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2月14日電 題:蚵仔煎,平民美食香飄兩(liang) 岸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下午四點半,台北寧夏夜市的多數攤主還在布置攤車時,夜市裏的圓環邊蚵仔煎店門口顧客已排起隊,75歲的老板賴炳勳開始忙碌起來。
賴炳勳在圓形鐵板鍋澆上油,倒入蚵仔(牡蠣)、淋上番薯粉漿、打入雞蛋、鋪上青菜,翻麵煎熟盛盤,再澆上甜辣醬。短短數分鍾,熱氣騰騰的蚵仔煎便端上桌。
近日,台北寧夏夜市內(nei) 的圓環邊蚵仔煎店老板賴炳勳在做蚵仔煎。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蚵仔煎被視為(wei) 台灣代表性小吃之一,在各縣市的夜市、巷弄或街邊小吃店常見。《遠見雜誌》2007年關(guan) 於(yu) “台灣十大小吃排行榜”的調查中,蚵仔煎排名首位。
創立於(yu) 1965年的圓環邊蚵仔煎店,多次獲米其林推薦,在海內(nei) 外頗有名氣。賴炳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台灣知名小吃不少,但單一小吃要經營數十年不易。
關(guan) 於(yu) 台灣蚵仔煎的起源,此間盛行的說法是,早年從(cong) 福建泉州傳(chuan) 入台灣。在泉州,閩南語即稱“蚵仔煎”,普通話則常稱“海蠣煎”,因蚵仔也稱“海蠣”。
還有一種說法是,1661年,鄭成功軍(jun) 隊與(yu) 荷蘭(lan) 殖民者作戰時,被斷了糧食,為(wei) 讓士兵充饑,利用台灣盛產(chan) 的蚵仔搭配番薯粉漿煎成餅,後來演變成蚵仔煎。
經過多年發展,這道小吃在台灣不同縣市、店家由於(yu) 煎的焦度、粉漿的稠度、醬料的調製等有所不同,煎出來各有特色。
例如,圓環邊蚵仔煎店的蚵仔煎略軟彈,金門老字號新大同餐飲店的外皮香脆不黏糊,基隆廟口的蚵仔煎攤則用溫度較高的炭火將蚵仔煎出焦香。
近日,台北寧夏夜市裏圓環邊蚵仔煎店的蚵仔煎。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曾有民眾(zhong) 畏懼蚵仔的腥味,但又喜歡煎粉漿的口感與(yu) 漿汁,要求“蚵仔煎不加蚵仔”。有蚵仔煎店因此加入肉燥鎮味,還有店家推出蝦仁煎、花枝煎等衍生品。
盡管口味各有特色,但民眾(zhong) 普遍追求鮮味,因此店家常將蚵仔放在冰上保持鮮度。
每天源源不斷的蚵仔煎,得益於(yu) 台灣彰化王功、雲(yun) 林台西、嘉義(yi) 東(dong) 石以及台南七股等地盛產(chan) 蚵仔。據介紹,台灣的蚵仔養(yang) 殖方式源自閩南地區,三百多年前傳(chuan) 入彰化鹿港或嘉義(yi) 東(dong) 石。
賴炳勳做蚵仔煎的前兩(liang) 年,一直在調整口味,之後數十年未再改過。“時代在發展,蚵仔煎味道變還是不變好,沒有答案。不過很多顧客希望不變。”他說。
目前賴炳勳的店裏有20餘(yu) 人參與(yu) 各環節工作,年過古稀的他每天仍堅持做三個(ge) 半小時蚵仔煎,常引來各地食客拍照。
“如果不用心做,就容易被時代淘汰。”賴炳勳認為(wei) ,雖然蚵仔煎保持口味不變,但經營要與(yu) 時俱進。從(cong) 攤位轉入店內(nei) 經營,增加了餐位,也提高了顧客就餐的舒適感。
現為(wei) 寧夏夜市觀光協會(hui) 榮譽會(hui) 長,賴炳勳多年來推動夜市小吃有序發展。“二三十年前有的攤商邊抽煙或咀嚼檳榔邊做小吃,是對顧客的不尊重。”他認為(wei) ,經營小吃,衛生非常重要。
近日,台北寧夏夜市裏的圓環邊蚵仔煎店,顧客在門口排隊。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賴炳勳非常重視學習(xi) ,在台北商業(ye) 大學企業(ye) 管理係學習(xi) 兩(liang) 年後,去年獲得碩士學位。他的畢業(ye) 論文與(yu) 自營的蚵仔煎店有關(guan) 。在學習(xi) 中,他通過調整食材選擇、運輸渠道等,不斷優(you) 化經營細節。例如,現在店裏的蚵仔來自台南,通過契作以保障供貨穩定。
曾有不少大陸遊客嚐過賴炳勳做的蚵仔煎,有遊客還在網絡平台分享探店體(ti) 驗。賴炳勳也到過大陸多個(ge) 省份,嚐過各種小吃。他表示,這也是一種交流。“歡迎大陸遊客來台品嚐蚵仔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