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從(cong) 暑期檔以來,《長安三萬(wan) 裏》《封神第一部》《堅如磐石》等影片給網絡社交平台帶來了一個(ge) 又一個(ge) 話題,從(cong) 電影工業(ye) 升級到電影的美學追求、故事情節等等,都是網友討論的對象。
不久前,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hui) 提名名單公布,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美術等9項提名,引發熱議。
對此,記者先後采訪了《封神三部曲》美術指導、人物造型指導葉錦添、執行製片人吳學軍(jun) 以及戲用道具美術指導趙首藝,揭秘“封神”電影幕後的故事。
神話電影拍攝的“工業(ye) 升級”
曾有觀點認為(wei) ,《封神第一部》在工業(ye) 水準上將中國神話電影提升了一個(ge) 檔次。
圖片來源:《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相較於(yu) 電影工業(ye) 化,吳學軍(jun) 更喜歡“工業(ye) 升級”這個(ge) 說法,衡量標準包括預判市場容量、嚴(yan) 格按工序推進創作和製作的銜接,製作過程中科學管理等等,確保忙而有序,無縫銜接。
影視新科技新技術的應用,尤其對於(yu) 類型電影來說,虛擬拍攝、動態捕捉等,在創意的實現、生產(chan) 效率的提高等方麵為(wei) 電影的升級提供了更多可能。
龍德殿是貫穿《封神三部曲》的重要場所,從(cong) 設計開始到能夠拍攝,至少需要六個(ge) 步驟。
對此,吳學軍(jun) 說,“劇本需求”是上述工作的核心。首先要根據劇本內(nei) 容,查閱資料並做出相應場景風格參考,繪製概念圖、氣氛圖,明確這一場景在不同場次中的環境氣氛。
到了繪製電腦三維模型、形成數字資產(chan) 的環節,這時就要將之同步給視效部門,用於(yu) 製作預覽及準備後期視效資產(chan) 。以小比例模型製作出等比例人物關(guan) 係,為(wei) 分鏡腳本提供依據。
道具設計等一係列準備工作完成後,緊接著是打樣測試,在此基礎之上,全部門協作,確定搭景內(nei) 容,細致到提前確定威亞(ya) 掛點,照明組和道具組的進場時間等等。
進場搭景時,往往需要置景、效果、陳設和照明組按照早晚班方式交替工作,完成各工種的置景工作以及道具陳設,交景後,演員帶裝走戲和彩排,調整燈光設計,然後才能進行拍攝。
挑戰“三部連拍”
2014年6月,《封神》開始第一次策劃會(hui) 議,2016年9月籌備采風,2017年1月開始建組,2018年8月開機,到2023年7月第一部上映時,已經進入了第十年。
圖片來源:《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三部連拍的模式也有風險。比如,每部影片的製作和上映時間有不可控性,而且隨著時間流逝,觀眾(zhong) 可能對影片內(nei) 容記憶度下降,進而影響觀影群體(ti) 的粘性等等。
“拍這種電影,沒什麽(me) 過往經驗可借鑒。”以預算為(wei) 例,吳學軍(jun) 說,《封神》是三部曲連拍,需要多大規模的製作團隊?什麽(me) 級別的演員?這些都是做預算時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預算隻是個(ge) 例子,困難從(cong) 始至終。可以說,封神的製作過程就是一直在打怪升級,一路遇到難題,一路解決(jue) 難題。”吳學軍(jun) 如是說道。
美學追求是怎樣的?
故事情節之外,《封神第一部》的美學特征以及道具設計等等也是觀眾(zhong) 討論的話題。
葉錦添一行人曾前往河南安陽考察,也走訪了很多廟堂,參考雕像、水陸畫。回到北京後,又仔仔細細地梳理了相關(guan) 資料。
在葉錦添的思考中,這部電影中的人物造型、建築等都要注重古典美,但同時要有啟發性,讓觀眾(zhong) 從(cong) 新的角度了解“封神”這個(ge) 神話故事。
“東(dong) 方精神講究的虛實並置,我一直尋求重新找到它的表達方法。心的意向跟現實的意向的對比,也反映在龍德殿的創造上。”他說。
圖片來源:《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在服飾上,四大伯侯都有分別的各自的顏色與(yu) 它的圖騰,再加上朝歌,就是以五行的顏色為(wei) 基礎,這種設置是一種文化的融匯,建構起整個(ge) 美學體(ti) 係,便於(yu) 觀眾(zhong) 區分人物。
此外,《封神》在道具製作方麵做出很多嚐試。趙首藝舉(ju) 例,包括鬼侯劍等在內(nei) 的很多武器都是立體(ti) 的,有的前後兩(liang) 麵不追求純粹的對稱性,側(ce) 麵看上去也有造型,結構更加複雜。
為(wei) 了在大銀幕上達到理想效果,那些對精度要求較高的武器,基本都是三維建模,然後用3D打印技術製作各個(ge) 部件,再結合手工鑲嵌等傳(chuan) 統工藝,最終將設計實體(ti) 化。
片中的兵器是查閱了大量古籍資料,並參照現代審美進行設計的,遵循了使用者所屬陣營、兵種、文化傳(chuan) 統等原則,將抽象的殷商社會(hui) 等級和禮儀(yi) 製度予以視覺化呈現。
遺憾與(yu) 期待
有意思的是,《封神》特意拍攝了幕後紀錄片,叫做《封神之路》。
吳學軍(jun) 解釋,電影拍攝周期長,可能有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也希望將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jue) 難題的過程記錄下來,未來可以複盤。也希望能夠分享給同行,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如果觀眾(zhong) 看到了,就可以係統地了解到一部電影的誕生。同時我們(men) 還有專(zhuan) 門的側(ce) 拍團隊,像場景搭建的逐格拍攝都是側(ce) 拍團隊完成,素材也都會(hui) 共享給紀錄片團隊。”他說。
“電影被稱為(wei) 遺憾的藝術,《封神》由於(yu) 缺乏三部連拍的經驗、可以借助的資源,在籌備早期走過一些彎路。”吳學軍(jun) 提到,比如一些海外工作人員的資源,經曆過換人。
回顧整個(ge) 拍攝過程,吳學軍(jun) 說,劇組想要回歸電影製作的傳(chuan) 統本質,認真對待每一個(ge) 製作環節;也希望專(zhuan) 業(ye) 化的流程,讓劇組前後參與(yu) 的8000多人積累經驗,再將這種工作模式,帶到他們(men) 之後進入的其他影視項目中。
“我們(men) 希望電影上映後能被大家欣賞,也希望填補中國電影在神話史詩這個(ge) 類型上的空白。同時,能通過大眾(zhong) 化的講述方式,將封神的故事講到海外。”他表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