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33項科學實驗隨天舟七號上太空 中國空間站將推進骨質疏鬆研究

馬帥莎 發布時間:2024-01-19 09: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南文昌1月17日電 題:33項科學實驗隨天舟七號上太空 中國空間站將推進骨質疏鬆研究

  記者 馬帥莎

  1月17日晚,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為(wei) 中國空間站送去新的科學實驗樣品。此次搭載的科學實驗有何亮點?新一批實驗樣品送達後,空間站將開展哪些科學研究?相關(guan) 專(zhuan) 家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作出解讀。

   中國空間站搭載科學實驗項目最多的天舟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貨運飛船任務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劉偉(wei)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空間應用係統隨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共向中國空間站送去了61件應用物資,總重約473公斤,包括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ti) 物理與(yu) 燃燒科學等33項科學實驗,將支持空間站在軌實驗持續滾動開展。

  這些應用物資送至空間站後,將由在軌的航天員安裝到對應的實驗裝置中開展實驗。劉偉(wei) 稱,有些實驗結果可以實時傳(chuan) 回地麵,有的實驗樣品將由航天員帶回地麵,做進一步研究。

  自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以來,中國已經發射六艘天舟貨運飛船。相比之前的天舟貨運飛船,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送去的科學實驗物資有何不同?

  劉偉(wei) 表示,前期任務側(ce) 重運送實驗裝置類物資,為(wei) 後續開展科學實驗創造更好的支持條件。隨著空間站常態化運營,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針對空間站艙內(nei) 外的現有實驗設施,送去了更多科學實驗項目,涉及10個(ge) 研究所、8所大學,是截至目前為(wei) 空間站送去最多科學實驗項目的天舟貨運飛船。

  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最後“上車”、最先“下車”的“乘客”

  在眾(zhong) 多實驗樣品中,細胞實驗樣品是一位特殊“乘客”。當天舟七號船箭組合體(ti) 已經轉運至發射區時,科研人員為(wei) 了保證細胞的活性,還在發射場實驗室內(nei) 爭(zheng) 分奪秒地製備細胞樣品。記者了解到,這些樣品是天舟貨運飛船中最後“上車”,最先“下車”的一批物資,臨(lin) 近發射時,它們(men) 才會(hui) 被裝入貨運飛船中,抵達空間站後將首先被航天員取出。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表示,這些細胞對溫度、氣體(ti) 、營養(yang) 液供給等生存環境具有嚴(yan) 格要求。為(wei) 了保持細胞健康,科研團隊在天舟貨運飛船中為(wei) 細胞樣品準備了“專(zhuan) 座”——細胞上行生保裝置。

  該裝置約1個(ge) 半微波爐大小,配置了兩(liang) 個(ge) 抽屜,分別裝有5個(ge) 標準單元,每個(ge) 單元上是兩(liang) 個(ge) 培養(yang) 細胞的細胞室,裝置和單元可根據細胞對生存環境的“個(ge) 性化”需求,調節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和營養(yang) 供給等條件,為(wei) 細胞提供舒適的“旅途”環境。

  研究太空中人體(ti) 骨質疏鬆現象

  據了解,細胞上行生保裝置“護送”的其中一組實驗樣品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餘(yu) 路陽團隊製備,用於(yu) 研究太空骨質疏鬆現象。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是人體(ti) 骨髓中較原始的細胞,成骨細胞就是由其分化而來。餘(yu) 路陽表示,研究顯示,人在太空中骨質流失會(hui) 加速,是絕經後婦女骨質流失速度的十倍。我們(men) 期望找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會(hui) 發生哪些生物信號的改變,找到幹預靶點,從(cong) 而研製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或幹預手段。

  “(航天員的骨質疏鬆)與(yu) 地麵老年人的骨質變化具有相似性。研究人在太空中的骨質變化不僅(jin) 對保障航天員的在軌健康有重要意義(yi) ,對地麵老年人的骨質疏鬆預防和治療也有重要參考價(jia) 值。”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金福說。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將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送入空間站,此前該團隊通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載的實驗樣品,目前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吳夢瑞說,他們(men) 發現,這種細胞的表觀遺傳(chuan) 會(hui) 在太空中發生甲基化,好比給DNA戴了一頂帽子,被帽子遮住的這部分基因將不再被表達、轉錄,這對細胞分化的“命運”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此次送到空間站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實驗周期會(hui) 進一步延長,將從(cong) 天舟五號任務的4天延長至7天。吳夢瑞表示,在空間站運營期間,這項研究將進一步深入,不僅(jin) 將通過後期的空間站飛行任務再運送一批實驗樣品,後續還將在實驗中增加藥物幹預。

  “從(cong) 細胞研究到真正的人體(ti) 應用,其實是十分漫長的過程。在細胞層麵獲取可信證據後,我們(men) 未來還需要在空間站開展小鼠實驗,來驗證藥物的有效性。”餘(yu) 路陽說。(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