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你所能向他人表達關(guan) 懷,這樣你就能讓世界更美好。”這是日前逝世的美國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說過的一句話。在美國卡特中心為(wei) 她開設的悼念網站上,該中心選取了羅莎琳說過的5句話供人們(men) 閱讀,這句話排在第一位。
羅莎琳在美國人眼中的形象堪稱優(you) 秀。卡特中心在社交媒體(ti) 上就羅莎琳逝世發表的聲明下,眾(zhong) 多網民留言表示哀悼,其中一人說:“我剛剛意識到,我從(cong) 來沒有從(cong) 任何人那裏聽過關(guan) 於(yu) 羅莎琳·卡特哪怕一個(ge) 字的壞話。一個(ge) 如此真正體(ti) 麵的人。願她安息。”這條留言獲得兩(liang) 千多個(ge) 點讚。
羅莎琳是一位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第一夫人。美國《時代》雜誌在報道羅莎琳離世的消息時,稱她為(wei) “變革型第一夫人”和“心理健康倡導者”。卡特中心的網站上則將羅莎琳稱為(wei) “心理健康第一夫人”(First Lady of Mental Health)。
羅莎琳深度參與(yu) 了卡特競選佐治亞(ya) 州州長和美國總統的工作;在卡特任總統期間,她經常旁聽內(nei) 閣會(hui) 議,並推動創建了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hui) 。作為(wei) 第一夫人,她對政治事務參與(yu) 之深,在美國曆史上並不常見。卡特形容羅莎琳“在我完成的每一件事上都是我平等的夥(huo) 伴”,“在我需要的時候,她給了我明智的指導和鼓勵。”
對中國人來說,羅莎琳最為(wei) 人所熟知的形象,或許是她陪同卡特在白宮南草坪為(wei) 訪美的鄧小平夫婦舉(ju) 行了歡迎儀(yi) 式。那是在1979年1月29日,4個(ge) 星期前,中美兩(liang) 國正式建交。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體(ti) 上悼念羅莎琳時說,她“畢生投入在公共服務之中,在卡特總統執政期間以及卸任之後的美中關(guan) 係均扮演著舉(ju) 足輕重的角色。”
羅莎琳和卡特是佐治亞(ya) 州普萊恩斯的同鄉(xiang) 。事實上,為(wei) 羅莎琳接生的正是卡特的母親(qin) 。卡特在2015年的回憶錄《充實的人:90歲的反思》中提到,在羅莎琳出生幾天後,他就跟母親(qin) 一起去了羅莎琳家,看到了這個(ge) 躺在搖籃中的新生兒(er) 。《紐約時報》評論說,這一幕“簡直像是好萊塢編出來的”。
卡特卸任總統後,羅莎琳和他一同回到普萊恩斯生活,並持續投身於(yu) 公共事業(ye) 。他們(men) 於(yu) 1982年創立了卡特中心,自此將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消除熱帶傳(chuan) 染病、推動非洲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促進人權、消除衝(chong) 突等事務。在卡特中心刊登的羅莎琳傳(chuan) 記中,稱她在這一時期作為(wei) “積極參與(yu) 者、細心的記錄者和深思熟慮的顧問”,陪同卡特前往波斯尼亞(ya) 和黑塞哥維那、古巴、蘇丹、埃塞俄比亞(ya) 及朝鮮等國,調解衝(chong) 突。
羅莎琳在卡特中心設立了心理健康項目,主持卡特中心心理健康工作隊,設立羅莎琳·卡特心理健康報道獎學金。在此期間,羅莎琳注意到心理疾病患者的家人在照護工作中付出的代價(jia) ,因此,她在1987年又創立了羅莎琳·卡特護理人員協會(hui) (Rosalynn Carter Institute for Caregivers),為(wei) 老年人、疾病患者或殘疾人的護理人員提供支持幫助。
“盡你所能向他人表達關(guan) 懷,這樣你就能讓世界更美好。”巧合的是,在羅莎琳·卡特護理人員協會(hui) 為(wei) 悼念羅莎琳逝世發表的聲明中,該委員會(hui) 首席執行官詹妮弗·奧爾森也提到了這句話。“毫無疑問,因為(wei) 她富於(yu) 關(guan) 懷的心靈,這個(ge) 世界已經變得更好。”奧爾森說。(中新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記者 馬德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