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6日電(記者 謝藝觀)2013年10月,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印尼的重點項目,中國與(yu) 印尼簽署協議,決(jue) 定建設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工業(ye) 園區。
10年過去,一個(ge) 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運轉高效的的工業(ye) 園區在北緯2度48分55秒的太平洋岸線上矗立。
作為(wei) 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汽輪機廠(以下簡稱“上海電氣汽輪機廠”)訂單管理部裝機服務處服務二室主任,本月,張歡國將收拾行囊前往印尼的青山摩洛哇麗(li) 園區。在此之前,他已在印尼的青山緯達貝園區,看了兩(liang) 年多的日出日落。
圖為(wei) 張歡國(右)和青山項目中方負責人在控製室的合影。 受訪者供圖
“那就是一片大的沼澤地”
現年56歲的張歡國,已近退休之年。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進入到上海電氣汽輪機廠,到如今仍堅持在技術服務一線,他將自己的半輩子都奉獻給了汽輪機技術服務事業(ye) 。
回顧張歡國30多年的職業(ye) 生涯,印尼是一個(ge) 繞不開的地方。
早在2007年,張歡國就曾進入印尼蘇門答臘島印尼風港燃煤電廠,從(cong) 事2×100MW汽輪發電機組裝機技術服務。
十年之後,技術更為(wei) 嫻熟的張歡國,作為(wei) 項目處服務室的高級專(zhuan) 員,來到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緯達貝園區,扛起了6x250MW汽輪機安裝調試技術服務的“大旗”。
如今的青山緯達貝園區,廠房林立,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機場、碼頭等基礎設施悉數修建。但談及剛踏入這片土地的情景,張歡國仍印象深刻。
“那就是一片大的沼澤地,一腳踩下去就陷進地裏了,腳都抬不出來,放眼四顧,沒有一條好的路。”
圖為(wei) 緯達貝園區建設初早期。 受訪者供圖
讓人難以忍受的還有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由於(yu) 資源匱乏,重點設備采購周期普遍較長;再加上通信條件不好,一些問題處理起來,難度相較在國內(nei) 高得多。
當時他和同事們(men) 住的還是板房,設施簡陋外,還總是停電,生活用水也不太幹淨。但既然承擔了這項任務,他還是堅持駐守在印尼園區。
2021至2022年期間,張歡國在現場連續堅守了220天,被業(ye) 主評為(wei) 2021年度項目優(you) 秀服務代表。
“遇山開路,遇水架橋”
“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如果要給張歡國兩(liang) 年多的緯達貝園區工作經曆做一個(ge) 總結,這句話或是最好的“注腳”。
在園區進行技術服務時,常會(hui) 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就和其他的技術工程師們(men) 聚在一起,討論解決(jue) 替代方案。
張歡國還記得,有一次設備當中的一個(ge) 盤車裝置,在開機的時候無法啟動,“我們(men) 就去分析、檢查,搞了幾個(ge) 通宵,找到設備故障的原因,然後再出解決(jue) 方案,逐步落實。”
在園區資源匱乏、技術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怎樣發揮好自己的技術優(you) 勢,讓園區的設備正常運轉,對於(yu) 他來說,這個(ge) 過程遍布“荊棘”,但最後成功時,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亦是巨大的。
圖為(wei) 緯達貝園區汽輪機機組在進行現場安裝。 受訪者供圖
如今,多方聚力協作下,園區的加工中心、檢修中心、維修中心等配套已同步建立。
除了技術上要克服諸多難關(guan) ,剛去園區工作時,張歡國還麵臨(lin) 著語言交流上的困難。尤其是緯達貝園區積極推動人才本土化,通過“師帶徒”“傳(chuan) 幫帶”等形式培養(yang) 印尼員工。這意味著,他除了要提供技術服務,還負責相關(guan) 技術培訓工作。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交流的逐步深入,如今人員之間的溝通愈加順暢。在這個(ge) 過程中,張歡國也體(ti) 會(hui) 到了兩(liang) 國人員處事的差異,感受到了兩(liang) 國文化的交融。
在印尼感受“中國速度”
4年多時間,最初的沼澤地已經發展為(wei) 如今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大型工業(ye) 園,張歡國親(qin) 眼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化。
“最初去的時候,園區才剛剛開工,等回國的時候,公寓樓已陸陸續續修建,食堂、籃球場等生活區配套設施也逐步齊全。”
這讓他感歎起“中國速度”。“這個(ge) 建設效率實在太驚人了!隨著設施陸續建成投產(chan) ,園區從(cong) 最初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五萬(wan) 多名員工,園區的迅猛發展還帶動了商業(ye) 配套和周邊就業(ye) ,在當地經濟中,可謂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圖為(wei) 緯達貝園區生活區。 受訪者供圖
2022年11月,在印尼全國投資統籌會(hui) 上,印尼總統佐科表示,緯達貝園區的存在使北馬魯古省經濟年增長27%。
在張歡國的眼中,緯達貝園區的建設,不僅(jin) 帶動著兩(liang) 國員工的就業(ye) 及一方經濟的發展,還培養(yang) 了一大批技術和項目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也將助力更多的項目建設。
這些年,張歡國從(cong) 一個(ge) 小小的技術員成長為(wei) “技術大拿”,不僅(jin) 獲得諸多榮譽,還曾作為(wei) 第一批出國的技術服務代表支援海外,並培養(yang) 了諸多“徒弟”。
這也讓他尤為(wei) 自豪。“帶教培養(yang) 出的年輕一代技術服務人員,也跟隨我的腳步,在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海外首台華龍一號核電汽輪發電機組等項目中,擔任著裝機技術服務代表,將身影留在了‘一帶一路’上。”
目前,印尼青山係列項目的20台機組汽輪機均由上海電氣汽輪機廠提供。本月,張歡國又將趕赴印尼青山摩洛哇麗(li) 園區,為(wei) 其中的14台套汽輪發電機組設備提供售後技術服務。
“我們(men) 有一套汽輪機裝機服務準備工作清單,以及標準的裝機服務規範工作流程,要準備的東(dong) 西有很多。”除此之外,參加公司的出國培訓和安全教育也是張歡國每次海外之旅的“必修課”。等一切準備妥當,他將出現在印尼青山摩洛哇麗(li) 園區,繼續發揮光和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