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蘭(lan) 堡10月24日電通訊:中巴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新華社記者唐斌輝 王歡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lan) 堡真納大學的中國-巴基斯坦小麥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內(nei) ,助理教授阿韋斯·拉希德正在為(wei) 學生答疑解惑,講述小麥分子育種的相關(guan) 知識。
拉希德曾留學中國,長期從(cong) 事小麥分子育種技術研究,他也是該實驗室的巴方負責人。
中國-巴基斯坦小麥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由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和巴基斯坦國家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聯合建立,今年3月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召開了項目啟動會(hui) 。
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農(nong) 業(ye) 領域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環。
拉希德告訴記者,中國在分子育種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有效提升了小麥育種水平。實驗室成立的目的之一便是學習(xi) 中國經驗,將新技術引入巴基斯坦。
“條鏽病是影響巴基斯坦小麥產(chan) 量的因素之一,我們(men) 在育種中使用的中國小麥品種對條鏽病具有很好的抗性,我們(men) 將相關(guan) 基因轉移到巴基斯坦小麥品種中並進行測試,結果非常好。”拉希德說。
他還說:“我們(men) 進行了大量測試和田間試驗,已經確定了兩(liang) 種非常適合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種植的小麥,初步結果顯示它們(men) 的單產(chan) 要比巴基斯坦小麥品種高8%至10%。”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小麥新品種的測試和在巴審定工作。
巴基斯坦國家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紮希德·馬哈茂德告訴記者,小麥新品種培育審定過程漫長,在巴基斯坦通常需要12至15年的時間,但研究中心建立了快速育種設施,可以將時間縮短到8至10年。
“受益於(yu)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通過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的幫助和合作,我們(men) 將培育更多優(you) 質、高產(chan) 、氣候適應性強的小麥品種,從(cong) 而更好地應對糧食安全問題。”馬哈茂德說。
據拉希德介紹,實驗室成立的另一個(ge) 目的就是不斷推進人才的交流和培養(yang) 。“我們(men) 可以在中國培養(yang) 巴基斯坦科學家,學習(xi) 先進的技術,聯合中方共同為(wei) 我們(men) 的學生設計研究課題。”
正在從(cong) 事小麥植株高度研究的巴基斯坦學生哈菲茲(zi) ·薩勒曼告訴記者:“我很開心能和中國科學家一起工作。中國在培育優(you) 質小麥品種方麵經驗豐(feng) 富,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中借鑒並取得進步。我們(men) 希望將中國小麥的優(you) 良特性應用於(yu) 巴基斯坦小麥當中,培育新品種。”
談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時,拉希德說,該倡議對於(yu) 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guan) 重要,它不僅(jin) 帶動了基礎設施的發展,也帶來了教育的進步。實驗室的研究在今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希望團隊培育的小麥新品種能夠盡早完成審定,造福當地民眾(zh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