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穩定中美關係,應讓兩國青年了解彼此

李誌偉 潘秋辰 劉明 發布時間:2024-01-04 09:29:00來源: 環球時報

  【環時深度】穩定中美關(guan) 係,應讓兩(liang) 國青年了解彼此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李誌偉(wei) 潘秋辰 環球時報記者 劉明】202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與(yu) 美國總統拜登當天互致賀信,雙方均在賀信中強調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yi) 。45年來,中美關(guan) 係曆經風雨,但仍總體(ti) 向前發展。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認為(wei) ,中美元首2023年11月在舊金山會(hui) 晤中同意推動恢複人文交流意義(yi) 重大,因為(wei) 民間交往是保持兩(liang) 國關(guan) 係穩定的“壓艙石”,盡管政府之間存在競爭(zheng) 和爭(zheng) 議,但民間層麵保持聯係至關(guan) 重要。據《環球時報》駐美國記者觀察,中美兩(liang) 國間的“對立”大多存在於(yu) 新聞報道或政客的言論中,美國民眾(zhong) 陷得並不深。所以,對美國民眾(zhong) 來說,了解當下中國真實的麵貌是關(guan) 鍵。

  普通民眾(zhong) 不希望中美對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美國生活了8年多,主要在首都附近的馬裏蘭(lan) 州,記者居住的社區有白人、非裔、西班牙裔、韓裔、印度裔、墨西哥裔等,據統計,大華盛頓地區的華人約有20多萬(wan) 。

  就記者身處華人社區的感受來說,奧巴馬時代的中美關(guan) 係在民間體(ti) 現最為(wei) 融洽,那時孔子學院盛行,國際教育交流項目火熱。比如一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頗有建樹的華裔醫學家,受聘於(yu) 上海複旦大學醫學院並擔任博導和課題組組長,每3個(ge) 月飛赴中國授課。但特朗普上台後立即阻止相關(guan) 合作,甚至開始清查相關(guan) 科學家。這位醫學家迫不得已辭去在中國國內(nei) 的一切職務。特朗普對中國實施的科技封鎖引發華人社會(hui) 不小的震蕩,華人們(men) 也組織了示威、請願,要求政府解除關(guan) 於(yu) 華裔科學家是“間諜”的不實汙蔑。

  拜登上台後,美對華政策並未放寬或好轉,但在社區鄰裏和工作中,普通民眾(zhong) 間的族裔關(guan) 係還是充滿“平民氣息”。近期,中美關(guan) 係仿佛冰雪春融般悄然發生著變化。以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所在的中文學校裏非華裔青少年寥寥無幾,現在則越來越多了。一些家長表示,他們(men) 這代人沒能親(qin) 自到中國去看看,如果將來有機會(hui) ,他們(men) 願意讓孩子去中國學習(xi) 、工作、生活。

  在《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看來,這些變化的深層原因在於(yu) ,普通民眾(zhong) 並不希望中美對立,因為(wei) 他們(men) 無法從(cong) 對立中得到益處,反而還會(hui) 受到負麵影響。中美兩(liang) 國間最多有每周300多個(ge) 航班和每年500多萬(wan) 人次的相互往來,中美之間發展起7600億(yi) 美元雙邊貿易和累計2600多億(yi) 美元雙向投資,中美經貿關(guan) 係仍密不可分。

  隨著美國民眾(zhong) 在自媒體(ti) 時代通過各種渠道逐漸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和變化,他們(men) 也更願意理性地看待美中在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文化上的不同。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雖然一些美國民眾(zhong) 不太理解中國的相關(guan) 政策,但也有70多歲的美國朋友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說:“中國政府更看重老年人的生命吧。”記者清楚地記得,2021年的感恩節和聖誕節期間,喜愛聚會(hui) 的白人鄰居一家拒絕了一切聚會(hui) 往來,他們(men) 說:“我們(men) 這些老人是易感染人群,隻能以不見親(qin) 戚、朋友的方式來對自己負責。”

  在《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看來,中美兩(liang) 國間的“對立”大多存在於(yu) 新聞報道或政客的言論中,美國民眾(zhong) 陷得並不深。而且,在美國生活二三十年的華人都感覺,越遠離首都華盛頓,越遠離大都市,那裏的民眾(zhong) 對中國越友好。他們(men) 更樸實且獨立於(yu) 政治之外,尤其是中西部農(nong) 業(ye) 州。所以,對美國民眾(zhong) 而言,了解當下中國真實的麵貌是關(guan) 鍵。

  熊貓外交、乒乓外交……中美關(guan) 係根基由人民澆築

  中美之間的交往是有曆史淵源可溯的,中美關(guan) 係的根基是由人民澆築的。最近,飛虎隊老兵、103歲高齡的莫耶和98歲高齡的麥克馬倫(lun) 來華,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2023年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去世,媒體(ti) 和民眾(zhong) 紛紛回顧其在中美關(guan) 係上作出的貢獻。過去幾十年間,熊貓外交、乒乓外交、締結友好城市等促進中美民間交往的活動一直在延續。

  2023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舊金山舉(ju) 行的美國友好團體(ti) 聯合歡迎宴會(hui) 上發表演講,指出“大熊貓是中美人民的友誼使者。我們(men) 願繼續同美國開展大熊貓保護合作”,“增進兩(liang) 國人民友好感情”。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後不久,大熊貓“玲玲”和“興(xing) 興(xing) ”便來到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旅美大熊貓成為(wei) 中美友好關(guan) 係的象征。2000年,大熊貓“美香”和“添添”來到華盛頓史密森學會(hui) 國家動物園,其後誕下的幼崽“小奇跡”更是成了動物園的明星。2023年11月,按照雙方協議,“美香”一家回到中國,華盛頓特區23年來首次沒有了大熊貓的身影。動物園為(wei) “美香”一家舉(ju) 辦了為(wei) 期9天的告別活動,很多華盛頓市民和來自美國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場麵十分感人。美國羅伯特莫裏斯大學副教授莫雷蒂表示,僅(jin) 在2022年去國家動物園看大熊貓的就有近2100萬(wan) 人次,大熊貓雖然並不持有外交文件,卻是打開人們(men) 心靈的使者。目前還有4隻大熊貓居住在亞(ya) 特蘭(lan) 大動物園,但明年協議到期後也將回到中國。美國方麵表示對大熊貓重返美國“絕對歡迎”,很多美國民眾(zhong) 也對此滿懷期待,直呼“我們(men) 想念大熊貓”。

  2023年12月,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在華盛頓舉(ju) 辦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紀念活動,300多名在美各界嘉賓出席。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與(yu) 美國乒乓球隊成員康妮·史維利斯為(wei) 友誼賽開球,世界冠軍(jun) 劉偉(wei) 、丁寧帶領北京大學乒乓球代表團與(yu) 美國乒乓球愛好者切磋球藝。康妮·史維利斯是1971年首次訪華球員,她的丈夫戴爾·史維利斯還曾接待過中國隊回訪球員。史維利斯夫婦分享了他們(men) 的經曆和感受,希望青年一代傳(chuan) 承“乒乓外交”精神,加強溝通交流,共同成長進步,“美中兩(liang) 國人民完全可以成為(wei) 朋友”。

  1979年以來,中美兩(liang) 國已建立284對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關(guan) 係。謝鋒表示,中美友好省州和城市覆蓋美國90%以上的州,始終是推動中美關(guan) 係發展的毛細血管、深化兩(liang) 國交流合作的活力細胞、促進人民相知相親(qin) 的重要平台。2023年7月,河北省與(yu) 美國艾奧瓦州老朋友代表團友好交流會(hui) 在石家莊舉(ju) 行。幾十年來,兩(liang) 省州像走親(qin) 戚一樣常來常往,在經貿、教育、文化等領域互動交往成果豐(feng) 碩。老朋友代表團一行先後到石家莊和雄安新區,進學校、訪鄉(xiang) 村、乘遊船、賞美景,感受河北的發展活力。

  “我們(men) 不能讓下一代美國學生不了解中國”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有一所英華學院,該校創辦於(yu) 2006年,是美國第一所公立中文沉浸式特許學校,四年級之前所有學科授課都用中文,目前從(cong) 幼兒(er) 園到八年級共有在校學生800餘(yu) 人。在英華學院的走廊、餐廳各處都掛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中文條幅和海報,不少學生都會(hui) 跳《蟲兒(er) 飛》《詠鵝》等兒(er) 童舞蹈,還能演奏揚琴、古箏等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孩子們(men) 表示,學習(xi) 中文已成為(wei) 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cong) 英華學院畢業(ye) 後會(hui) 堅持學習(xi) ,希望未來能去中國。

  “當代中美青年學子是中美關(guan) 係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是兩(liang) 國關(guan) 係的希望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臨(lin) 時代辦徐學淵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ju) 辦的“2023中美青年新春聯歡活動”上說道。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也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們(men) 不能讓下一代美國學生不了解中國,不然其帶來的影響二三十年後就會(hui) 顯現出來。”

  2015年,國家主席習(xi) 近平曾在訪美期間參觀華盛頓州塔科馬市林肯中學,並與(yu) 學生交流互動。塔科馬市學區主任、林肯中學前校長埃爾文依舊清晰地記得那次訪問中的一幕幕。“那真是一次愉快的訪問!”他說,當時習(xi) 近平主席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很自在地交流,看起來非常開心。之後,100名林肯中學的學生受邀訪問了中國。“學生交流對國家未來至關(guan) 重要。”埃爾文表示,他自己曾去過中國8次,“我還會(hui) 去中國很多次,中國的文化、曆史、美食,一切都令人歎為(wei) 觀止。我一直告訴別人,你可以去10次中國,如果去中國10個(ge) 不同的地方,你會(hui) 有10種不同的美好體(ti) 驗”。

  徐學淵於(yu) 2023年11月訪問弗吉尼亞(ya) 大學時表示,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圖景最終要由年輕人來繪就。她說,中美對彼此都需要有全麵客觀的認知。了解中國的最好辦法是“眼見為(wei) 實”,而非“道聽途說”。徐學淵鼓勵青年學生赴華,也希望大家回美後能向親(qin) 友分享自己的中國之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她認為(wei) ,隻要每個(ge) 人都發出一點理性積極的聲音,就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推動中美關(guan) 係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重點是如何讓更多美國學生願意來中國

  不過,目前中美民間交流仍麵臨(lin) 阻礙和隔閡。美國致力於(yu) 宣傳(chuan) 前總統裏根的理想及願景的右翼智庫羅納德·裏根總統基金會(hui) 和研究所2023年11月公布的第六次年度“國防調查”結果顯示,仍有51%的美國受訪者認為(wei) 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威脅”,而同一選項2022年為(wei) 43%,2018年第一次調查時隻有21%。這項調查涉及2506名美國成年人。該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一些美國人認為(wei) 中國正試圖趕超美國在全球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而不僅(jin) 僅(jin) 是經濟競爭(zheng) 對手。

  外交學院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dong) 表示,中美民間交流存在的隔閡是長期累積的後果。首先,美國在涉華問題上進行的一係列妖魔化為(wei) 中美民間交流造成政治化阻礙,這會(hui) 導致美民眾(zhong) 在對華民間外交中持有強烈的避險觀念,害怕招惹事端。其次,西方意識形態的固有偏見使得他們(men) 在對華民間外交中堅持所謂的“民主自由”等話語體(ti) 係和意識形態觀,阻礙了雙方民眾(zhong) 交流的意願。最後是國際輿論氛圍,美國始終製造所謂“中國有罪論”,抹黑、扭曲中國形象,也為(wei) 雙方之間以及中國與(yu) 其他國家開展民間交流設置了障礙。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23年11月29日刊文稱,特朗普政府2020年終止富布賴特中國項目(中美之間以“本著平等、互惠和互利的原則促進教育領域的合作和交流”為(wei) 目的的官方交流計劃),切斷了美中人民之間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渠道,也阻礙了美國培養(yang) 深入了解中國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的能力。文章認為(wei) ,想要調整美中關(guan) 係,先要恢複富布賴特中國項目。

  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急需恢複中美大學間因疫情中斷的交流項目。此外,習(xi) 近平主席已宣布願意未來5年邀請5萬(wan) 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xi) ,如何把此類活動落實好至關(guan) 重要。相比目前有幾十萬(wan) 中國學生在美求學,來華的美國青年數量較少。重點是如何通過修讀學位或短期交流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美國學生願意到中國來。(環球時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