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yu) 演化》最新發表一篇遺傳(chuan) 學研究論文指出,因一種傳(chuan) 染性癌症導致的袋獾(一種頂級捕食者)種群衰退,可能正在影響次級捕食者物種斑尾袋鼬的演化遺傳(chuan) 特征。
該論文介紹,頂級捕食者的種群衰退在生態學上具有級聯效應,其中一個(ge) 影響是減少競爭(zheng) ,並使生態係統中的次級中等捕食者(也稱中級捕食者)的活動增加。袋獾種群因為(wei) 可傳(chuan) 染的袋獾麵部腫瘤病(DFTD,一類罕見的傳(chuan) 染性癌症)而減少,這改變了斑尾袋鼬(一種中級捕食者)的資源利用和活動模式,但一直不清楚袋鼬的演化進程是否也會(hui) 受到影響。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普爾曼分校Andrew Storfer和同事與(yu) 合作者一起,采集了跨越15代的345隻袋鼬的基因組標記數據,試圖尋找與(yu) DFTD流行率和地理位置差異相關(guan) 的遺傳(chuan) 變異和自然選擇的證據。他們(men) 發現,DFTD流行率相似地區的袋鼬在遺傳(chuan) 學上比那些在DFTD流行率以及袋獾種群密度不同地區的袋鼬更接近,這或許表明存在選擇性擴散或對不同環境個(ge) 體(ti) 的選擇。
此次研究還發現了袋鼬整體(ti) 上基因流動下降和種群結構增加的證據,這可能是因為(wei) 競爭(zheng) 減少。最後,研究團隊用證據表明,存在與(yu) DFTD流行率和袋獾種群密度差異相關(guan) 的對肌肉發育、運動和攝食行為(wei) 的基因選擇。他們(men) 指出,這些性狀可能參與(yu) 了袋鼬和袋獾之間的競爭(zheng) ,從(cong) 而在袋獾數量減少時受到不同的選擇。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wei) ,他們(men) 在研究中使用的“群體(ti) 景觀基因組學”方法,或能普遍用於(yu) 進一步理解全球捕食者衰退的演化遺傳(chuan) 結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