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僅(jin) 僅(jin) 減排溫室氣體(ti) 是不夠的。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這就要求各國,尤其是城市地區製定更多氣候適應性措施。采取氣候適應行動不應被視為(wei) 一種負擔,而應被視為(wei) 對人類未來福祉和經濟韌性的投資。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不少城市已經創造性地采取了氣候適應性舉(ju) 措,在這方麵各國應加強交流,分享知識經驗。
作者:帕特裏克·費爾科延(Patrick Verkooijen)
全球適應中心首席執行官
世界各國領導人正齊聚迪拜,出席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COP28),評估《巴黎協定》的履行情況,並討論下一步行動方案。
我們(men) 深知,當前全球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ti) 的進展緩慢,遠不足以實現將全球變暖控製在1.5攝氏度以內(nei) 的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預測,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行動,本世紀內(nei) 大氣溫度將上升2.9攝氏度。
在中國和其他地方,氣候變化的後果有目共睹。暴風雨、洪水和幹旱正在造成大範圍的破壞,奪取生命,危及生計。我們(men) 必須未雨綢繆,為(wei) 未來的氣候變化和不穩定天氣做好準備。尤其緊迫的是,城鎮在這些災難中麵臨(lin) 的風險最大,必須及時調整策略,應對變化。中國現在約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據估計,中國地勢低窪、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容納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中國三分之一的GDP,而這些城市正在頻繁遭受洪水、風暴和侵蝕。
此外,在中國內(nei) 陸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建設和擴張,許多城市也變得脆弱不堪。人民的生命和家園安全、工作生計以及來之不易的繁榮岌岌可危。照這樣下去,到2030年,氣候變化會(hui) 導致GDP損失0.5%-2.3%。這意味著,我們(men) 不應把采取氣候適應行動視為(wei) 一種負擔,而應視為(wei) 對人類未來福祉和經濟複原力的投資。據估計,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麵每投入1美元,就可帶來高達10美元的經濟效益。圖片2013年9月,中國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2022年5月,中國多部委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旨在提升極端天氣的早期預警,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力度,提出“到2035年,建成較為(wei) 健全的涵蓋自然生態、經濟社會(hui) 等多領域和覆蓋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體(ti) 係”。
戰略中提到,在全國範圍內(nei) 遴選28個(ge) 城市(區、縣)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
全球適應中心正與(yu) 中國沿海城市合作,通過規劃、設計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和項目,努力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的化能力。我們(men) 的目標是,分享我們(men) 在荷蘭(lan) 低窪城市鹿特丹——也就是中心總部所在地,以及全球其他地方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同時將在中國積累的經驗提供給其他城市的領導者和市民,幫助他們(men) 應對氣候變化。
在中國,已有一些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麵取得了傑出成就。湖南省常德市就是一個(ge) 例子。常德人口近600萬(wan) ,沅水支流縱橫交錯,許多支流或被分割,或由建築覆蓋,導致當地山洪頻發。但通過重新連接河流、開發公共綠地,常德改善了排水係統,保護了基礎設施,並創造了69公頃的休閑空間。
山東(dong) 省青島的膠州市是另一座提高了暴雨應對能力的“海綿城市”。通過建設透水地麵和蓄水池,膠州可以收集多達80%的雨水徑流,用於(yu) 衝(chong) 洗廁所等非飲用用途,從(cong) 而將洪水泛濫的可能性降至50年一遇。
最後一個(ge) 例子是湖北省武漢市,該市已經顯著減少了遭遇長江洪水的危險。武漢市將原來的一段堤壩改建為(wei) 緩坡江灘公園,長達7公裏,可以幫助應對夏季的極端降雨。公園內(nei) 種有45000棵樹,可以自然過濾徑流,同時為(wei) 居民提供大量休閑空間。
2019年,全球適應中心在北京開設了首個(ge) 國際辦事處,與(yu) 中國合作尋找成本效益高的方法,幫助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和民眾(zhong) 。我曾比較鹿特丹和上海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麵的努力,它們(men) 麵臨(lin) 的相似挑戰,及采取的創造性應對措施最令我最為(wei) 震驚。
出席COP28的各國領導人必須履行承諾,在2025年前將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增加一倍。誰應該在何時采取哪些措施來阻止全球變暖?誰應該幫助貧困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毫無疑問,這些至關(guan) 重要的大問題肯定會(hui) 引發與(yu) 會(hui) 各方領導人的激烈爭(zheng) 論。但我們(men) 也應該認識到,氣候變化是個(ge) 全球性問題,每一個(ge) 人都身處其中。與(yu) 其他國家分享如何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知識和經驗,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外交問題,更是個(ge) 常識問題。
來源:中國日報網
本文原標題為(wei) "Pressed for time"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xi) 生秦可、李經緯、王詩尹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