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河邊的錯誤》:“錯誤”的人生故事 沒有正確答案

王詩堯 發布時間:2023-11-06 08: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王詩堯)“好一部先鋒電影,我先‘瘋’了!”改編自著名作家餘(yu) 華同名小說的電影《河邊的錯誤》,截至目前票房已破2億(yi) 元,創下今年同類型影片最好成績。

  《河邊的錯誤》原著發表於(yu) 1988年,是餘(yu) 華先鋒代表作之一。據悉,《河邊的錯誤》的影視版權輾轉賣過多次,張藝謀也曾買(mai) 下版權計劃改編成驚悚片。餘(yu) 華看到改編後的劇本後,轉頭向張藝謀推薦了自己當時還未正式出版的小說《活著》。就這樣,《活著》比《河邊的錯誤》提早了近30年登上大熒幕。

  電影《河邊的錯誤》將故事背景放在上個(ge) 世紀90年代,一樁在河邊發生的凶殺案打破了小鎮的寧靜。隨著警察馬哲(朱一龍 飾)的深入調查,嫌疑人鎖定被害人幺四婆婆領養(yang) 的瘋子(康春雷 飾)。然而調查中,曾在河邊出現的多名目擊者先後遇害,讓馬哲的精神狀態發生劇烈變化。現實與(yu) 幻覺交替出現,故事戛然而止,真相無從(cong) 得知。

  影片結束後,許多觀眾(zhong) 的第一反應是愣住,“這就結束了?”“你看懂了嗎?”“所以凶手是誰?”……觀眾(zhong) 們(men) 麵麵相覷,隨後將目光鎖定在大熒幕上滾動的字幕,期待著一個(ge) 結尾彩蛋,能夠被告知最終的結局。等到最後一行字消失在熒幕後,大家隻好紛紛拿起手機,開始搜索電影解析及原著小說內(nei) 容。

  此前,餘(yu) 華曾在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電影首映禮上介紹,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一種開放性,它是未完成的,而觀眾(zhong) 們(men) 的觀看讓作品繼續完成。

  當然,主創團隊也早已在海報上告知觀眾(zhong) ,這是一部“沒有答案”的電影。而海報上的另一個(ge) 標語“不如發瘋”,同樣暗示了整個(ge) 故事的走向。

    盡管已經被告知“沒有答案”,但許多觀眾(zhong) 下意識裏還是會(hui) 想要探尋——《河邊的錯誤》裏犯了哪些錯誤?

  首先,影片的名字似乎泄露了答案,錯誤的發生地就在河邊。沉迷被虐打的幺四婆婆、感情不被世俗接受的詩人、曾被誣陷的“異裝癖”理發師,甚至是有強烈窺視欲的小孩……

  永不停歇的河流見證著每個(ge) 人的“錯誤”,卻對他們(men) 的悲劇結局“無動於(yu) 衷”。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從(cong) “Only the River Knows”改成了“Only the River Flows”,真相是什麽(me) 並不重要。因為(wei) 河水一直在流,錯誤被發現又被新的錯誤覆蓋,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然而,執著於(yu) 尋找“正確”答案的馬哲,無法對這些“錯誤”視而不見。即使證據確鑿,但是外人口中溫順的瘋子為(wei) 何突然殺死幺四婆婆,犯案動機不足以說服馬哲,讓他遲遲不肯結案。所以他順著其他線索,發現了王宏與(yu) 錢玲藏在磁帶B麵的秘密,同時揭開了許亮死也不願被公開的“異裝癖”……

  馬哲的“追求正義(yi) ”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真相,反而讓更多人走向悲劇的結局。與(yu) 此同時,不堪打擊的馬哲陷入在真實與(yu) 幻想的沼澤之中,逐漸“瘋狂”。

  “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塗又高深莫測的麵孔。”電影的開篇字幕,導演就以“荒誕哲學”代表人物阿爾貝·加繆的名言,為(wei) 觀眾(zhong) 留下了思考的課題。無法參透的命運,亦如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重要的是你怎麽(me) 理解這個(ge) 世界。

  “一千個(ge) 觀眾(zhong) 一億(yi) 個(ge) 哈姆雷特”

  電影《河邊的錯誤》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全片采用16毫米膠片拍攝,畫麵上會(hui) 有粗糲朦朧的效果,導演解釋是希望從(cong) 寫(xie) 實的角度還原時代的真實情況。

  其實,這種低畫質、模糊的鏡頭是以一種觀察者的角度回看過去。如果觀眾(zhong) 想要代入故事本身,即使時代再久遠,親(qin) 曆者的眼睛永遠是真實且清晰的。

  但隨著劇情的深入,你會(hui) 漸漸明白導演的意圖。馬哲的辦公地點被搬到電影院的舞台、不斷播放嫌疑人畫麵的幻燈片、燃燒的放映機……導演在真實的世界裏又搭建了一個(ge) “人生舞台”似幻非幻,在現實中衝(chong) 撞的馬哲,苦苦追求的真相卻隻能在幻想中得到答案。

  “消失”的三等功、衝(chong) 不掉的拚圖、留在彈殼裏的子彈,以及10%可能有缺陷的孩子,這些讓馬哲陷入瘋狂的情節,也將觀眾(zhong) 的討論欲望推到了頂點。

  電影上映後湧現出一批“河學家”,微博上的熱搜話題是“一千個(ge) 觀眾(zhong) 一億(yi) 個(ge) 哈姆雷特”。他們(men) 迫不及待地找來原著閱讀,從(cong) 音樂(le) 到電影,從(cong) 刑偵(zhen) 學、社會(hui) 學再到心理學,各種觀點碰撞發散。

  因為(wei) 主創團隊已表明“沒有答案”,所以給故事的結局帶來無限想象與(yu) 討論空間,社交口碑不斷發酵下,這批“自來水”成功助力了電影破圈爆發。

      過去,文藝電影常常伴隨著藝術性強、風格突出等特點,題材和內(nei) 容偏小眾(zhong) ,觀影門檻也相對較高,隨之造成受眾(zhong) 少、商業(ye) 價(jia) 值較低等弊端。

  一個(ge) 多月前,由胡歌主演的文藝電影《不虛此行》上映。他曾在某次路演現場對觀眾(zhong) 喊話:“可能在市場上,這不是一部特別商業(ye) 化的電影,但是我們(men) 也需要票房,需要讓更多人看到中國電影現在應該有的樣子。”從(cong) 結果上來看收效甚微,電影最終僅(jin) 拿到不足3000萬(wan) 票房。

  《不虛此行》上映前,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劉伽茵)與(yu) 最佳男演員(胡歌)兩(liang) 項大獎,再加上胡歌與(yu) 吳磊兩(liang) 位高人氣、自帶“流量”的演員,讓觀眾(zhong) 和市場都對影片抱有較高期待。

  電影上映後評價(jia) 兩(liang) 極分化,一部分人能夠與(yu) 影片裏有關(guan) 生死的感悟共情,另一部分人則評價(jia) 影片是導演的“自我感動”,過於(yu) 文藝腔調,故事落地感不足等。

  與(yu) 之類似的還有劉昊然、周冬雨、屈楚蕭主演的電影《燃冬》。電影選在七夕節當天上映,前期的短視頻營銷重點又放在了錯綜複雜的愛情上,導致奔著看愛情片的觀眾(zhong) 們(men) 直呼自己“被詐騙”。

  即使感情可以用“說不清道不明”來解釋,但故事核心、人物關(guan) 係總要有基本邏輯。三個(ge) 年輕人到底因為(wei) 什麽(me) 而困惑、迷茫,內(nei) 心的真實向往又是什麽(me) ,想要觀眾(zhong) 自己“腦補”卻又線索寥寥,空洞且乏味。

  《河邊的錯誤》上映前,今年票房最高的文藝電影是《宇宙探索編輯部》,雖然沒有大牌明星加持,但喜劇+科幻的討喜題材衝(chong) 淡了文藝片“曲高和寡”的氣質,“偽(wei) 紀錄片”的形式更具新意及真實感,最終獲得超過6700萬(wan) 元票房。

  電影《河邊的錯誤》上映3天票房破億(yi) ,截至目前更是突破2億(yi) 元,創下今年截至目前同類型影片的最好成績。有網友評價(jia) ,《河邊的錯誤》在鎖定群體(ti) 的同時還留了個(ge) 坡,歡迎所有觀眾(zhong) 。

  其實,電影的基調仍是文藝片,隱晦地刻畫了小眾(zhong) 群體(ti) 不為(wei) 人知的邊緣生活,但有意識地將觀影門檻做了個(ge) 改造,給觀眾(zhong) 留了一個(ge) 隻要願意就能上去的破,通過開放式結局把解讀權交給觀眾(zhong) 。

  如今,文藝電影想要吸引更多觀眾(zhong) 入場,單憑流量明星加持或是“賣慘”、“詐騙”式宣發,將會(hui) 更加舉(ju) 步維艱。新的受眾(zhong) 人群對文藝電影的要求已然發生改變,創作者們(men) 不能陷在自我感動裏,要求觀眾(zhong) 理解你,而是應主動去搭建那個(ge) 連結觀眾(zhong) 的“坡”。(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