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為(wei) 啥從(cong) 食肉動物轉變為(wei) “素食者”?
為(wei) 什麽(me) 大熊貓不是在吃就是在睡?
大熊貓的黑眼圈是不是熬夜熬出來的?
大熊貓基地裏,其實也保護和繁育小熊貓?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裏都能找到。從(cong) 講解員的耐心細致解答,到隨處可見的科普標牌,再到充滿互動的大熊貓研學活動,多樣的科普形式和手段集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wei) 一體(ti) ,讓觀眾(zhong) 在了解掌握大熊貓保護相關(guan) 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樹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圖說:10月21日,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一隻大熊貓在悠閑進食。
保護野生動物,隻靠科研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遠遠不夠,需要凝聚全社會(hui) 的力量。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隻有借助科普和教育,鼓勵廣大公眾(zhong) 從(cong) 小事做起、從(cong) 身邊做起,才能從(cong) 根本上營造適宜野生動物生活棲息的良好環境。
開發“我做熊貓營養(yang) 師”等研學實踐課程,創建大熊貓特色講堂,積極打造“熊貓故事屋”親(qin) 子讀書(shu) 、“大熊貓研學”等品牌活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科普實踐啟示我們(men) ,提升科普成效,關(guan) 鍵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職業(ye) 受眾(zhong) 的需求,用好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基地科普活動線下直接受眾(zhong) 超1.2億(yi) 人次,線上受眾(zhong) 超10億(yi) 人次。
前不久,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在四川成都開幕,以大熊貓“芝麻”為(wei) 原型的成都大運會(hui) 吉祥物“蓉寶”火出了圈。從(cong) 真實的熊貓到熊貓吉祥物,從(cong) 成都太古裏的裸眼3D熊貓到街頭躍動的一個(ge) 個(ge) 熊貓頭飾,行走蓉城,熊貓元素隨處可見、不可勝數,彰顯著這座城市的青春與(yu) 活力,也在向世界講述著我們(men)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故事。
統籌:李 舫
策劃:史鵬飛
審核:陳振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