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希臘前財長:歐洲經濟為美國所累,歐中關係為美國所困

亞尼斯·瓦魯法基斯 發布時間:2023-12-11 09:22:00來源: 中國日報網

  導讀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hui) 晤在北京舉(ju) 行。希臘前財長亞(ya) 尼斯·瓦魯法基斯日前為(wei)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稱,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助力歐洲和全球經濟複蘇,推動世界經濟轉型發展。歐盟對中國的需要遠大於(yu) 中國對歐盟需要,但多年來,歐洲經濟為(wei) 美國所累,外交政策也受美國裹挾,獨立自主性不斷減弱,成為(wei) 影響中歐關(guan) 係的製約因素。

  作者:亞(ya) 尼斯·瓦魯法基斯

  (Yanis Varoufakis)

  希臘前財政部長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隨著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hui) 晤在北京舉(ju) 行,人們(men) 很自然地希望通過官方聲明與(yu) 講話,分析影響中歐關(guan) 係和歐盟對華政策背後的深層推動力。但要理解這些力量的本質,還要追溯到1971年的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不再維持美元與(yu) 其他國家貨幣固定匯率,標誌著由美國自己一手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ti) 係瓦解。而歐盟現在的商業(ye) 模式正是為(wei) 了應對從(cong) 固定匯率製度到金融資本主義(yi) 時代的動蕩過渡而形成的。中國的崛起及其與(yu) 歐洲不斷演變的關(guan) 係,也需要放在同樣的角度來審視。在布雷頓森林體(ti) 係下,歐洲貨幣與(yu) 美元之間固定匯率製(即歐洲的美元化)能夠穩定運行的前提,是美國對歐洲國家和日本保持貿易順差。也就是說,隻要美國對歐洲保持淨出口,那麽(me) 注入歐洲的美元就最終將回流到美國。然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的國際貿易收支由順差轉為(wei) 逆差,變成了一個(ge) 淨進口國,布雷頓森林體(ti) 係的可持續性便難以維係。於(yu) 是,美國秘密向歐洲和日本提出了取代布雷頓森林體(ti) 係的另一種模式——我稱之為(wei) 一場“黑暗交易”。這種“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國在貿易逆差下,仍舊保持對歐洲和日本產(chan) 品的高需求。作為(wei) 回報,歐洲和日本自願將利潤投資於(yu) 美國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chan) 業(ye) 。由此,美元成為(wei) 了一種被美化了的“借據”,美國可以用它來購買(mai) 歐洲和日本工廠生產(chan) 的幾乎所有東(dong) 西,而歐洲和日本的資本家別無選擇,隻能投資美國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chan) 。為(wei) 什麽(me) 說這是一場“黑暗”的交易呢?因為(wei) 它給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家帶來巨額財富,卻永久性地壓低了德國等歐洲淨出口國的工資水平,還使歐洲其他地區陷入了緩慢的衰退,美國中心地帶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工業(ye) 蕭條。

  上世紀90年代,就在美國和歐盟陷入這種畸形的關(guan) 係時,中國崛起了——它意外成為(wei) 了美國主導的這場“黑暗交易”的受益者。這場“交易”如今已經發展成了這樣:美國將整條生產(chan) 線搬到中國,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再出口到美國;美國人用美元購買(mai) 這些產(chan) 品,而中國人則把掙到的美元投資於(yu) 美國的金融部門,例如購買(mai) 美國債(zhai) 券。那麽(me) 美國會(hui) 利用這些儲(chu) 蓄做什麽(me) 呢?它會(hui) 把從(cong) 歐洲、日本和中國獲得的大部分利潤投資於(yu) 世界各地的新資本設備。簡而言之,美國“回收”了別人的錢,並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由此產(chan) 生的利潤和租金。這種以美國為(wei) 中心的全球“回收”機製在2008年徹底崩潰。在歐洲和亞(ya) 洲每天向美國注入數十億(yi) 美元利潤的支持下,美國和英國的金融家們(men) 不斷堆高不可持續的賭注——美其名曰“結構性金融衍生品”,最終賭注倒塌,引發了金融海嘯。隨著雷曼兄弟的最先爆雷,一塊塊惡性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拖垮了整個(ge) 歐美銀行體(ti) 係。在那個(ge) 時候,西方國家一邊為(wei) 大多數人實行緊縮政策,另一邊通過瘋狂印鈔來救助金融業(ye) 及其大企業(ye) 客戶。結果是金融市場大幅複蘇,但生產(chan) 性資本投資崩潰,因為(wei) 大多數人買(mai) 不起昂貴的新商品了。隨之而來的還有西方工人階級的蕭條,社會(hui) 不平等加劇,以及極右翼種族主義(yi) 在歐美的興(xing) 起。

  西方資本主義(yi) 最終沒有垮掉,要感謝兩(liang) 位“大救星”:第一要感謝它們(men) 央行的印鈔機——這個(ge) 剛才已經說過了;第二就是要感謝中國。雷曼兄弟破產(chan) 後,中國政府立即明智地增加了國內(nei) 投資,用擴大內(nei) 需彌補可能的外需損失。因此,中國沒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機的嚴(yan) 重影響,不僅(jin) 如此,中國的大舉(ju) 投資也為(wei) 美國和歐元區的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顧以上曆史背景有助於(yu) 理解當前的中歐關(guan) 係:歐盟需要中國遠甚於(yu) 中國需要歐盟,但歐盟對華關(guan) 係受到美國的製約。須知歐盟本身的基礎就有缺陷,這一缺陷早在2008年肇始於(yu) 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席卷歐洲之前就業(ye) 已存在:歐盟與(yu) 美國不同,美國擁有一個(ge) 統轄全國的財政部、完全統一的銀行體(ti) 係,以及國家總體(ti) 投資計劃——當然,其中包括龐大的軍(jun) 工複合體(ti) 的巨額預算;但歐盟什麽(me) 都沒有。結果是,2008年之後,以希臘為(wei) 開端,大多數歐洲國家政府背上了無法償(chang) 還的債(zhai) 務,進而導致其投資水平降至本就不高的美國以下,更不要說跟中國比了。歐洲民眾(zhong) 也過上了“苦日子”。

  金融危機已經過去15年,我們(men) 來看結果。2008年,歐洲的國民總收入比美國高出10%;到2022年,美國反比歐洲高出26%。而且,歐洲人不僅(jin) 總體(ti) 上更“窮”,人均收入也比美國少了。更糟糕的是,自2009年以來,歐洲國家未能像中國或美國那樣大力投資於(yu) 未來技術,如電池、太陽能、微芯片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美國和中國對雲(yun) 計算相關(guan) 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賦能其科技巨擘和數字金融轉型,但歐洲卻沒有。這就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歐洲雖然目前仍屬於(yu) 富裕經濟體(ti) ,但已經在走下坡路。中國的科技巨頭和數字支付係統的大規模增長,威脅到了以美元為(wei) 基礎的傳(chuan) 統全球支付體(ti) 係,因此美國意欲對中國發動新冷戰,但卻把歐洲也拖入其中。2022年烏(wu) 克蘭(lan) 危機的爆發,在歐洲原有的南北分歧基礎上又增加了東(dong) 西分歧,並極大地推高了歐洲的能源成本,從(cong) 而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獨立自主,使其在製定對華政策時更難擺脫美國意誌。總之,當歐洲領導人參加本屆中歐領導人會(hui) 晤時,他們(men) 選擇立場的自由度將比以往少得多。歐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歐關(guan) 係受到製約,對雙方人民都沒有好處。

  本文原標題為(wei) "Why Europe is not free to relate to China"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xi) 生金奕伶、何佳亦有貢獻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