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迪拜10月24日電 (管克江、文學軍(jun) )近日,在伊拉克哈法亞(ya) 天然氣處理廠項目每月一次的優(you) 秀當地員工評比活動中,鉗工舍拉勒·薩達姆又一次從(cong) 上千名當地員工中脫穎而出。這已經是他連續第5次獲獎了。拿著獎狀,舍拉勒第一時間向他師傅常遙“報喜”。
伊拉克哈法亞(ya) 天然氣處理廠項目由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為(wei) 幫助當地培養(yang) 更多技術工人,項目部開展了師帶徒活動,安排40名中方優(you) 秀的技術工人和48名當地工人結成師徒,在具體(ti) 工作中邊幹邊教、邊幹邊學,涵蓋了架子工、瓦工、鉗工、鉚工、管工、起重工、小挖機等多個(ge) 技術工種。為(wei) 保證培訓效果,項目部每月進行一次考核評比,評選出前10名進行表揚獎勵。
中國師傅和伊拉克徒弟們(men)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供圖
常遙是項目部一處的高級鉗工,有17年的工作經驗,曾參與(yu) 過西氣東(dong) 輸、阿布紮比管線等國內(nei) 外項目的建設。舍拉勒原先是項目附近的村民,沒有工作。家裏兄弟姐妹好幾個(ge) ,負擔很重。舍拉勒說,他想跟著中企好好學會(hui) 一門技術,為(wei) 全家帶來穩定收入。
“我剛來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麽(me) 是鉗工,更沒有接觸過油田設備,聽不懂英語,也不會(hui) 說中文,工作中鬧了不少笑話。一次,師傅讓我把設備上的螺絲(si) 緊固上,我還以為(wei) 是把螺絲(si) 鬆開,沒一會(hui) 兒(er) 就全幹完了。等師傅回來一看,全幹反了,我和師傅又重新擰了一遍。”回憶起這些,舍拉勒有些不好意思。
舍拉勒說:“後來我和師傅都下載了手機翻譯軟件,互相交流學習(xi) 。項目部也培訓中文和阿語。現在,我和師傅交流都是中英阿三語加上肢體(ti) 語言,溝通越來越順暢。”
舍拉勒表示:“中國企業(ye) 來這裏幫我們(men) 開發油田,中國師傅手把手教我們(men) 技術,為(wei) 的是讓我們(men) 生活得更好。能到中企工作,家裏人都很為(wei) 我高興(xing) ,所以我會(hui) 珍惜這個(ge) 機會(hui) ,努力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鉗工。”
圖為(wei) 常遙(左)和他的徒弟舍拉勒。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供圖
工作中,舍拉勒仔細觀察常遙做示範,從(cong) 不錯過上手練習(xi) 的機會(hui) 。常遙在指點他的同時,也會(hui) 告訴他這樣做的原理是什麽(me) ,讓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他表示:“中國師傅說,設備安裝鉗工是一個(ge) 幹到老學到老的工種,技術含量高,幹好了會(hui) 成為(wei) 專(zhuan) 家。我父親(qin) 叮囑我要好好跟著中國師傅學技術,所以我要成為(wei) 一個(ge) 像師傅一樣的優(you) 秀技術工人,為(wei) 家鄉(xiang) 的油田建設出力。”
在工作中,常遙和舍拉勒是一對師徒,在生活中,他們(men) 更像是兄弟。看到舍拉勒安全帽歪了,常遙會(hui) 幫他正一正。中秋節的時候,常遙給舍拉勒帶了月餅,給他講中秋節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含義(yi) 。舍拉勒也會(hui) 隔三差五給師傅帶來媽媽做的伊拉克餅、椰棗等。“伊拉克有豐(feng) 富的資源,但是我們(men) 缺乏利用資源的本領。中企的到來為(wei) 我們(men) 改善生活提供機遇。中國人很好,我的師傅很好!”舍拉勒說。
在伊拉克哈法亞(ya) 天然氣處理廠項目現場,像舍拉勒這樣通過師徒機製培養(yang) 出來的優(you) 秀技術工人還有不少:哈迪努什鉚工技術好,中文說得頂呱呱;穆塔澤的小挖掘機操作技術嫻熟;薩吉德白鐵下料又快又好……
部分伊拉克員工合影。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供圖
師帶徒方式是中企在伊拉克項目中努力帶動當地就業(ye) 的一個(ge) 縮影。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中東(dong) 地區公司總經理蔣峰表示,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伊拉克正在全力進行經濟重建,需要大量技術人才。十年來,公司累計為(wei) 伊拉克當地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6000多個(ge) ,招聘伊拉克當地雇員455人。未來,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幹一個(ge) 項目,留下一個(ge) 團隊的理念,為(wei) 當地培養(yang) 更多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