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王瑨 發布時間:2023-11-02 08:5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10月22日,動車從(cong) 中老鐵路橄欖壩站駛出(無人機照片)。

  李雲(yun) 生攝(新華社發)

  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

  張曉亮攝(人民視覺)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文化藝術,這一門世界相通的語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之間架起情感橋梁、拉緊人文紐帶。

  在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豐(feng) 富實踐中,有許許多多參與(yu) 者、貢獻者。他們(men) 從(cong) 事各行各業(ye) ,其中有考古工作者,有非遺傳(chuan) 承人,有舞蹈藝術家,有影視譯製配音工作者,盡管行業(ye) 不同、地域不同,但大家都積極投身共建“一帶一路”,共同繪出人類文明的今天和未來。

  ——編 者

  中埃開展聯合考古

  高 偉(wei)

  經過中埃考古學家5年的攜手合作,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逐漸褪去神秘麵紗,即將向公眾(zhong) 呈現清晰圖景。

  2018年10月,《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協議》簽署。中埃聯合考古隊隨後組建,我們(men) 飛越萬(wan) 裏來到埃及。當年11月29日正式開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考古隊首次在埃及進行考古發掘。

  孟圖神廟始建於(yu) 公元前14世紀。公元1世紀前後,這裏開始衰落,直至19世紀化為(wei) 廢墟。上世紀40年代,這裏曾有過小規模發掘,但它所包含的豐(feng) 富曆史信息遠未被揭示。我們(men) 希望在全麵獲取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神廟區的3D模型,並結合銘文研究、地理信息進行係統分析,對神廟區的平麵布局、營建順序與(yu) 功能分區等問題進行探索。

  這個(ge) 目標目前基本達到。中方考古隊員們(men) 運用3D掃描儀(yi) 、圖片掃描儀(yi) 、全站儀(yi) 等,為(wei) 孟圖神廟製作了3D模型,得到不同方位的正投影圖、平麵圖,並可根據考古工作進展定期更新,為(wei) 研究、修複和保護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區分不同的石頭材質是埃及考古的第一課。這裏到處是來自不同建築的石塊。中方考古隊采用統一的石塊銘文記錄表進行編號、登記和拍照,為(wei) 項目資料庫保存影像資料與(yu) 信息。埃及修複師對各類石頭材質非常熟悉,三兩(liang) 下就配好了相應的黏合劑。經他們(men) 之手,因日曬而崩裂的殘塊得以合而為(wei) 一,銘文與(yu) 浮雕再次呈現在眼前。

  中埃聯合考古隊的合作收獲滿滿。比如,我們(men) 在整個(ge) 建築群裏最古老的一片區域清理出一處由大小相同的泥磚鋪設的地麵,細細一看,每塊泥磚上都有一個(ge) 橢圓形印章印記,經過仔細辨認,居然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名字,由此進一步確定孟圖神廟的建造年代不早於(yu) 距今3400年。這為(wei) 研究這一區域的早期建築確立了時間標尺。這些差點錯過的印記,仿佛古人故意留下的暗語,為(wei) 後來者破解謎團提供線索。

  2023年4月,中方團隊再次前往埃及,主要任務是研究前幾個(ge) 季度出土的陶器,分類繪圖。4月,卡爾納克溫度高達40攝氏度。經過連續一周高溫的炙烤,見到烏(wu) 雲(yun) 時竟有久違的親(qin) 切感。劈裏啪啦的雨點引得埃及同事們(men) 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出來觀看,這也算是繁忙工作中難得的閑暇時刻。

  中外合作考古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11月,我們(men) 會(hui) 再赴埃及。完成這一個(ge) 五年的合作後,我們(men) 都希望在下一個(ge) 周期繼續合作。近10年來,中國考古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已在20多個(ge) 國家開展考古工作。以世界文明的視角認知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地位,以中華文明的視角觀察世界文明之發展,是中國考古人的使命。

  (作者為(wei) 中埃聯合考古項目中方成員,本報記者楊雪梅采訪整理)

  以竹為(wei) 媒建立友誼

  陳雲(yun) 華

  “謝謝您,陳老師!”一束竹編仿真玫瑰,是今年教師節我收到的最好禮物。這是幾內(nei) 亞(ya) 竹藤編織技術培訓班的學員製作的。我沒想到他們(men) 在兩(liang) 天之內(nei) 編出了這麽(me) 好的玫瑰,著實意外。

  為(wei) 了進一步深化中幾兩(liang) 國在竹藤開發利用領域的合作,增進兩(liang) 國人民傳(chuan) 統友誼,今年8月,由國際竹藤中心組織實施的來華援外培訓項目“幾內(nei) 亞(ya) 竹藤編織技術培訓班”在四川眉山青神縣中國竹藝城開班,共有24名幾內(nei) 亞(ya) 學員參訓。

  這一個(ge) 多月裏,每天早上8點,我都要給學員講半個(ge) 小時晨課。萬(wan) 事開頭難,學習(xi) 之初,他們(men) 光是竹子啟篾就學了一周多。培訓班就要教給他們(men) 真本領,平麵竹編、瓷胎竹編、仿真竹編、立體(ti) 竹編……青神竹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我們(men) 都傾(qing) 力教授。經過一個(ge) 多月的學習(xi) ,大家都以優(you) 秀成績“畢業(ye) ”了。

  青神被譽為(wei) “中國竹編藝術之鄉(xiang) ”。青神竹編已有3000餘(yu) 年的曆史,以精、巧、奇、絕聞名於(yu) 世,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目前已開發了平麵竹編、立體(ti) 竹編、瓷胎竹編、竹編家具、仿真竹編等25類3000多種竹產(chan) 品。

  古蜀出川,順岷江入長江,再從(cong) 長江出海,青神人用竹編成筐,裝運四川的特產(chan) ,用竹席做成大木船的遮篷。青神很早就與(yu) 不少東(dong) 南亞(ya) 國家和地區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

  2017年6月,“一帶一路”竹藝文化發展聯盟在中國竹藝城舉(ju) 行成立大會(hui) ,我有幸被推選為(wei) 聯盟負責人。聯盟成立後,在馬來西亞(ya) 設立了竹編采購聯係點,開設竹編培訓暨竹文化傳(chuan) 播班,開發了馬來西亞(ya) 至眉山的竹編研學路線,推廣和銷售青神竹編,吸引東(dong) 南亞(ya) 居民到眉山開展竹編技藝研學。

  不少國家盛產(chan) 竹,但是竹資源利用不夠充分。借力“一帶一路”,我們(men) 帶著竹子栽培技術、竹編技藝技能走出國門。語言不通,就靠翻譯加演示,從(cong) 使用工具到編織手法一一傳(chuan) 授。不久前,我了解到,曾經在埃塞俄比亞(ya) 培訓的學員阿裏已經開了自己的竹編工坊,做竹生活用品,還進行竹編培訓。我為(wei) 他感到高興(xing) ,他用竹編“編織”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青神縣不斷深化與(yu) 國外竹資源富集地區的合作,已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建立非遺傳(chuan) 習(xi) 所61個(ge) 、國外竹藝培訓點17個(ge) ,培訓了來自3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萬(wan) 餘(yu) 人,讓竹編成為(wei) 竹產(chan) 區人民的致富之源。將來,我們(men) 還會(hui) 繼續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青神竹編傳(chuan) 得更廣。

  (作者為(wei) 青神竹編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本報記者宋豪新采訪整理)

  傳(chuan) 播當代中國真實情況

  阿古拉

  2014年,中蒙兩(liang) 國建立全麵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中方承諾5年內(nei) 向蒙方免費提供25部中國優(you) 秀影視劇譯作。8年過去了,中蒙影視文化交流合作碩果累累,為(wei) 促進民心相通發揮了積極作用。2015年4月,我有幸參與(yu) 其中,來到蒙古國推進中國影視劇在當地的本土化譯配。

  在國家廣電總局“絲(si) 綢之路影視橋”支持下,我們(men) 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北京青年》於(yu) 2015年8月在蒙古國多家電視台首播,深受觀眾(zhong) 喜愛。2016年10月,中國影視劇喀爾喀蒙古語譯製中心在烏(wu) 蘭(lan) 巴托成立,開啟了中國影視劇本土化譯製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已完成60部影視劇、7部動畫片、7部電影、4部紀錄片的譯製,其中一些經典影視劇在蒙古國主流媒體(ti) 循環播出。其中,廣受歡迎的電視劇《父母愛情》累計播出超70次,創下蒙古國影視劇播出紀錄。

  根據當地權威收視調查公司提供的數據,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在蒙古國的收視市場份額逐年上升,從(cong) 2014年的6.7%上升到2019年10月的25%。觀眾(zhong) 認為(wei) ,中國影視劇反映了當代中國真實情況,貼近生活、易於(yu) 接受。

  我們(men) 對所有譯製影視劇的主題歌進行了翻譯,有的甚至重新演繹。《北京青年》《小別離》的主題歌《存在》《樣》,成為(wei) 當地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流行歌曲。這些舉(ju) 措使中國的影視劇更容易被當地觀眾(zhong) 理解、接受和喜愛,提高了中國影視節目的傳(chuan) 播效果。

  記得在一次中國影視劇推介會(hui) 上,一位當地觀眾(zhong) 誠懇地說:“很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觀看中國電視劇,劇中的一些內(nei) 容尤其是對於(yu) 人與(yu) 人之間‘愛’的闡釋,可以給觀眾(zhong) 很多啟示。”隨著內(nei) 蒙古廣播電視台《草原之聲》廣播落地蒙古國,製作的《紅樓夢》等中國“四大名著”、開設的“跟我學中文”子欄目播出後,收聽中國經典文學、學習(xi) 中文的固定聽眾(zhong) 明顯增多。

  做好中國影視劇本土化譯製工作,人才隊伍是基礎。目前,中國影視劇喀爾喀蒙古語譯製中心在當地有一支由25人組成的相對固定的團隊,在後方,內(nei) 蒙古廣播電視台抽出20多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組成後期製作團隊,在中國電視劇譯製、配音、製作各個(ge) 環節環環相扣。很多業(ye) 內(nei) 人士說,我們(men) 製作的影視劇不像譯製劇,而像原創劇。

  多年來,內(nei) 蒙古廣播電視台特別注重同蒙古國主流媒體(ti) 開展業(ye) 務合作,如舉(ju) 辦節目合拍、節目贈播、聯合采訪、合辦欄目晚會(hui) 、贈送設備等活動,積極創新合作的內(nei) 容和形式。目前,我們(men) 與(yu) 蒙古國30多家廣播電視台建立了長期穩定良好的合作關(guan) 係。

  (作者為(wei) 內(nei) 蒙古廣播電視台國際傳(chuan) 播中心項目運行部主任,本報記者霍文采訪整理)

  從(cong) 傳(chuan) 統和經典出發

  康 琦

  每個(ge) 人都有屬於(yu) 自己的“敦煌印象”。敦煌莫高窟南區的492個(ge) 洞窟,幾乎每個(ge) 洞窟都有飛天形象。在這裏,胡旋舞、胡騰舞等不同舞種豐(feng) 富多樣。

  舞自敦煌來,千裏存知音。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舞劇《絲(si) 路花雨》,取材於(yu) 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博采民間歌舞之長,是目前中國舞劇演出場次、出訪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劇目之一。40多年來,這場來自古老絲(si) 路的繽紛“花雨”,遠播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觀眾(zhong) 超500萬(wan) 人次,受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觀眾(zhong) 的喜愛。

  作為(wei) 《絲(si) 路花雨》第二十一位“英娘”扮演者,從(cong) 2014年飾演這個(ge) 角色至今,我已經演了上百場。令我現在回想起來都心潮澎湃的,是當年還是舞蹈學員的自己跟隨劇團出國演出《絲(si) 路花雨》的場景。當時,現場座無虛席,謝幕時觀眾(zhong) 席響起長達20分鍾的掌聲。我們(men) 用藝術語言,贏得越來越多國外觀眾(zhong) 的心,我感到發自內(nei) 心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內(nei) 核、藝術的創新,是《絲(si) 路花雨》蜚聲海內(nei) 外的“圈粉密碼”。敦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古絲(si) 綢之路上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故事、善良友愛的恒久情誼,加之劇情的通俗易懂、情節的跌宕起伏,容易引起觀眾(zhong) 的共鳴。從(cong) 敦煌壁畫中提煉一招一式的“敦煌舞”,舞出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之美。

  這種創造性表現,來自人才的接力。如今,舞台上的“英娘”已經傳(chuan) 承到第二十七位,最年輕的扮演者隻有24歲。40多年來,一位位創作者以包容開放的藝術態度創新升級作品,為(wei) “花雨”注入生命力。

  為(wei) 更符合當代觀眾(zhong) 審美需求,滿足巡演舞台需要,劇院不僅(jin) 在1979年版基礎上推出2008年版和2016年版兩(liang) 個(ge) 正式演出版本,還創排了80分鍾“旅遊版”,每次改進都精益求精。比如,“英娘”反彈琵琶舞姿,從(cong) 1979年版舞劇中的半跪仰天、垂直背彈到2008年版舞劇中的跪坐、傾(qing) 斜背彈,造型感更突出、更舒展。

  每次演出完,我們(men) 總會(hui) 聚在一起,討論怎樣優(you) 化。表演情緒是否到位?舞蹈動作夠不夠精準?群舞能做到“連睫毛都要整齊”嗎……秉承老一輩藝術家的極致追求,我們(men) 對藝術不敢降格以求。正是這份代代相傳(chuan) 的藝術匠心,成就了常演常新的《絲(si) 路花雨》。也正是一代代敦煌人甘居沙海、守住寂寞,潛心耕耘、悉心嗬護,支撐起我們(men) 這些文藝工作者的豐(feng) 富想象。經典的根脈從(cong) 這裏來,藝術的養(yang) 分從(cong) 這裏來,持久的魅力從(cong) 這裏來。

  古老的敦煌藝術正以精彩多元的方式走出石窟、走向世界。我們(men) 是《絲(si) 路花雨》的演繹者,更是中華文化的青年傳(chuan) 承人。未來,我不僅(jin) 要繼續演好《絲(si) 路花雨》這部劇,也希望能和更多誌同道合的舞者,用舞蹈藝術講好“一帶一路”上的故事。

  (作者為(wei) 甘肅省歌舞劇院舞蹈團青年演員,本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趙偲汝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