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托馬斯·拉貝:《拉貝日記》串起拉貝家族四代人的百年中國緣
作者 姚婧雯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6年前的這一天,日軍(jun) 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30多萬(wan) 中國人慘遭殺戮。在那至暗時刻,德國人約翰·拉貝奮力保護中國人,並寫(xie) 下《拉貝日記》,向國際社會(hui) 揭露真相。近日,約翰·拉貝先生的嫡孫、72歲的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拉貝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講述拉貝家族四代人跨越百餘(yu) 年的中國情緣。
Play Video
Play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0:00
Playback Rate
1
Chapters
Chapters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Descriptions
subtitles off, selected
Subtitles
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
captions off, selected
Captions
Audio Track
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
Caption Settings Dialog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ColorTransparency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cyWindowColorTransparency
Font Size
Text Edge Style
Font Family
DefaultsDone
視頻:【東(dong) 西問】拉貝家族的百年中國緣來源:中國新聞網
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內(nei) 的約翰·拉貝雕像。袁理 攝
祖父從(cong) 未想過放棄保護南京的平民百姓
1908年8月2日,從(cong) 小就對中國深感興(xing) 趣的約翰·拉貝搭乘火車從(cong) 德國漢堡出發,幾經輾轉,到達北京,開啟“中國之旅”。“總有人問我,祖父來到北京首先看到的是什麽(me) ,那就是天壇。”托馬斯·拉貝說。
到中國後,約翰·拉貝就職於(yu) 西門子公司北京辦事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拉貝沒有離開中國,“我的祖父說服了當時的中國官員,讓他繼續待在中國。因為(wei) 他可以繼續在西門子公司工作,為(wei) 中國人民謀利益。”托馬斯·拉貝說。然而,隨著德國戰敗,1919年約翰·拉貝無奈被遣送回國。
一年後,再返中國的約翰·拉貝一待就是數十年,這期間與(yu) 妻子生兒(er) 育女,度過了美滿而難忘的時光。“在祖父離開中國的時間裏,他的中國朋友們(men) 將他的房子和辦公室打掃得一塵不染,祖父回來後,他們(men) 熱情擁抱他,歡迎他回家。”托馬斯·拉貝說,中國人的熱情和常年在華生活經曆,讓祖父對中國產(chan) 生了很深的情意。
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展覽上,約翰·拉貝與(yu) 夫人的合照資料圖。袁理 攝
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日軍(jun) 侵占南京,短短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殺害了30多萬(wan) 手無寸鐵的中國人。“當時南京戰火紛飛,許多富人、政府、高官等都撤到了漢口(武漢),但仍有許多南京民眾(zhong) 無依無靠,他們(men) 沒有足夠的錢去支持他們(men) 離開這裏。”托馬斯·拉貝說,“祖父和家人們(men) 在中國生活了30年,為(wei) 西門子公司工作了25年,他的兒(er) 孫都在北京出生,在中國有許多朋友、同事。在他看來,保護他們(men) 是一種道德責任,因此,他覺得必須留下來。”
今天,回憶起這段曆史,托馬斯·拉貝仍為(wei) 他的祖父感到擔驚受怕,“他隨時可能被空襲或被入侵士兵威脅,並且,患有糖尿病的他無法得到常用的胰島素,也沒有食物和幹淨的水,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健康。”但即便是麵對這些“生死考驗”,祖父也從(cong) 未想過放棄保護公司裏的中國雇員和南京的平民百姓。
托馬斯·拉貝表示,祖父曾在日記中寫(xie) 道,“如果你夜裏曾坐在一個(ge) 避難所裏,在日軍(jun) 的炸彈襲來時抓著身邊人的手,不遠處還有瑟瑟發抖的中國兒(er) 童,你就會(hui) 明白為(wei) 什麽(me) 我要留下並幫助這裏的人”。
位於(yu) 南京小粉橋的拉貝故居。泱波 攝
為(wei) 盡力庇護中國民眾(zhong) ,阻止日軍(jun) 大屠殺繼續蔓延,留在南京的約翰·拉貝與(yu) 20多位外籍人士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hui) ,並擔任委員會(hui) 主席。不足4平方公裏的安全區內(nei) 設立了25個(ge) 難民收容所,供25萬(wan) 多中國人在此避難。
不僅(jin) 如此,約翰·拉貝還開放了自己的私人住宅和花園,與(yu) 後麵的德國學校及幾座較小的建築形成一個(ge) 建築綜合體(ti) ,稱“西門子保護區”。“祖父讓他的員工、工匠,還有他們(men) 的家人都在這裏避難,他還叫人把門打開,讓所有人都可以進來,在這裏,他收留了650多名平民。”
在戰爭(zheng) 年代,以個(ge) 人之力保護成千上萬(wan) 民眾(zhong) 堪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盡管如此,祖父依舊為(wei) 救助中國民眾(zhong) 在戰火中不停奔走。”托馬斯·拉貝說,數月間,祖父利用自己的外籍身份不斷向日軍(jun) 抗議,甚至向當時德國元首希特勒發送電報尋求幫助。直至1938年2月,迫於(yu) 德國壓力,約翰·拉貝被遣送回國。離開之際,他仍不忘囑托安全區的負責人士保護好中國的受難民眾(zhong) ,並將在他家養(yang) 傷(shang) 的中國飛行員平安護送到香港。
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展覽上,約翰·拉貝在南京安全委員會(hui) 辦公的資料圖。袁理 攝
2000多頁《拉貝日記》揭露日軍(jun) 殘忍罪行
保護了數十萬(wan) 中國人的約翰·拉貝,是人道主義(yi) 的踐行者,是中國人心中的“南京好人”,也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1938年,回到德國的約翰·拉貝仍不忘為(wei) 揭露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真相奔走,“在柏林,祖父做了幾次關(guan) 於(yu) 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演講,卻因此被認定破壞德日兩(liang) 國關(guan) 係,遭受牢獄之苦。釋放的前提是,他必須保證不再談論南京。”托馬斯·拉貝邊說邊無奈地攤手,“戰爭(zheng) 結束後祖父患了重病,他無法勝任重體(ti) 力勞動,隻能獲得一些微薄的收入,於(yu) 是他們(men) 一家人擠在出租屋內(nei) ,用從(cong) 中國帶回的古董和家用物品換取土豆作為(wei) 食物,勉強維持生計。”
1948年,約翰·拉貝晚年生活艱難、全家食不果腹的消息傳(chuan) 到中國,南京人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展開募捐,“祖父收到了來自南京的2000美元,在當時那是很大一筆錢,足以解決(jue) 燃眉之急。”托馬斯·拉貝說。不僅(jin) 如此,時任南京市市長的沈怡,在得知這個(ge) 消息後,立即托人在瑞士買(mai) 了4包食品帶給祖父,祖父在隨後寄給沈怡的信中寫(xie) 道,“我們(men) 大人都靠幹麵包與(yu) 湯度日,最近連麵包都難以得到了,您一定想得到,獲得食物包裹對我的意義(yi) 何等重大!”。1950年,約翰·拉貝因病去世,這封信至今仍被珍藏在南京市檔案館裏。
2019年9月,北京,《大愛生命 追求和平——約翰·拉貝在中國三十年事跡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舉(ju) 行。富田 攝
直至1996年,生於(yu) 中國的約翰·拉貝的外孫女萊因哈特夫人還在為(wei) 南京“討公道”而努力,為(wei) 中國伸張正義(yi) 。美國紐約舉(ju) 行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會(hui) 上,萊因哈特夫人首次將2000多頁的《拉貝日記》公之於(yu) 世,日軍(jun) 侵華暴行在被封印半個(ge) 世紀後,終於(yu) 呈現於(yu) 世人眼前,“南京好人”也終於(yu) 從(cong) 曆史的迷霧中走出。1997年,《拉貝日記》中文版在南京公開出版,揭露了那場血腥殘暴、灰暗至極的真實曆史,被譽為(wei) 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也成為(wei) 日軍(jun) 南京罪行的有力證據。
“祖父去世前,將《拉貝日記》及所有曆史文獻資料交由我的父親(qin) 奧托·拉貝繼承,父親(qin) 又把它們(men) 交給了我。2016年,我將《拉貝日記》的手稿捐獻中國國家檔案館,如今它們(men) 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托馬斯·拉貝說,曆史是客觀存在的,曆史事實誰也無法抹殺,我們(men) 要正視曆史、了解曆史。
2002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拉貝傳(chuan) 》簡介中寫(xie) 道,“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yi) 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淨化著無數的魂魄,也鑄造了拉貝的人生觀”。在柏林西郊的拉貝墓園內(nei) ,黑白墓碑前方的紀念碑上用中德兩(liang) 國文字刻著“感恩——永遠銘記拉貝先生的國際人道主義(yi) 善舉(ju) !中國南京”。
2020年12月,南京,《命運與(yu) 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yu) 中國的友誼》展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ju) 行。泱波 攝
一封求援信觸動中國,數萬(wan) 隻口罩緊急馳援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托馬斯·拉貝寫(xie) 信向中國駐德大使館求援,希望中國能援助一批藥物給德國海德堡醫院,以緩解當地醫療壓力。他說,“相信中國人民一定會(hui) 幫助我們(men) 。”
中國駐德大使館接到來信後緊急調集物資,中國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浙江一家醫藥企業(ye) 當即決(jue) 定免費贈藥,南京市政府同時籌得幾萬(wan) 隻口罩和上百套防護服,通過中國專(zhuan) 機運往德國。2020年4月21日,中國駐德大使館工作人員自柏林驅車700公裏,將物資交到了海德堡市政府和托馬斯·拉貝的手中。
83年前的舍命相護,83年後的守望相助。一箱箱抗疫物資見證著中國人民與(yu) 拉貝家族間的不朽友誼。
2020年4月21日,托馬斯·拉貝和海德堡市政府代表接受來自中國的物資捐贈。德國海德堡市 供圖
此外,作為(wei) 婦產(chan) 科醫生的托馬斯·拉貝還與(yu)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an) 醫院合作,為(wei) 推進中德兩(liang) 國醫學事業(ye) 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我與(yu) 北京婦產(chan) 醫院婦科內(nei) 分泌主任阮祥燕教授及她的團隊一起,我們(men) 合作了多個(ge) 國際項目,創建了中德婦產(chan) 科學會(hui) ,並幫助北京婦產(chan) 醫院先後創建了中國首個(ge) 卵巢組織凍存庫、國際生育力保護中心、亞(ya) 洲首家歐洲認證國際跨學科子宮內(nei) 膜異位症中心等。”托馬斯·拉貝說。
在他看來,能夠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推動中德兩(liang) 國的醫學發展,就是對祖父最好的紀念。“大家如果比較我和我祖父的發型,可以看到是很相似的,我作為(wei) 一個(ge) 婦產(chan) 科醫生,可能以後我也需要研究如何讓頭發濃密些。”托馬斯·拉貝說道,從(cong) 他的眉眼中依稀可見他祖父的影子,隻言片語間,約翰·拉貝的音容仿佛穿越曆史,縈繞眼前耳際。
在托馬斯·拉貝看來,祖父的人道主義(yi) 精神給他樹立了榜樣。在他位於(yu) 海德堡的居所旁,托馬斯·拉貝與(yu) 夫人成立了第一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nei) 共有6所,托馬斯·拉貝每年都會(hui) 到各個(ge) 交流中心做專(zhuan) 題講座,以期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yi) 精神,傳(chuan) 遞中國人民的情誼。
2020年12月,《命運與(yu) 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yu) 中國的友誼》展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泱波 攝
“遺憾的是,祖父在我出生前一年去世,我沒能和他見上一麵。但我的父親(qin) 經常給我們(men) 講他兒(er) 時在中國的經曆和祖父的故事。”托馬斯·拉貝說。
“雖然我的中文不太好,但我父親(qin) 奧托·拉貝的中文很好,他出生於(yu) 北京,中文是跟保姆學的。當我問父親(qin) ,你的中文怎麽(me) 樣時,他說他可以用中文和別人解釋為(wei) 什麽(me) 地球是圓的。我做不到這一點。”托馬斯·拉貝說。
從(cong) 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與(yu) 中國的情緣已延續四代人。“我的兒(er) 子今年25歲,是企業(ye) 經濟學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他正在努力學習(xi) 中文,2025年,他將來中國學習(xi) 一年,祖父所遵循的人道主義(yi) 精神和曾搭建起的友誼之橋,將由他延續下去。”托馬斯·拉貝說。(完)
受訪者簡介:
托馬斯·拉貝(Thomas Rabe),《拉貝日記》作者約翰·拉貝之孫,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主席,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德國婦科內(nei) 分泌和生殖醫學協會(hui) 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an) 醫院內(nei) 分泌科客座教授,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2001年起投身於(yu) 推動中德和平事業(ye) 及兩(liang) 國在婦產(chan) 科學、婦科內(nei) 分泌學、生殖醫學及計劃生育等方麵的合作研究。同時與(yu)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an) 醫院合作,先後參與(yu) 建立了多個(ge) 醫學中心,為(wei) 中德兩(liang) 國醫學交流做出突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