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台籍醫師康宸凱:願做台青“登陸”學醫從(cong) 醫引路人
作者 陳建新
“這10來年間,有家人支持,政策扶持,加上豐(feng) 富的教育資源,我在這邊發展得很順利。”來自台灣桃園的康宸凱,是北京市東(dong) 城區一家中醫診所的醫師。他表示,希望自己能成為(wei) 兩(liang) 岸中醫藥交流發展的引路人,助力有誌於(yu) 從(cong) 事中醫藥事業(ye) 的台灣青年走進大陸的廣闊天地。
康宸凱出生於(yu) 中醫世家。在他記憶中,自己小學還未畢業(ye) ,父親(qin) 就已開始教他針灸。不同於(yu) 其他小孩學習(xi) 詩詞歌賦,他的書(shu) 單中,常是《周易》《說文解字》《黃帝內(nei) 經》等經典古籍。在此環境下,“學習(xi) 中醫成為(wei) 自然而然的選擇”。
2022年3月,來自台灣桃園的康宸凱在診所中稱藥。(受訪者供圖)
2011年,在家人支持下,康宸凱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求學。完成本碩學業(ye) 後,為(wei) 繼續深耕中醫藥,他選擇留在北京發展。“在這裏有很多機會(hui) ,可以跟名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前輩們(men) 交流、探討。中醫正是需要如此,才可以精進技術、增長經驗。”
這幾年,康宸凱先後進入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診所工作,並發揮所長,以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式,幫助患者診治疾病。他坦言,起初也有患者心存疑慮:“這麽(me) 年輕的醫生,能行嗎?”麵對質疑,他用一次次的診治實踐,逐漸取得患者的認可。
2022年9月,“兩(liang) 岸醫師聯合特色診療中心”和“兩(liang) 岸中醫藥傳(chuan) 承交流發展運營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康宸凱受邀入駐並擔任執行主任。“我們(men) 希望把台灣醫師的特色診療服務輻射給更多患者,同時推動中醫藥傳(chuan) 承交流。”他介紹,中心成立之初隻有5位成員,經過1年時間,現已有超過15位台籍醫師加入其中。
於(yu) 大陸生活多年,康宸凱對大陸中醫藥事業(ye) 發展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2022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中醫醫療機構數將達到9.5萬(wan) 個(ge) 。“從(cong) 政策設計中就可以明顯看到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
在他看來,台灣中醫醫師多以個(ge) 人診所等形式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服務,且以診治常見病為(wei) 主,大陸設有各級中醫院,專(zhuan) 業(ye) 化程度高,在疑難雜症方麵診治經驗豐(feng) 富。兩(liang) 岸醫師在病情研討、醫療服務、醫院管理、醫保政策等領域均可開展交流,共同為(wei) 中醫藥傳(chuan) 承發展作出努力。
學習(xi) 工作之餘(yu) ,康宸凱也喜歡騎行和露營,他曾參與(yu) 過環青海湖騎行、川藏線騎行等活動。他說,大陸發展變化曆曆在目,值得每個(ge) 台灣民眾(zhong) 過來走走、看看。作為(wei) 常住北京的台灣青年,他也常和來大陸求學、就業(ye) 的台青分享經驗,或結合自身工作,向台胞介紹大陸社保、醫保等各類知識與(yu) 政策福利。
回顧“登陸”學醫、從(cong) 醫曆程,康宸凱說,“我的中醫成長經曆就像是種一棵樹,家裏的底蘊是我的根基,前輩的指導茁壯了我的樹幹,使我長出新的枝芽,讓我可以在中醫藥事業(ye) 上走下去。”談及未來,他希望借由自身經曆,鼓勵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xi) 、就業(ye) ,共享發展機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