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nei) 羅畢1月7日電 通訊|從(cong) 孤軍(jun) 奮戰到攜手並肩——坦桑尼亞(ya) 桑給巴爾衛生官員與(yu) 中國專(zhuan) 家組的滅“蟲”故事
新華社記者閆然 華洪立 王冠森
在坦桑尼亞(ya) 桑給巴爾地區的奔巴島,年過六旬的塞萊·穆罕默德左手拎著一摞印有“中國援助”字樣的臉盆,右手攥著血吸蟲病防治宣傳(chuan) 冊(ce) ,正和他的中國“戰友”忙著裝車,為(wei) 下午去血吸蟲病重點防控社區宣傳(chuan) 做準備。
為(wei) 吸引更多人參加,每次宣講,防治隊員都會(hui) 將防治宣傳(chuan) 冊(ce) 搭配臉盆、帆布袋等生活用品發放。“沒辦法,根源還是太窮,跟防治血吸蟲病相比,大家還是更關(guan) 心下頓飯能吃什麽(me) 。”塞萊對新華社記者無奈地說。
奔巴島是桑給巴爾地區第二大島,麵積約900平方公裏,有近60萬(wan) 居民。小島天藍海碧,民風淳樸,卻一度是血吸蟲病的重度流行區。1986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資助下,島上首個(ge) 血吸蟲防控項目開始執行。剛從(cong) 學校畢業(ye) 的塞萊以桑給巴爾衛生部官員的身份成為(wei) 項目具體(ti) 執行人。
彼時,由於(yu) 資金不足,塞萊往往隻能獨自開展工作。除了帶上檢測用的尿液試劑杯、治療用藥吡喹酮以及地圖、紙、筆外,他還要隨身攜帶鎬、麻繩等工具,以防被野草割傷(shang) 或遭遇動物襲擊。塞萊偶爾還要幫助島民加固水井吊繩,以取得對方信任。
“當時島上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ge) 病。我挨家挨戶走,一點點解釋,一個(ge) 個(ge) 登記,每天都筋疲力盡。加上自己剛畢業(ye) ,從(cong) 早跑到晚卻不見成果,我哭了很多次,但第二天還是繼續走。”時光荏苒,如今塞萊已成為(wei) 奔巴島熱帶病防治辦公室負責人,他的滅“蟲”之路上也多了可靠的中方夥(huo) 伴。
2014年,中國在世界衛生大會(hui) 上簽署關(guan) 於(yu) 在坦桑尼亞(ya) 開展血吸蟲病防治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政府負責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2017年,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首批專(zhuan) 家組進駐奔巴島。迄今已有34名專(zhuan) 家赴奔巴島開展工作。
中國援助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二期項目於(yu) 2023年9月啟動。專(zhuan) 家組組長黃玉政表示,所謂防治,不僅(jin) 要“治”,更要健康宣教、信息化和綜合治理等多管齊下,才能從(cong) 源頭控製。
“隻有中國朋友在做綜合防治,我第一次聽到這個(ge) 方案時豁然開朗,”塞萊說。後來,塞萊也積極實踐,向中國專(zhuan) 家學習(xi) ,和本地同事溝通,勸說社區居民主動服藥,進校播放防病動畫,翻譯斯瓦希裏語防治橫幅……
如今,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項目幫助當地血吸蟲病的發病率從(cong) 8.92%降到0.64%。塞萊認為(wei) ,如果想要將血吸蟲病清零,下一步還需要與(yu) 水利、農(nong) 業(ye) 、環保、教育等部門緊密協作,讓居民享有幹淨的日常飲用水源,讓孩子們(men) 定期服用驅蟲藥,不要在水塘中洗衣、遊泳、玩耍。
幾十年孤軍(jun) 奮戰下來,塞萊也出現了一些健康問題,但談及血吸蟲病的防治,他仍堅定表示:“我已向衛生部打了報告,也向中國醫生提出請求,希望讓我幹完這一期項目再退休。如果能等來新一批中國援助隊,我的職業(ye) 生涯就無憾了。”
在防治項目辦公室外,塞萊與(yu) 記者揮手道別。滅“蟲”路上,他已不再孤單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