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多彩文明 輝映絲路

鄒雅婷 發布時間:2023-10-12 08:4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絲(si) 綢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數千年來留下了諸多璀璨的文化遺產(chan) 。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外聯合開展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遺跡修複,舉(ju) 辦文化藝術展覽,讓絲(si) 路遺產(chan) 煥發新光彩。本期“‘一帶一路’藝旅綻放”係列報道約請考古學家、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工程師、文博攝影師等講述他們(men) 的親(qin) 曆故事。

  聯合考古探遺珍

  王建新

  絲(si) 綢之路是古代東(dong) 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線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chan) ,亟待考古發現和研究、保護。從(cong) 2009年開始,我進入中亞(ya) 開展絲(si) 綢之路考古工作。在“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下,我們(men) 與(yu) 中亞(ya) 、南亞(ya) 各國在考古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位於(yu) 中亞(ya) 古代文明的核心區域,境內(nei) 有許多絲(si) 綢之路相關(guan) 遺跡。中烏(wu) 聯合開展絲(si) 綢之路考古工作,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2022年是中國和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建交30周年,中烏(wu) 兩(liang) 國共同發行了一套《中烏(wu) 絲(si) 綢之路考古》紀念郵票,以考古發現的文物圖像反映兩(liang) 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曆史。郵票中的安伽墓圍屏石榻是在陝西西安發現的,石榻上的浮雕刻畫了北周時期來自中亞(ya) 的粟特人在長安(今西安)生活的場景。粟特人是活躍在絲(si) 綢之路上的古老民族,以擅長經商聞名於(yu) 歐亞(ya) 大陸。郵票中還有一幅壁畫是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阿弗拉西亞(ya) 卜古城遺址發現的,撒馬爾罕是粟特人的故鄉(xiang) ,壁畫上有唐代中國人泛舟的生動場景。

  我的學生巴哈來自撒馬爾罕,2015年來到西北大學攻讀曆史學碩士學位,2019年成為(wei) 我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巴哈的博士論文選題是“阿弗拉西亞(ya) 卜遺址研究”。他跟我說,要繼續發掘這幅壁畫背後的故事,希望能為(wei) 烏(wu) 中兩(liang) 國共同開展這個(ge) 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這些年,我們(men) 在國外進行考古工作,收獲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對絲(si) 綢之路的曆史有了更加全麵、深入的了解。在考古過程中,我們(men) 充分感受到當地人民的善良與(yu) 熱情,有些地方的居民會(hui) 用中文說“你好”,政府官員也會(hui) 對中國考古人員豎起大拇指。

  費爾幹納盆地位於(yu) 中亞(ya) 東(dong) 北部,是史書(shu) 記載的大宛古國的所在地,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各有盆地的一部分。2019年,在我們(men) 的倡議下,圍繞費爾幹納盆地考古工作,中、烏(wu) 、塔、吉學術機構共同建立了四國多邊合作與(yu) 交流的聯合考古工作新機製。今年9月,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舉(ju) 行的費爾幹納盆地考古2023年度四國聯合考察與(yu) 學術交流活動圓滿成功。

  綿亙(gen) 千年的絲(si) 綢之路,見證了中國人民與(yu) 中亞(ya) 人民的友好往來、互學互鑒。今天,越來越多中國考古工作者走出國門,與(yu) 國外專(zhuan) 家一起探尋絲(si) 綢之路上的文化遺存,絲(si) 綢之路把我們(men) 再次連在了一起。我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努力,讓絲(si) 路文化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和弘揚,譜寫(xie) 出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新華章。

  (作者係西北大學中亞(ya) 考古隊隊長、絲(si) 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本報記者劉發為(wei) 采訪整理)

  絲(si) 綢遺產(chan) 煥新彩

  趙 豐(feng)

  2015年,在“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絲(si) 路之綢:起源、傳(chuan) 播與(yu) 交流”展覽在浙江杭州舉(ju) 辦。配合此次展覽,中國絲(si) 綢博物館聯合國內(nei) 外相關(guan) 研究機構舉(ju) 辦了一場學術會(hui) 議。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收獲頗豐(feng) ,希望把這種學術交流固定下來,於(yu) 是成立了“國際絲(si) 路之綢研究聯盟”。如今,聯盟已形成涵蓋17個(ge) 國家、43個(ge) 成員的國際合作專(zhuan) 業(ye) 網絡,其中,國(境)外成員32個(ge) ,占成員總數70%以上,成為(wei) 研究世界絲(si) 綢曆史、傳(chuan) 播弘揚絲(si) 綢之路精神的重要學術團體(ti) 。

  2020年6月,首屆“絲(si) 綢之路周”活動在中國絲(si) 綢博物館開幕。活動期間,13個(ge) 國家合作的“世界絲(si) 綢互動地圖”項目啟動,這是文化遺產(chan) 領域首個(ge) 由中國學者發起、主導,多國共同實施的重大學術項目。2022年12月,“錦秀·世界絲(si) 綢互動地圖”平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進行演示,得到專(zhuan) 家高度評價(jia) 。該平台匯聚了99個(ge) 國家的12915條絲(si) 綢相關(guan) 遺產(chan) 數據,建立了世界絲(si) 綢遺產(chan) 知識圖譜,提供多語種、可視化服務,通過在中國、意大利、捷克、泰國、法國等國家的示範應用和個(ge) 性化展示,實現多領域國際學者的共享共創,推動絲(si) 綢文化國際交流與(yu) 合作。

  “2021絲(si) 綢之路周”上,中國絲(si) 綢博物館聯合國內(nei) 外40餘(yu) 家博物館推出“絲(si) 綢之路數字博物館”,致力於(yu) 促進絲(si) 綢之路沿線文博資源互通共享,推廣數字策展理念。“絲(si) 綢之路數字博物館”已舉(ju) 辦兩(liang) 屆雲(yun) 上策展大賽,吸引了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高校、博物館和廣大設計師關(guan) 注和參與(yu) ,去年雲(yun) 上策展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為(wei) 倫(lun) 敦大學研究生,今年的大賽有中意高校學生聯合組隊獲獎。

  “2022絲(si) 綢之路周”邀請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作為(wei) 主賓國,中國絲(si) 綢博物館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國立博物館合作舉(ju) 辦“絲(si) 綢與(yu) 絲(si) 路:從(cong) 杭州到撒馬爾罕”展覽,該展覽長期落戶撒馬爾罕。展覽中展示的唐代石國使者服飾,是根據撒馬爾罕阿弗拉西亞(ya) 卜遺址大使廳壁畫複原製作的。

  “2023絲(si) 綢之路周”的主賓國為(wei) 匈牙利。匈牙利布達佩斯應用藝術博物館珍藏的匈牙利貴族服飾首次來華展出,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策劃的“超越曆史和物質——中國絲(si) 綢藝術精品展”將於(yu) 10月亮相布達佩斯。絲(si) 路珍寶在當代煥發燦爛光彩,絲(si) 路精神鼓舞著我們(men) 攜手前行。

  (作者係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學院院長、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名譽館長。本報記者鄒雅婷采訪整理)

  以“展”為(wei) 橋心相通

  蘇 丹

  2019年12月,“途·象:‘上合組織’成員國肖像畫藝術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中國7個(ge) 國家80餘(yu) 位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齊聚一堂,匯成一幅繽紛美麗(li) 的人文圖景。

  展覽以“途·象”為(wei) 主題,“途”是交通道路,“象”指文化氣象通過人的麵孔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絲(si) 綢之路自古就是連通世界、促進交流的通途。參展國家既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通過藝術圖像呈現各國的社會(hui) 生活和文化風貌,是一種加深了解、增進互信的方式。

  這個(ge) 展覽由我和徐虹老師擔任總策展人,每個(ge) 國家又有一個(ge) 分策展人。總策展人確定主題,分策展人按照主題選擇最能代表本國文化氣質和藝術水準的作品。展覽籌備曆時兩(liang) 年多,組織過程艱難複雜,最終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參展作品的藝術水準和題材的豐(feng) 富性都超出預期,不僅(jin) 體(ti) 現了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特色,也反映出共通和聯係。例如,哈薩克斯坦畫家阿斯哈特·艾哈邁德亞(ya) 洛夫創作了布麵丙烯畫《孔子》,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分策展人索比爾·拉赫麥托夫說,文化能夠凝聚人心,和平、理解都是通過文化交流實現的。“一帶一路”不僅(jin) 僅(jin) 是經濟上的倡議,也是文化上的倡議,在這個(ge) 展覽中我們(men) 能感受到開放包容、心心相通。

  2021年2月,“熱帶風暴:印度尼西亞(ya) 現當代藝術敘事”展亮相清華藝博,展出70餘(yu) 件印尼現當代藝術代表作品。與(yu) 中國相似,印尼現代藝術發展與(yu) 其社會(hui) 變革曆程息息相關(guan) ,左派藝術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印尼當代藝術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通過這個(ge) 展覽了解印尼現當代藝術發展變遷的曆史和現狀,能讓我們(men) 開闊眼界、獲得啟發。展覽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印尼一些藝術機構和藝術家跟我聯係,希望後續開展更多合作。

  2022年9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yu) 意大利馬西莫和索尼婭·奇魯利基金會(hui) 共同舉(ju) 辦“未來派的宇宙”展覽,這是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的係列活動之一。自2006年我帶著清華學生去米蘭(lan) 參加展覽以來,這些年我參與(yu) 了數不清的中意文化交流活動,見證了中意合作不斷加深、變廣。文化藝術交流是各國之間交流的最佳橋梁,“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促進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重要動力。

  (作者係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副館長,曾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本報記者鄒雅婷采訪整理)

  文物交流促相知

  黃 翼

  我是一個(ge) 熱愛博物館、熱愛曆史的人,過去十幾年裏,走遍了世界各地幾百個(ge) 博物館和世界遺產(chan) 地。不同國家自然風貌千姿百態,人文曆史絢麗(li) 多彩,深深吸引著我。而旅程中一個(ge) 個(ge) 細節又令我這個(ge) 中國人感到自豪:柬埔寨吳哥窟周薩神廟和茶膠寺是由中國文物工作者修複的,馬爾代夫的大橋上掛著中國施工方的牌子,在土耳其乘坐的大巴是中國製造……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yu) 多個(ge) 國家的合作越來越深入、廣泛,我在異國他鄉(xiang) 能看到這麽(me) 多美景,背後有祖國的一份功勞。

  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這幾年我在國內(nei) 欣賞到更多國外博物館的珍寶:在北京看到來自敘利亞(ya) 的精美壁畫,在四川成都欣賞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華麗(li) 金飾,在上海博物館與(yu) 新加坡亞(ya) 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ju) 辦的展覽上看到印度尼西亞(ya) 海域“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唐代鞏義(yi) 窯青花盤、揚州江心鏡……

  參觀“邂逅·美索不達米亞(ya) ”展覽時,敘利亞(ya) 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塊瓷片吸引了我。它看上去像是宋代油滴盞殘片,這隻盞可能通過絲(si) 路貿易來到遙遠的大馬士革,如今它又作為(wei) 文明交流的信物回到中國展出。瓷片上的油滴紋仿若寒夜飄雪,不知道很少見雪的大馬士革人有沒有被這來自千裏之外的“雪”打動?

  文明的交響跨越種族和地域,曆經千年依然動人心弦。期待未來能在世界各地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也期待更多來自異域的文明珍品走進中國。

  (作者係文博攝影博主“動脈影”)

  援外文保續新篇

  金昭宇

  位於(yu) 柬埔寨北部暹粒省的吳哥古跡是高棉王國的重要曆史遺跡,1992年以瀕危遺產(chan) 的形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1993年,柬埔寨王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發起“吳哥古跡保護國際行動”,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20多個(ge) 國家參與(yu) ,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典範。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自1998年開始承擔周薩神廟修複項目起,就派遣國內(nei) 頂尖的文物保護人員赴柬工作。2008年周薩神廟項目完工,2010年茶膠寺保護修複項目啟動。

  2013年,當我第一次來到吳哥古跡,看到這些恢弘偉(wei) 大的建築,心中非常震撼,深感我們(men) 的工作責任重大。茶膠寺是闍耶跋摩五世國王的國寺,用砂岩石建造而成,每一塊石構件相互咬合,嚴(yan) 絲(si) 合縫。我們(men) 要對塌落的石構件進行尋配,將它們(men) 精準歸位,還要複原一些精美的石刻。當地氣候高溫多雨、複雜多變,施工場地狹窄局促、樹木叢(cong) 生,修繕的同時還要保障部分區域對遊客開放,給施工帶來了很大挑戰。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柬團隊團結協作,相互學習(xi) 。我們(men) 對當地曆史和文化遺產(chan) 保持敬畏之心,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和習(xi) 俗,秉持“真誠關(guan) 心、務實擔當”的態度,與(yu) 當地維修工人、古跡守護人員及警員、古跡周邊商戶、駐地雇員等建立了友誼,他們(men) 對中國人幫助他們(men) 修複古跡心懷感激。我們(men) 向周邊商販買(mai) 椰子,他們(men) 會(hui) 給我們(men) 優(you) 惠價(jia) ;工人會(hui) 把他們(men) 撈的魚帶給我們(men) 吃,家裏有喜事也會(hui) 邀請我們(men) 參加宴席。

  茶膠寺保護修複項目於(yu) 2018年竣工,獲得柬方高度評價(jia) 。我們(men) 在與(yu) 柬方共同提升、發展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的同時,通過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環境與(yu) 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就業(ye) 能力,創造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實現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柬雙方開展了更為(wei) 緊密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合作。2018年,中柬政府完成了王宮遺址修複項目政府間換文,確認了王宮遺址修複項目立項。柬埔寨將吳哥古跡核心區的王宮遺址交給中方修複,是對我們(men) 既往工作的肯定和技術實力的信任。王宮遺址修複項目2019年開工,預計於(yu) 2030年竣工,項目內(nei) 容包括文物建築修複、考古研究、石刻保護、實驗室建設、展示中心建設、環境整治和遺址展示等。目前,項目正處於(yu) 考古和修複方案設計階段,即將進入修繕工程實施階段。我們(men) 將帶著豐(feng) 富的文物修複經驗、先進的文保理念和技術、高度的敬業(ye) 精神投入項目,續寫(xie) 中柬友好合作的精彩故事。

  (作者係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師、中國—柬埔寨政府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成員。本報記者鄒雅婷采訪整理)

  版麵統籌:劉 泉 羅 蘭(lan) 鄭 娜 尹 婕

  版式設計:徐嘉偉(wei) 潘旭濤 楊雨千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