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1月13日電 題:來到中國,我的生命仿佛又延長了很多年
——專(zhuan) 訪古巴著名科學家裴德樂(le)
作者 賀劭清 陳選斌
在電子科技大學進行腦科學研究的日日夜夜裏,裴德樂(le) 時常憶起童年時父母對他們(men) 兄弟二人的叮囑——人一生最重要的意義(yi) ,就是為(wei) 人類服務。
作為(wei) 古巴著名腦科學家,裴德樂(le) 是世界定量電生理技術的奠基人,也是“中國政府友誼獎”“天府友誼獎”獲得者。如今,73歲的他正致力於(yu)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下,聯合全球腦科學家,共享大腦數據,革新腦科學。
在裴德樂(le) 看來,延續生命是所有科學家最關(guan) 心的議題。而來到位於(yu) 中國成都市的電子科技大學,找到誌同道合的同事,用科技力量幫助更多國家的人民,裴德樂(le) 直言,“我的生命仿佛又延長了很多年”。
“加勒比海明珠”的著名科學家
1950年,裴德樂(le) 出生於(yu) 美國。1966年,裴德樂(le) 進入古巴哈瓦那大學醫學院學習(xi) 電生理學,後來又先後學習(xi) 數學和腦電隨機模型,並取得醫學博士與(yu) 哲學博士學位。
在半個(ge) 多世紀的科研生涯裏,裴德樂(le) 不僅(jin) 參與(yu) 研製出古巴第一台微型計算機,成為(wei) 世界最早使用計算機研究人類大腦的科學家之一,還在古巴推動許多醫學理論轉化為(wei) 實際應用。
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曾致電裴德樂(le) 兄弟二人,鼓勵他們(men) 開發新技術,為(wei) 拉美民眾(zhong) 的腦部疾病診斷工作提供更好服務。裴德樂(le) 回憶,“這是一種責任——我們(men) 應如何回應這份鼓勵?”
裴德樂(le) 。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來中國開啟新的科研篇章
2014年,年過六旬的裴德樂(le) 選擇與(yu) 同為(wei) 腦科學家的妻子,在電子科技大學開啟一段新的科研篇章。
2023年11月,利用實驗室午間休憩間隙,裴德樂(le) 在電子科技大學接受了中新社“東(dong) 西問”采訪。身著紅色衛衣、藍色牛仔褲的裴德樂(le) 精神矍鑠,言語間中氣十足。
在裴德樂(le) 看來,古中友誼是自己選擇成都的原因之一。古巴是西半球第一個(ge) 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guan) 係的國家,是中國政府代表團首訪的西半球國家,古巴領導人也是第一個(ge) 訪華的西半球國家元首。“10歲那年,父親(qin) 曾給我一本關(guan) 於(yu) 白求恩的書(shu) ——這是中國人心中的英雄,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當時我的國際科研合作已經到了必須要具體(ti) 實施的地步,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古中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裴德樂(le) 說。空洞的承諾與(yu) 漂亮話沒法真正改善世界各國民眾(zhong) 的生活,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各國發展提出了具體(ti) 的途徑,與(yu) 承諾援助的方式截然不同,也讓這一倡議更富有持續性。
在裴德樂(le) 看來,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中國,科技發展已被證明為(wei) 國家發展的重要元素,而重視科技的想法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得到延伸。”
裴德樂(le) 與(yu) 中國學生交流。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事實上,裴德樂(le) 不止一次來到中國開展科研交流。“上世紀末,我曾將一些計算機技術引入中國,而現在是古巴和中國一起幫助其他國家的時候了。”裴德樂(le) 回憶,上世紀末第一次來中國時,人們(men) 主要靠騎自行車通勤。現在,他看到一個(ge) 越來越繁榮的中國,一個(ge) 更加幸福的中國,一個(ge) 不僅(jin) 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突破,還同時保護自己文化、增強人民幸福感的中國。
在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期間,裴德樂(le) 是愛吃四川火鍋、跳巴西舞蹈的“老頑童”,也是常常淩晨兩(liang) 三點才結束實驗的“科研狂魔”。他專(zhuan) 注於(yu) 通過國際科研合作,進一步降低高精度腦電設備的診療費用,讓老年癡呆、抑鬱症、兒(er) 童學習(xi) 障礙等多發性神經疾病和精神障礙得到更好的早期監測。
“他為(wei) 了給我說清某一東(dong) 西,甚至會(hui) 親(qin) 自編程給我講解”,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yu) 技術學院2021級博士生金煜說到,自己時常被裴德樂(le) 對科研的熱愛所打動。
8年來,裴德樂(le) 對腦電(EEG)、磁共振(MRI)理論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在多導聯電生理分布源成像、Granger因果連接分析、神經集群數學模型和fMRI-EEG融合技術等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公認的原創性成果,作出了國際性貢獻。
裴德樂(le) 與(yu) 中國學生交流。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科學家不應隻為(wei) 個(ge) 人而努力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不同國家、不同領域間的科學家們(men) 有了更緊密的聯係。基於(yu) 此,裴德樂(le) 推動古巴、中國、加拿大聯合啟動腦科學合作計劃(CCC計劃)。
“其實有很多疾病的病因都在腦部,比如當你身體(ti) 饑餓卻並無感受,這可能就是腦部疾病作祟。”裴德樂(le) 如是說。CCC計劃希望促進世界各地科學家的合作,共享大腦數據與(yu) 信息,為(wei) 腦部疾病找到更多治療方案。
CCC計劃實施後,由20多個(ge) 國家參與(yu) 的“全球腦計劃聯盟”得以建立,共享腦科學相關(guan) 的數據和信息。也正基於(yu) CCC計劃,電子科技大學開始籌備創建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為(wei) 全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誌合者,不以山海為(wei) 遠。“我父親(qin) 過去常說,當一個(ge) 人從(cong) 大學畢業(ye) ,找到一份工作,就得到一張未知地圖,需要找到那些願意一起探索這張地圖的人。”裴德樂(le) 說,在中國,他找到了願意一起探索這張地圖的人,他們(men) 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通過國際科技合作,提升醫療技術,降低醫療費用,讓更多人預防腦部疾病。
在裴德樂(le) 看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正在加速形成,同時也讓創新環境不斷優(you) 化,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加快推進。“科學家以及職業(ye) 生涯的發展不應該是為(wei) 了個(ge) 人而努力,而是要把自己與(yu) 人類命運和健康相關(guan) 聯,堅信合作共贏的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裴德樂(le) 。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裴德樂(le) 曾擔任古巴神經科學中心(CNEURO)高級研究員、哈瓦那高級醫學研究所高級教授,於(yu) 2015年全職加入電子科技大學,先後獲“天府友誼獎”“中國政府友誼獎”。
裴德樂(le) 致力於(yu) 腦電(EEG)和磁共振(MRI)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在多導聯電生理分布源成像、Granger因果連接分析、神經集群數學模型和fMRI-EEG融合技術等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公認的原創性成果,作出了國際性貢獻。
裴德樂(le) 曾擔任腦信息領域最大的國際盛會(hui) Human Brain Mapping 年會(hui) (2014 德國波恩)程序委員會(hui) 主席;擔任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等多個(ge) 頂級雜誌副編委,及倫(lun) 敦大學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日本腦研究所等多個(ge) 國際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客座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