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0月11日電 題:袁隆平助手憶雜交水稻研究:發現“野敗”是鍥而不舍的結果
記者 唐小晴 徐誌雄
“‘野敗’的發現,不是坊間流傳(chuan) 我在洗澡、散步、釣魚、小便時發現的種種版本。其實,‘野敗’是經過袁老師與(yu) 團隊數年來鍥而不舍的研究和在中國各地艱苦尋找發現的。”10月11日,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座談會(hui) 和雜交水稻學術研討會(hui) 在長沙舉(ju) 行,前來參會(hui) 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接受記者采訪時重溫雜交水稻研究往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水稻,改寫(xie) 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you) 勢的理論,也讓他意識到存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
隨後,通過文獻研究並結合田間實際探索,袁隆平設想采取“三係法”技術路線,培育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而找到不育株是實現“三係法”技術路線的第一步,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一步。
1970年11月,當時海南南紅農(nong) 場技術員馮(feng) 克珊帶著李必湖,來到農(nong) 場的那片沼澤地裏尋找野生稻。他們(men) 一起發現了一株有3個(ge) 揚花的稻穗,花藥細瘦、色澤淺黃的野生稻。
“教科書(shu) 上說我們(men) 國家野生稻有多少種,也講了它們(men) 的起源和分布。我就想海南島是典型華南地區,應該有野生稻的存活和分布,於(yu) 是就打聽野生稻的消息,結果還是很失望,很多人不知道野生稻是什麽(me) ,隻知道野生稻在當地叫做假禾。但我們(men) 不知道假禾是什麽(me) ,弄了半天我們(men) 雙方對不上號,就找到了馮(feng) 克珊。”李必湖說。
畢業(ye) 於(yu) 海南農(nong) 校的馮(feng) 克珊對水稻比較熟悉,一聽李必湖一行的來意,立刻表示海南遍島都是野生稻,但由於(yu) 其每年隻在冬春季節抽一次穗,所以他們(men) 來的“不是時候”。
“我說老馮(feng) (馮(feng) 克珊),你是不是也幫幫忙,幫我們(men) 當向導去找野生稻。老馮(feng) 也很樂(le) 於(yu) 接受,他說行行行,有時間我就帶你們(men) 去。結果就在1970年11月23日那一天,我們(men) 在一個(ge) 交通要道的旁邊發現了一片野生稻。”李必湖說。
當時,李必湖在這片野生稻中仔細觀察了半個(ge) 小時,發現三株雄花顏色異於(yu) 正常稻花的稻穗。他意識到,這三株稻穗很可能是雄性不育野生稻。於(yu) 是,李必湖脫去外衣外褲,趕走水蛇、螞蟥,下到齊腰深的泥水中,一步一步走到三株稻穗跟前進一步觀察確認。發現這三株稻穗生長在一蔸稻禾後,他連根帶泥小心翼翼將其拔出搬到了試驗田中。
試驗的地方到發現野生稻的現場有約一公裏路,李必湖中途休息了4次。“那一蔸稻禾很重,有20多斤。第二天我就觀察它的開花情況,第三天我就開始雜交(育種)。”李必湖說。
當時,袁隆平正在北京開會(hui) ,獲悉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的消息,連夜乘火車南下,趕回三亞(ya) ,鏡檢結果完全不育,令他欣喜若狂,當即命名這株神奇的野生稻為(wei) “野敗”。“三係”雜交水稻的研究由此打開了突破口,中國雜交水稻事業(ye) 也由此開啟新篇章。
彼時的李必湖和尹華奇均就讀於(yu) 湖南安江農(nong) 校。為(wei) 了能看得仔細,他們(men) 和袁隆平每天在中午太陽光最強的時候,拿著15倍放大鏡,審視著試驗田中每一株水稻的每一朵花。雖然尋稻的過程堪比“大海撈針”,但從(cong) 未放棄。
“曆時兩(liang) 年,我們(men) 在檢查了十幾萬(wan) 株稻穗後,終於(yu) 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株,用上千個(ge) 品種與(yu) ‘野敗’進行了上萬(wan) 次回交轉育。”前來參會(hui) 的袁隆平的學生、助手尹華奇說,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果是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創新的一項首創性成果,也是一個(ge) 艱難探索、勇於(yu) 創新的過程。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年會(hui) 上宣告,秈型三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尹華奇說,這種秈型雜交水稻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you) 良,並且適應性廣。
不久,袁隆平育成的“南優(you) 2號”投入生產(chan) ,在湖南桂東(dong) 縣百畝(mu) 中稻試種成功,湖南安江農(nong) 校25畝(mu) 作雙季晚稻試種成功,畝(mu) 產(chan) 達1256斤。此後,華南、華北、華中相繼試種成功,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曆史性突破。
“50年來,我們(men) 走過艱難的道路,遇到過地震、洪水,也斷炊過。有次路過廣西,遇到山洪暴發,袁老師和我在渡口一天一晚才吃了一個(ge) 法餅。在雲(yun) 南遇到地震,在操坪睡了三個(ge) 月。在那過苦日子的年代,我們(men) 依然堅強地工作。”尹華奇聲音有些哽咽。
雜交水稻發展史是一部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協同創新、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曆史。曆經三次理論創新突破,五輪高產(chan) 躍升,雜交水稻累計推廣應用70多個(ge) 國家近100億(yi) 餘(yu) 畝(mu) ,增產(chan) 糧食近10000億(yi) 斤。全球已有70多個(ge) 國家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和試種示範。
2022年,“超級雜交稻卓兩(liang) 優(you) 1126”在雲(yun) 南個(ge) 舊、蒙自開展的大麵積示範平均畝(mu) 產(chan) 1186公斤。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在照進現實。
“苦中有樂(le) ,從(cong) 未放棄,我能親(qin) 曆並見證雜交水稻科技事業(ye) 發展的輝煌,是我這一輩子最榮光的事!”尹華奇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