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淄博10月10日電 題:走進蒲鬆齡故居:訪泉畔老翁,覓一段傳(chuan) 奇
中新社記者 趙曉
寒露已過,北方天漸涼,而山東(dong) 淄博柳泉邊的遊人依舊絡繹不絕。天南海北客紛至遝來,隻為(wei) 尋一段傳(chuan) 奇故事,一如300多年前,過往商旅在泉畔老翁的免費茶攤,用一個(ge) 個(ge) 搜奇誌怪的坊間故事換盞茶吃。
柳泉茶棚的故事,經由這位自號“柳泉居士”的老翁編撰創作後終成為(wei) “寫(xie) 鬼寫(xie) 妖高人一等”的“奇書(shu) ”《聊齋誌異》。老翁蒲鬆齡也因此被譽為(wei)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今年8月以來,緣於(yu) 《聊齋誌異》中《羅刹海市》的同名歌曲走紅,掀起一股“聊齋熱”,蒲鬆齡紀念館亦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中秋、國慶“雙節”假期,蒲鬆齡紀念館連續多日預約達到最大承載量。
該紀念館是1980年由蒲鬆齡故居擴建而來,坐落於(yu) 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保留了明清建築風格。
甫入蒲鬆齡故居,滿眼林木森然,院落曲徑通幽。講解員趙作為(wei) 告訴記者,蒲鬆齡紀念館現有10個(ge) 展室,對外開放麵積約3000平方米,館內(nei) 收藏文物資料達1.5萬(wan) 餘(yu) 件,其中蒲鬆齡手稿、畫像、印章等屬於(yu) 國家一級文物。“故居是蒲公當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屋內(nei) 的陳列向我們(men) 訴說他生活上的清貧,也向後人講述他精神上的富有。”
磨損的案牘、古老的印章、泛黃的卷冊(ce) ……人們(men) 在這裏遙想蒲公揮灑才情、勾畫聊齋世界的畫麵。
“300多年來,《聊齋誌異》擁有大量忠實粉絲(si) ,蒲鬆齡所創作的誌怪小說令無數人為(wei) 之著迷。著名作家老舍曾稱讚這部作品‘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蒲鬆齡紀念館宣教文創科負責人孫麗(li) 莉介紹說,《聊齋誌異》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100多種版本,在世界各地廣為(wei) 流傳(chuan) 。蒲鬆齡紀念館展陳了英文、日文、俄文等不同譯本的聊齋故事,以及改編的白話聊齋、連環畫冊(ce) 、影視劇本等。
來自濰坊的大學生嶽希騁和女友對蒲鬆齡紀念館內(nei) 收藏的不同版本的聊齋故事抄本十分感興(xing) 趣。“初中學過蒲鬆齡寫(xie) 的《狼》,之後還看過電影《畫皮》《倩女幽魂》,這次到紀念館參觀,重溫了那些經典的故事。”嶽希騁說。
“《聊齋誌異》是一部針砭時弊的小說,癡情剛烈的‘連城’、知恩圖報的狐仙‘小翠’、勇於(yu) 和社會(hui) 現實鬥爭(zheng) 的‘席方平’……書(shu) 中故事和人物對為(wei) 人處世具有啟示和教育意義(yi) 。”東(dong) 北人金海鵬是“曆史迷”,40多年前,在濟南上大學時,他就曾來過蒲鬆齡故居。這次故地重遊,金海鵬注意到,紀念館的麵積擴大了,展陳改造提升了,“聊齋”的人氣更盛了。
在蒲鬆齡第十一世孫、國家級非遺項目聊齋俚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蒲章俊看來,《聊齋誌異》不光“寫(xie) 鬼寫(xie) 妖高人一等”,還飽含處世之道。與(yu) 過去讀《聊齋誌異》看熱鬧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鑽研其中蘊含的處世智慧和深刻哲理。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慧黠而過,乃是真癡”……《聊齋誌異》中的眾(zhong) 多警世名言至今仍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
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聊齋誌異》中近500篇短篇小說,大多采用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反映現實社會(hui) ,或譏諷、或批判、或寄托理想。“無論故事情節如何幻化,都始終不渝地麵向人生現實,充分肯定人的價(jia) 值,重視故事有補於(yu) 世道人心的作用。這也是其被視作中國文言小說巔峰之作的原因所在。”
孫麗(li) 莉透露,為(wei) 讓觀眾(zhong) 更深切地領略奇妙莫測的“聊齋世界”,推動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蒲鬆齡紀念館今年最新打造聊齋主題VR沉浸式體(ti) 驗展廳,推進館內(nei) 展陳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利用5G、3D、超高清等數字技術呈現聊齋典型故事,讓更多人在沉浸式體(ti) 驗中感悟聊齋文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