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精神的力量】“渠四代”講述紅旗渠故事:太爺爺留下了傳家寶

左雨晴 發布時間:2023-11-03 09: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安陽11月2日電 (記者 左雨晴) 巍巍太行,崖聳雲(yun) 天,生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兒(er) 女。

  60多年前,十萬(wan) 開山者在太行山脈的絕壁上鑿壁穿石,曆經十年,修築紅旗渠,引來漳水入林。60多年後,曾經隆隆不斷的開山炮聲,如今變成年輕的聲音回蕩在太行山間,以渠水作歌,高山為(wei) 碑,向繼往者們(men) 一遍又一遍講述曾經的那段崢嶸歲月。

  “太爺爺隻留下兩(liang) 個(ge) 木箱子”

  紅旗渠幹部學院的90後優(you) 秀青年教師李媛,就是一名紅旗渠故事的講述者。與(yu) 其他講述者相比,她還有一個(ge) 特殊的身份:“渠四代”。

  “我的太爺爺李貴是時任林縣縣長,也在當時擔任紅旗渠建設後期指揮長,負責保證一線修渠人的物資供應。”她說。

  最初,隻從(cong) 照片上見過太爺爺的李媛,盡管聽過紅旗渠的故事,但年幼的她未能理解故事背後的深刻意義(yi) 。“上小學時我從(cong) 課本的插圖上認出了太爺爺——浩浩蕩蕩修建紅旗渠的隊伍裏,他和當時的楊貴書(shu) 記走在最前麵。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說,‘這是我的太爺爺,他修建過紅旗渠!’但向大家介紹後,就有同學問我,你的太爺爺是當時的縣長,你們(men) 家裏會(hui) 不會(hui) 有很值錢的傳(chuan) 家寶?”

  好奇的李媛向家人詢問了同樣的問題。“當時家人說有,但是存放在我爺爺家裏。”李媛回憶道,“我在爺爺家看到了‘傳(chuan) 家寶’,就是兩(liang) 個(ge) 木頭箱子,還是空的。”

  紅旗渠幹部學院優(you) 秀青年教師李媛。 左雨晴 攝

  空空如也、看起來又並不值錢的木箱子,讓年幼的李媛很是納悶,兩(liang) 個(ge) 空著的木箱子怎麽(me) 就成了傳(chuan) 家寶?“我爺爺當時說了一句話,他說你看這個(ge) 箱子是空的,但裏麵是滿的。”

  “小的時候不太明白,後來我想,爺爺也許是在告訴我,雖然這隻是一個(ge) 木頭箱子,但它裏麵其實是滿滿的精神財富。”

  慢慢地,李媛逐漸知曉了更多關(guan) 於(yu) “李縣長”的故事。“爺爺告訴我,那時他雖然是縣長的兒(er) 子,卻依然穿著破爛的舊棉服,他小時也很不解,為(wei) 什麽(me) 家中沒有錢,不夠為(wei) 他添一件新衣服。直到太爺爺去世,醫院外麵來了很多不肯走的群眾(zhong) ,他才知道,在那個(ge) 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裏,自己的父親(qin) 每個(ge) 月都會(hui) 走訪一線,用手中的工資救群眾(zhong) 之急。”

  李媛的太爺爺去世時,除了兩(liang) 隻木箱子外,再無其他家產(chan) 。“當時甚至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不是自己的,這讓我深受震撼。”

  “紅旗渠精神依然在我們(men) 年輕人身上”

  在太爺爺李貴的身上,李媛感受到了紅旗渠精神中的無私奉獻,而在成為(wei) 紅旗渠幹部學院的青年教師後,李媛更理解了紅旗渠精神的內(nei) 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如今,在紅旗渠畔,李媛每天向來自大江南北的學員講述紅旗渠故事,宣講紅旗渠精神。一遍又一遍向人們(men) 講述紅旗渠故事的她,清楚地記得一組數字: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動工,曆時近十年,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ge) ,架設渡槽152座……而修建紅旗渠時,時任縣委書(shu) 記的楊貴32歲,工地技術員吳祖太27歲,除險英雄任羊成31歲,“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17歲,當年修建青年洞的青年平均年齡30歲,“都與(yu) 我年紀差不多大。”

  曾經的年輕修渠者們(men) ,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feng) 碑;而如今,年輕的後繼者們(men) ,又如何看待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青年洞。 左雨晴 攝

  “生長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物質條件更優(you) 越,個(ge) 人選擇也更多,但這反而需要我們(men) 像當年的修渠前輩一樣,去散發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爭(zheng) 精神。”李媛說。

  “很多人覺得現在年輕人好像承受能力很弱,不能吃苦,覺得我們(men) 什麽(me) 都幹不了。”在李媛看來,紅旗渠精神依然閃爍在年輕人身上。“作為(wei) 紅旗渠幹部學院的青年教師,我們(men) 自身也是紅旗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chuan) 承者。”

  李媛告訴記者,宣講的工作看起來好像隻是很簡單的講故事,但紅旗渠是一個(ge) 曆經十年的係統工程,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學習(xi) 、鑽研。在日常授課工作之外,李媛還積極參加學院團委組織的誌願宣講隊,走進機關(guan) 單位、學校、社區,通過雲(yun) 直播的方式,廣泛宣講紅旗渠精神。

  “有時候工作也會(hui) 很累,在累的時候我就會(hui) 拿自己和修渠的前輩來比一比。今天累,還能累得過修渠的人嗎?今天苦,還有啥能比當年修渠苦?我覺得這也是精神的力量帶給我們(men) 的變化吧。”李媛說。

  紅旗渠精神的力量,正如奔流不息的紅旗渠水,激勵著每一個(ge) 青年人不斷奮進。(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