂(le) 經典係列活動”是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創立後推出的第一個(ge) 文化活動,其主旨是回顧和評選20世紀海內(nei) 外華人的音樂(le) 代表作。除了音樂(le) 之外,這個(ge) 活動的意義(yi) 就在於(yu) 鮮明地呈現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活動的藝術委員會(hui) 成員,既有大陸音樂(le) 家,也有港台和海外音樂(le) 家,入選作品也是如此。比如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管弦樂(le) 作品《台灣舞曲》、張昊的管弦樂(le) 作品《大理石花》、許常惠的音樂(le) 作品《葬花吟》、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香港作曲家林樂(le) 培的民族管弦樂(le) 作品《秋決(jue) 》、陳永華的管弦樂(le) 作品《飛渡》,美國華裔作曲家周文中的管弦樂(le) 作品《花落知多少》、周龍的協奏曲作品《霸王卸甲》,旅法華人作曲家陳其鋼的協奏曲作品《逝去的時光》、許舒亞(ya) 的《夕陽、水晶》等。
我至今記得,1995年“20世紀華人音樂(le) 經典”綜合音樂(le) 會(hui) 赴台灣演出,不僅(jin) 音樂(le) 廳內(nei) 座無虛席,音樂(le) 廳外的廣場上也坐滿了聽眾(zhong) 。演出結束後,藝術家們(men) 應聽眾(zhong) 要求又在廣場上加演30分鍾。次日,台灣報紙的報道都對演出給予非常積極的評價(jia) 。
2018年1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鳳凰衛視主辦的“2017中華文化人物”頒授盛典在深圳舉(ju) 行,劇作家賴聲川和演員黃磊出席典禮。陳文 攝
再如,2004(甲申)年,由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5人發起,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邀集海內(nei) 外66位華人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人文學者和藝術家,在北京舉(ju) 行了“2004文化高峰論壇”。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以“全球化與(yu) 中華文化”為(wei) 主題,用三天的時間暢所欲言,開放交流,凝聚成了一篇《甲申文化宣言》。季羨林先生認為(wei) ,這是五四運動80多年後中國知識界再次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三年後的2007年,“中華文化”一詞被寫(xie) 入中共十七大報告,並以專(zhuan) 門章節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此後“中華文化”一直是報刊網絡上的熱詞。
我還有一個(ge) 很深刻的記憶,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這一論述在解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同時,也解釋了中華文化。
常常有人問我:中華文化是否就是傳(chuan) 統文化?我也一再告訴他們(men) ,中華文化包含傳(chuan) 統文化,但又不隻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而外,中華文化還有與(yu) 時俱進的現實品格。她一以貫之,又因時而變,繼往開來。繼往聖之絕學,也不斷開拓出新氣象。人們(men) 隻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出,即使那些一向被稱為(wei) 國粹的種種文化形態,如京劇、國畫、國樂(le) 等,今日之日,也已不同往昔,不再是舊時模樣。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服貿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觀眾(zhong) 在首鋼園區“京劇文化之旅”展台模仿京劇演員表演《穆桂英》片段。趙雋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華文化能為(wei) 當代世界貢獻什麽(me) ?
王石:2015年6月,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與(yu) 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hui) 在長沙主辦“2015兩(liang) 岸人文對話”。對話的主題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這個(ge) 題目是我擬定的,出自錢穆先生的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是根據其1990年最後一次談話整理的。這是一篇短文,但涉及的問題很重大,是先生在生命最後階段提出的一個(ge) 極其重要的命題。他認為(wei) ,“天人合一”應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也是將來可能貢獻給人類的重要思想。
那次討論,我對老先生所用“可有的貢獻”中的“可有”二字感慨頗深。“可有”意謂可以有、可能有,而非必定有——語氣謙和,留有餘(yu) 地,而不乏自信,不乏力量!那次對話不僅(jin) 有台灣的學者,還有來自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兩(liang) 岸人文對話”迄今已在北京、台北、杭州、宜蘭(lan) 、長沙、香港、桂林、梅州等地舉(ju) 行了11次。最近一次是2022年於(yu) 北京和台北之間舉(ju) 行的視頻連線。每次討論中華文化,見到台灣學界朋友,大家都說不出的高興(xing) 。
2014年10月,“2014兩(liang) 岸人文對話”在杭州舉(ju) 行。李晨韻 攝
2018年12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時任所長劉夢溪先生,曾邀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yu) 人文高等研究院作過一次演講,並且給我出了一個(ge) 題目:“人類在21世紀能否走向和解?”
走向和解不僅(jin) 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應該是大趨勢。那麽(me) ,中國人、中華文化能夠提供什麽(me) 樣的思想呢?
那一次,我講到孔子的“和而不同”,講到阮修的“將無同”,講到張載的“仇必和而解”,講到王國維先生的“學無西東(dong) ”,講到錢鍾書(shu) 先生的“東(dong) 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也講到費孝通先生的“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我想說的是,中華文化中的異同之辯、和同之別、大同之想,包含著走向和解、走向命運共同體(ti) 的豐(feng) 富思想資源。而且這個(ge) 思想從(cong) 古到今是一貫的,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什麽(me) 是和解?捐棄前嫌、化敵為(wei) 友、顧全大局、握手言和,以及相逢一笑泯恩仇,固然都是和解,而所有指向和解的不懈努力,所有的妥協與(yu) 讓步,所有的寬容與(yu) 諒解,所有的耐心與(yu) 等待,甚至在暫時沒有解決(jue) 方案的情況下,保持現狀,擱置紛爭(zheng) ,管控風險,降低衝(chong) 突,也同樣是走向和解的良策。
我堅定地認為(wei) 中華文化能夠也應該成為(wei) 人類走向和解的明燈。(完)
受訪者簡介:
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主席王石。賈天勇 攝
王石,1948年生,祖籍山西襄垣,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主席、文化學者、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hui) 副會(hui) 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yu) 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任教於(yu) 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北京大學,講授藝術概論,著有劇作和文化評論多種。1992年起致力於(yu) 中華文化促進會(hui) 的創立與(yu) 發展,先後擔任該會(hui) 副秘書(shu) 長、秘書(shu) 長、常務副主席;創立海內(nei) 外區域組織、行業(ye) 協作體(ti) 和各門類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150餘(yu) 個(ge) ;策劃並領導實施20世紀華人音樂(le) 經典係列活動、《今注本二十四史》編纂出版工程、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頒活動、中美音樂(le) 論壇、亞(ya) 洲文化合作會(hui) 議、兩(liang) 岸人文對話、萬(wan) 裏茶道中蒙俄城市合作峰會(hui) 等多項重大文化項目,以及創辦中央數字書(shu) 畫頻道、音像世界頻道及世界遺產(chan) 地理雜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政府組織(NGO)發展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