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二十年持續攻關(guan) ——
野化放歸助力大熊貓種群複壯(深度觀察)
驅車從(cong) 四川都江堰市區出發,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一路向西,行進了一個(ge) 多小時後,來到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熊貓中心”)臥龍核桃坪基地。這裏氣候溫涼、多雨濕潤,地處大熊貓的自然生存環境裏,非常適合野化培訓圈養(yang) 大熊貓。
圈養(yang) 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熊貓中心首創的關(guan) 鍵技術,主要分為(wei) 野化培訓、放歸與(yu) 監測等階段。多年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傾(qing) 注大量心血,建立了完善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監測技術體(ti) 係,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
為(wei) 何要將大熊貓野化放歸,這對大熊貓種群保護有什麽(me) 重要意義(yi) ?從(cong) 圈養(yang) 到放歸,大熊貓要上哪些“培訓課”?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野化放歸是複壯和重建野生大熊貓種群重要手段
山林青翠,溪流涓涓。在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訓區域,除了一條工作人員上山下山踩出來的小路,幾乎看不到人類活動的痕跡,保留著原始生態。為(wei) 了不驚擾這份寂靜,記者把手機調至靜音,輕手輕腳走進這裏。
茂密叢(cong) 林間,大熊貓“博斯”帶著幼仔正在酣睡。不遠處,身著“熊貓服”的飼養(yang) 員,正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清掃圈舍,補充新鮮竹子。
“為(wei) 了掩蓋人類的氣味,‘熊貓服’上噴有熊貓糞便和尿液的提取物。” 核桃坪基地野外研究動物管理部部長何勝山告訴記者,不同於(yu) 圈養(yang) 大熊貓對飼養(yang) 員的親(qin) 近和依賴,野化培訓的飼養(yang) 員要時刻保持“隱身”。
野化放歸是複壯和重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對保護大熊貓具有重要意義(yi) 。
近年來,我國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成效明顯。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cong)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長到1864隻,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等六大山係。
然而,自然地理障礙將這些野生大熊貓隔離在六大山係中,人類活動又將這六大棲息地種群割裂成無法交往的小局域種群。“棲息地的破碎化導致被隔離的種群之間不能實現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種群遺傳(chuan) 多樣性降低,加快了瀕危小種群消失的速度。”核桃坪基地主任吳代福表示。
要拯救一個(ge) 物種,必須保護其所在群落的整體(ti) 性、穩定性和物種內(nei) 部遺傳(chuan) 的多樣性。“目前,我國保護大熊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liang) 種方式。”吳代福介紹,兩(liang) 種方式的連接點,就是將人工圈養(yang) 繁殖的大熊貓,經過野化培訓後,放歸到野外瀕危小種群,從(cong) 而改善其遺傳(chuan) 多樣性、降低滅絕風險,實現野生大熊貓種群複壯。
隨著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等世界性繁育難題被攻克,大熊貓人工繁育碩果累累,圈養(yang) 大熊貓種群實現了自我維持。2003年,熊貓中心啟動圈養(yang) 繁育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工作。
2006年4月,雄性亞(ya) 成體(ti) 大熊貓“祥祥”經過獨立野化培訓後,放歸野外。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工作人員在雪地裏發現它的屍體(ti) 。經過分析研判,“祥祥”在與(yu) 野生大熊貓爭(zheng) 奪領地和食物的打鬥中,從(cong) 高處摔落重傷(shang) 致死。
熊貓中心總結“祥祥”野化失敗案例認為(wei) ,也許是缺乏合適的學習(xi) 對象,導致“祥祥”野外生存能力不足;也許是放歸地種群數量飽和,“祥祥”缺乏足夠的生存空間;野外成年雄性大熊貓對領地和配偶的爭(zheng) 奪異常激烈,“祥祥”可能打鬥經驗不足,招架不住。
總結經驗,再接再厲。2010年,隨著圈養(yang) 大熊貓種群數量穩定增長,熊貓中心啟動圈養(yang) 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並首次提出“母獸(shou) 帶仔”的野化培訓新方法。
幫助大熊貓幼仔一出生就學習(xi) 野外生存技能
“淩晨1點16分,仔叫,母側(ce) 臥護仔”“淩晨4點53分,母調睡姿護仔”“上午8點,母早上采食竹子9根,喝水兩(liang) 次。仔叫聲洪亮,排便一次,均無異常”……核桃坪基地監控室內(nei) ,飼養(yang) 員工作日誌上詳細記錄著大熊貓“輝輝”及其剛出生的幼仔每一天的動態。
眼下,核桃坪基地內(nei) ,有4隻大熊貓幼仔處於(yu) 野化培訓第一階段:1歲多的“知春仔”“博斯仔”以及剛出生的兩(liang) 隻幼仔。“剛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各方麵器官都發育不完全,我們(men) 要時刻關(guan) 注、全天不間斷視頻監控,一旦發生異常情況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飼養(yang) 員張大磊說。
按照大熊貓的生長發育和行為(wei) 發育特點,野化培訓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剛出生至1歲左右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培訓圈內(nei) ,幼仔吃的是母乳;1歲左右至放歸前在20萬(wan) —30萬(wan) 平方米的大型培訓圈內(nei) ,幼仔逐步學會(hui) 自主采食竹子。大型培訓圈選在大熊貓野外棲息地環境裏,這裏有高大的喬(qiao) 木、茂密的竹林以及複雜的地形,處於(yu) 完全的自然狀態。
在長期實踐與(yu) 研究基礎上,熊貓中心創造性地實施“母獸(shou) 帶仔”培訓。“從(cong) 出生起,幼仔就跟隨母獸(shou) 生活,逐步學會(hui) 在大自然中覓食、尋找水源、躲避天敵等生存技能。過去,飼養(yang) 員幾天也教不會(hui) 熊貓爬樹,現在熊貓媽媽用嘴把寶寶往樹上一拱,熊貓寶寶兩(liang) 次就學會(hui) 爬樹。”何勝山說,大熊貓在完成一係列訓練並經過專(zhuan) 家論證評估後,才有可能放歸自然,“這時,兩(liang) 三歲的大熊貓處於(yu) 斷奶後、成年前階段,作為(wei) 亞(ya) 成體(ti) 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貓種群。”
母獸(shou) 的選擇大有講究。“母獸(shou) 最好是具備野外生活經曆的經產(chan) 大熊貓,或者育幼能力強的個(ge) 體(ti) 。”何勝山說,同時母獸(shou) 的身體(ti) 必須保持健康狀態,還要考慮年齡、遺傳(chuan) 背景等因素。
為(wei) 了避免大熊貓幼仔產(chan) 生“印痕行為(wei) ”,必須盡量減少人為(wei) 活動的影響。“每次給母熊貓投喂食物的時候,飼養(yang) 員都會(hui) 穿上‘熊貓服’,避免幼仔對人類產(chan) 生依賴。”張大磊說,要讓熊貓一感知到人類就躲避而不是主動靠近,這樣它們(men) 才能順利地回歸叢(cong) 林中。
除了投喂食物、打掃圈舍等,飼養(yang) 員還要負責觀察記錄大熊貓生長發育情況和行為(wei) 表現,比如首次走動時間、首次攀爬時間、首次吃竹時間等。從(cong) 2012年至今,張大磊已經飼養(yang) 過7隻進行野化培訓的大熊貓,“雖然工作很苦很累,但隻要它們(men) 回歸野外健康生活,我就很有成就感。”
常年陪伴大熊貓,這份工作在讓人羨慕的同時,也隱藏著鮮為(wei) 人知的風險和挑戰。
夏天,山裏經常發生泥石流,野化培訓圈常常受到考驗。“2019年8月20日發生的泥石流,離我們(men) 休息的小木屋隻有不到100米,當時的情形非常驚險。”何勝山至今心有餘(yu) 悸。在野外碰到野生動物也是常事。“山上經常碰到野豬、蛇等,大家在積累豐(feng) 富經驗和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才能躲過一次又一次危險。”何勝山說。現在,他和同事們(men) 總是提前做好防範預案,每次上山前都會(hui) 帶足物資,隨身攜帶衛星電話保證通信暢通。
科研人員韋華在一次野化培訓大熊貓時差點丟(diu) 了性命。2016年12月,在天台山接受培訓的幼仔“八喜”已經接近放歸的年齡,但連續兩(liang) 天沒有發現“八喜”的身影,韋華和同事十分擔心,進入培訓圈搜尋,沒想到被護仔心切的大熊貓媽媽“喜妹”襲擊而受重傷(shang) 。即便如此,韋華仍然認為(wei) :“‘喜妹’咬我,說明它野性強、母性強,這正是我們(men) 野化放歸大熊貓追求的目標。”
有序開展大熊貓放歸,改善微小種群遺傳(chuan) 多樣性
大熊貓野化培訓後,怎麽(me) 確定放歸棲息地?
熊貓中心調查監測處高級工程師謝浩介紹,科研人員會(hui) 綜合考慮適宜棲息地質量、麵積、主食竹生物量、放歸大熊貓遺傳(chuan) 背景等多種因素,確定放歸地。2018年,大熊貓“琴心”“小核桃”野化培訓並經過科學評估後,被放歸至位於(yu) 岷山山係的都江堰市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放歸後的大熊貓,如何監測其生存狀態?
謝浩介紹,大熊貓在放歸時會(hui) 被戴上一個(ge) 可追蹤監測的電子頸圈,通過衛星信號來追蹤它們(men) 的活動軌跡、健康狀況等信息,“不過,頸圈會(hui) 在一年半左右脫落,無法長期追蹤監測,必須依靠紅外相機、糞便取樣等方式收集更多數據。”
“大熊貓在哪兒(er) ,我們(men) 就跟到哪兒(er) 。”謝浩說,監測隊員們(men) 在深山老林中搜尋大熊貓糞便,記錄相關(guan) 詳細信息,通過提取DNA,分析大熊貓的性別、年齡、種群、親(qin) 緣關(guan) 係等。“高山峽穀裏麵,經常一走就是半個(ge) 多月,夜裏追到哪裏,就歇在哪裏。有時食物補給跟不上,還得餓肚子。”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國有林場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疑似為(wei) 2018年放歸的大熊貓。專(zhuan) 家團隊前往現場勘驗,並采集糞便樣品作進一步檢測。通過從(cong) 中提取的DNA,確定這隻5歲多的雌性大熊貓正是2018年放歸的大熊貓“小核桃”。
熊貓中心野外生態研究室副主任張明春看到“小核桃”的影像時激動不已,“這隻大熊貓體(ti) 態圓潤,精神狀態正常,在野外生存狀況良好。當DNA識別結果證實確實是‘小核桃’後,野化培訓團隊都很激動,這說明‘小核桃’兩(liang) 年多的野化培訓是成功的。希望它能在野外茁壯成長,也期待它覓得如意郎君,繁殖後代,給我們(men) 帶來更多驚喜!”
截至目前,熊貓中心已放歸圈養(yang) 繁育大熊貓11隻,存活9隻,其中7隻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係野生種群,2隻成功融入岷山山係野生種群。放歸的大熊貓中,有1雄4雌共5隻已滿6歲,處於(yu) 可以繁殖的壯年階段。“放歸大熊貓融入野生種群並且繁育後代,才能達到壯大野生種群的目的。但要找到放歸大熊貓有後代的明確證據,需要耐心和時間。”吳代福表示。
目前,我國正在構建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我們(men) 以此為(wei) 契機,在大熊貓野化放歸的區域內(nei) 增加攝像頭、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提升大空間監測能力。”熊貓中心調查監測處處長楊建說,同時加強頸圈研發,努力提高電池使用壽命、提升定位精準度、實現錄音實時回傳(chuan) ,以掌握大熊貓野外動向等更多野外生存信息。
“我們(men) 將通過種群的動態監測,評估遺傳(chuan) 貢獻。”楊建說,通過“貓臉識別”及DNA個(ge) 體(ti) 識別等技術,從(cong) 大熊貓親(qin) 緣關(guan) 係、年齡結構及遺傳(chuan) 水平等方麵開展動態監測,建立區域種群數量、結構和地理分布數據庫,驗證放歸個(ge) 體(ti) 是否繁育後代。
吳代福表示,將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從(cong) 遺傳(chuan) 多樣性、種群動態、群落特征及人類幹擾等多方麵,解析局域瀕危小種群複壯受限製因素,科學製定規劃,有序開展大熊貓放歸,改善微小種群遺傳(chuan) 多樣性。同時,通過在生態廊道開展放歸,增強種群間的基因連通性,為(wei) 實現大熊貓種群的野外複壯提供關(guan) 鍵支撐。
目前,大熊貓野化培訓梯隊已經建立,未來每年將有培訓合格的大熊貓個(ge) 體(ti) 放歸野外,並努力複壯大熊貓小種群。“我們(men) 將加快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監測等關(guan) 鍵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力爭(zheng) 每年放歸大熊貓3至6隻,並通過引種加大野生大熊貓瀕危小種群資源保護,逐步建立野生大熊貓遺傳(chuan) 種質資源庫,實現圈養(yang) 種群與(yu) 野生種群基因雙向交流。”吳代福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