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創價(jia) 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著名社會(hui) 活動家池田大作在東(dong) 京逝世,享年95歲。池田大作生前積極致力於(yu) 中日友好,為(wei) 兩(liang) 國關(guan) 係重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是中國人民信賴和尊重的老朋友、好朋友。
池田大作1928年生於(yu) 日本東(dong) 京。1947年,19歲的池田大作參加日本創價(jia) 學會(hui) 第二任會(hui) 長戶田城聖的座談會(hui) ,由此加入學會(hui) ,並在戶田城聖提攜下成為(wei) 第三任會(hui) 長。1968年9月,池田大作發出盡早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倡議,呼籲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廣泛推進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他說:“不能忘記日本軍(jun) 部對中國的侵略曆史,絕對不能重複過去那樣的曆史,一定要友好下去。”
1972年9月,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1974年5月,池田大作首次來華訪問,他在書(shu) 麵講話中表示“願在中日兩(liang) 國之間架設通向和平的‘金橋’,並在永久的基礎上進行真心誠意的對話”。同年12月池田大作第二次訪華期間,因病住院的周恩來總理不顧醫療小組反對,親(qin) 切接見了池田大作。多年後,池田大作時常深情地回憶起這次“一期一會(hui) ”的曆史性會(hui) 見:“周總理在展望21世紀時對我說過,20世紀的最後25年,對世界是最重要的時期。全世界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互相尊重,互利互勉。周總理還以充滿氣魄的聲音明確地說,‘希望能早日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周總理的親(qin) 切話語,至今仍縈繞在我的腦海。”
池田大作創辦的創價(jia) 大學是日本最早接納新中國公費留學生的大學。1975年,池田大作親(qin) 自擔任保證人,邀請新中國首批6名公費留學生前往創價(jia) 大學留學。
池田大作同中國朋友一道,長期不懈推進兩(liang) 國學術、教育、文化和青年交流,先後獲得中國藝術貢獻獎、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人民友好使者”稱號、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中日友好貢獻獎”以及百餘(yu) 所中國高等院校名譽教授和名譽博士稱號。池田大作在日本積極推廣敦煌藝術等中國文化,他說:“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佛教藝術最偉(wei) 大的寶庫,她屬於(yu) 中國人民,也屬於(yu) 全人類。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積極致力於(yu) 推進兩(liang) 國青年交流,1968年提議邦交正常化時曾呼籲,無論日本青年,還是中國青年,都應攜起手來,麵帶笑容地共同建設光明的世界。1990年他在北京大學發表題為(wei) 《教育之道、文化之橋——我的一點思考》的演講時呼籲,“無論兩(liang) 國之間發生何種糾葛曲折,我們(men) 都決(jue) 不能切斷友好的紐帶”。池田大作鼓勵訪華的創價(jia) 學會(hui) 青年們(men) ,要“在各地吸收中國的進取精神和氣息,加深友情與(yu) 信賴,以正確的史觀構築日中友好的‘金橋’,構築充滿希望的未來”。
2013年1月,在中日關(guan) 係陷入困局的嚴(yan) 峻形勢下,池田大作公開撰文,呼籲“緩和緊張,密切日中關(guan) 係”。他在文中表示,1968年9月自己提議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堅信,“沒有與(yu) 鄰國的友好,日本就沒有未來,沒有穩定的日中關(guan) 係,就難以實現亞(ya) 洲和世界的和平”;1974年12月訪華,見到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副總理,更加堅定了決(jue) 心,那就是為(wei) 了讓戰爭(zheng) 悲劇不再重演,我們(men) 必須要建立一座兩(liang) 國民眾(zhong) 之間永不斷裂的友誼之橋。“每一滴讓兩(liang) 國友好關(guan) 係更加深厚的心血都是通過日中民眾(zhong) 麵對麵、心連心的交流培育出的友情結晶。這種友情無論麵臨(lin) 怎樣的考驗和困境都不會(hui) 枯竭,反而讓人倍加珍惜。”這篇文章對日本社會(hui) 各界在對華關(guan) 係上的態度產(chan) 生重要影響,為(wei) 兩(liang) 國關(guan) 係轉圜改善增加了民意基礎。
哲人其萎,德業(ye) 猶存。池田大作矢誌不渝致力於(yu) 中日友好事業(ye) ,對世界和平的珍視、對人民友好的渴求貫穿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終點。他以實際行動做到了將兩(liang) 國先輩不辭辛勞、嘔心瀝血建立的友好關(guan) 係傳(chuan) 承給年輕一代。他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曾與(yu) 世界眾(zhong) 多哲學家和政治家通過對談交流思想,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貢獻智慧。他是著名的桂冠詩人,一生創作的眾(zhong) 多詩作贏得廣泛讚譽。他的淵博學識、真知灼見和政治膽識所體(ti) 現的大家風度,以及虛懷若穀、溫潤真摯的待人之道,令熟悉他的中國友人至今難忘。
(作者為(wei) 國際問題學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