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創造”——現代藝術的力量源泉

曲 音 發布時間:2023-11-06 08:5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秋時節,一場名為(wei) “畢加索——無盡的繪畫”的展覽在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拉開帷幕,參展作品達千件之多。同一時期,文森特·梵高、保羅·高更、亨利·馬蒂斯、阿梅代奧·莫迪利亞(ya) 尼等現代藝術家的展覽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亮相,呈現出現代藝術百花齊放的創作風貌。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處於(yu) 由古典轉向現代的交匯期,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充滿探索和創新精神,將歐洲藝術帶入全新紀元。現代藝術家主動打破傳(chuan) 統藝術表現方式,創作從(cong) 描摹自然之形轉換為(wei) 表達心中之理,即從(cong) “形式”走向“創造”。

  先驅者:形式的開啟

  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之始,藝術家在戶外作畫,捕捉陽光和霧氣,摒棄古典主義(yi) 繪畫的精確性。當19世紀80年代印象派進入鼎盛之時,一些印象主義(yi) 畫家率先反思並逐漸改變印象主義(yi) 的某些創作規律,例如淡化“光、色、感覺”,不隻關(guan) 注線條、形狀、明暗、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更加看重形式背後的創作精神與(yu) 情感表達,昭示了現代藝術的開端。

  由此,塞尚、梵高、高更等藝術家的繪畫語言逐漸展現出不同於(yu) 印象派的風格。塞尚在繪畫中拋棄了明暗和透視,尋求色彩與(yu) 形狀的互相牽製,使畫麵結構更加穩定嚴(yan) 謹,製造出物與(yu) 物之間的空間張力。他的油畫作品《聖維克多山》(見圖,曲音供圖)用冷暖色搭配勾勒出許多幾何形狀的色塊,形如房屋、狀似樹木,以相互交疊的視覺呈現替代了透視效果,暗示出遠近和前後關(guan) 係,令畫麵中的山峰無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觀看都顯得雄偉(wei) 壯麗(li) 。

  梵高和高更對於(yu) 形式語言的創新更具視覺衝(chong) 擊力。在梵高的著名畫作《星夜》中,色線變化微妙、色點揮灑旋轉,充滿律動又不失和諧。深邃的藍色與(yu) 明亮的黃色交錯掩映,表現出夜空群星,宇宙浩瀚。他用細碎有力的筆觸和暗啞色彩描繪了近處的柏樹與(yu) 房屋,與(yu) 遠處的奇幻星空對照鮮明,畫家對藝術的熱情與(yu) 對現實的無奈傾(qing) 瀉其間。跳脫真實描繪客觀事物的束縛後,梵高將情感與(yu) 物象深度融合,探索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畫麵秩序。

  高更偏愛形式主義(yi) 美感,看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協調與(yu) 整體(ti) 統一,作品超越了對自然的臨(lin) 摹再現,反映出藝術家從(cong) 精神層麵出發去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創作理念。他的代表作《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到哪裏去?》描繪了南太平洋塔希提島上的婦女和兒(er) 童,用色簡明統一,大塊麵的黃、藍、粉紫和黑色相互輝映,展現出一派熱帶島嶼風貌,塑造出現實與(yu) 想象融為(wei) 一體(ti) 的精神世界。高更偏重於(yu) 色彩的主觀化傾(qing) 向,依據主觀感受而非事物本身著色,他對新題材、新視覺和新理念的追尋給同期及後世藝術家帶來諸多深刻啟迪。

  新聲音:多元的變奏

  19世紀末,在前輩畫家影響下,現代主義(yi) 繪畫迅速遠離自然主義(yi) (即忠實展示自然麵貌),新的畫派如象征主義(yi) 、分離派等均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此時,歐洲的藝術中心逐漸從(cong) 法國巴黎擴散至西班牙巴塞羅那、比利時布魯塞爾、奧地利維也納和德國柏林等城市,預示著現代藝術多元化時代的到來。這一時期的大量畫作組成現代藝術演變過程中的重要力量——不論是寫(xie) 實或表現、象征或裝飾,多元表現形式與(yu) 繪畫語言相互交織,譜寫(xie) 出一曲深邃多彩的現代繪畫之歌。

  此時,高更、梵高等人的繪畫作品逐漸展現出象征主義(yi) 傾(qing) 向,比利時畫家恩索爾和挪威畫家蒙克則更進一步,畫作體(ti) 現出鮮明的象征主義(yi) 特點。恩索爾的繪畫以回歸個(ge) 人體(ti) 驗與(yu) 精神世界為(wei) 主旨,在名作《麵具的驚奇》中,人物頭戴麵具,形象荒誕,戲劇般的場景與(yu) 色彩運用令人充滿遐想。選擇麵具作為(wei) 畫作的標誌性意象,體(ti) 現出藝術家對事物表象的疑慮與(yu) 反思。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則更具浪漫主義(yi) 色彩。畫麵中抽象的形體(ti) 、迂回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調製造出孤獨感和緊張感,映射出藝術家向往穿透世俗生活的精神理想。

  克裏姆特作為(wei) 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畫家,善用如藤蔓般延綿的曲線和機械零件般的幾何形狀加以金箔等材料突出畫麵層次,頗具東(dong) 方染織藝術中裝飾紋樣的韻味。代表作《吻》中,克裏姆特將顏料的肌理質感與(yu) 斑斕的圖案匯合,虛化的人物形體(ti) 在畫麵的金色基調中流露出溫暖情緒,形成獨具特色的華麗(li) 視覺效果。

  新場域:創造的匯聚

  進入20世紀,歐洲藝術家們(men) 的創作日趨主觀化和多樣化。野獸(shou) 派、立體(ti) 主義(yi) 、表現主義(yi) 等藝術流派朝向“純粹的表現與(yu) 抽象”出發,建構出一座座藝術試驗場,迸發出創造的力量。

  畢加索、馬蒂斯、蒙德裏安等藝術家的作品詮釋了創造力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野獸(shou) 派以大膽用色與(yu) 狂放筆觸著稱。作為(wei) 領軍(jun) 人物的馬蒂斯將色彩視為(wei) 情感表達的最佳途徑,被藝術評論家戲稱為(wei) “直接把一罐顏料扔在公眾(zhong) 麵前”。他將物象形體(ti) 盡量簡化,輔以明快跳躍的色彩,展現出令人愉悅的五彩斑斕。得益於(yu) 藝術家采用的平麵化視覺處理,強烈的色彩對比絲(si) 毫沒有影響畫麵的整體(ti) 和諧。

  畢加索的立體(ti) 主義(yi) 轉向似乎更為(wei) 人熟知。畫家在表現主義(yi) 時期以柔和的色調與(yu) 細膩的情感描繪出憂鬱而不失力量的氛圍,直至畫作《阿維尼翁少女》麵世,畢加索正式開啟了立體(ti) 主義(yi) 之路。巨作《格爾尼卡》使用黑、白、灰三色解構形體(ti) ,嚴(yan) 肅詮釋戰爭(zheng) 的殘酷。立體(ti) 主義(yi) 擅於(yu) 將現實物象切割、重組,“全方位”且“支離破碎”地給觀者帶來多角度觀看的特殊視覺效果,這成為(wei) 現代繪畫史的關(guan) 鍵轉折點。

  在立體(ti) 主義(yi) 思想影響下,抽象主義(yi) 、達達主義(yi) 、超現實主義(yi) 等創作風潮接踵而至。蒙德裏安用純粹抽象的畫麵展示出畫家眼中現代主義(yi) 繪畫的最終歸宿。他在經典之作《紅、藍、黃的構成》中將3種純色方形色塊填入秩序井然的黑白格子中,不再使用曲線或斜線,突出畫麵整體(ti) 結構的絕對單純與(yu) 高度理性。蒙德裏安認為(wei) ,純造型藝術更能集中表達大自然所賦予創作者的直覺與(yu) 啟示。

  現代藝術的日漸成熟與(yu) 科學世界觀的不斷發展息息相關(guan) ,抽象繪畫不再依賴人類的情感再現,而是轉向複雜微觀或更為(wei) 宏觀的物質世界。例如,馬塞爾·杜尚的《泉》將日常生活用品作為(wei) 雕塑藝術品搬入美術館,成為(wei) 現代藝術史上的裏程碑事件;薩爾瓦多·達利的《記憶的永恒》則以變形時鍾暗示夢境,描繪出“超現實”視界。在不斷創造與(yu) 追問中,現代藝術開啟了新視角、鑄造了新觀念,為(wei) 更多藝術場域匯聚著能量。

  現代藝術湧現出諸多藝術經典,重塑了藝術審美觀念。今天,不斷更迭的科學技術開啟了又一個(ge) 多元綻放的藝術時代,創造,依然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永恒力量。回溯現代藝術發展史,“創造”是藝術迸發無窮力量的源泉,不斷滋潤並激勵著新一代創作者將“創新精神”作為(wei) 文化生產(chan) 力,去承接傳(chuan) 統,去探索當下,去開拓新時代中的新藝術天地。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