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誌1月20日文章,原題:紅海危機表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所有國家都至關(guan) 重要 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激增,令世界大型航運公司連續數周停止通過蘇伊士運河,更多航運公司改變航線。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正從(cong) 新冠疫情的痛苦中緩慢恢複之際,紅海襲擊行動和俄烏(wu) 衝(chong) 突帶來的地緣政治衝(chong) 擊推高了物流成本和食品價(jia) 格。
北京與(yu) 華盛頓之間的峰會(hui) 、七國集團集體(ti) 會(hui) 議、世界經濟論壇或聯合國氣候大會(hui) 等議而不決(jue) 的會(hui) 議,都無法解決(jue) 當今的局勢動蕩問題。相反,對於(yu) 飽受嚴(yan) 重不信任和不可預測危機困擾的世界來說,為(wei) 了全球公共利益采取有意義(yi) 的集體(ti) 行動,隻有一條途徑——那就是建立更多的供應途徑來滿足需求。解決(jue) 供應衝(chong) 擊的辦法就是增加供應鏈——更多的“帶”,更多的“路”。
多年來,中國是深諳這點並付諸行動的國家。去年10月中國在北京召集來自150多個(ge) 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紀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從(cong) 實用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代表了所有國家為(wei) 自身國家利益所應做的事情:建立盡可能多的供應途徑滿足需求,既可對衝(chong) 不可預見的幹擾,又可提高自身的互聯互通和影響力。
無論是紅海的胡塞武裝襲擊、巴拿馬運河的幹旱,還是馬六甲海峽附近潛在的衝(chong) 突,都暴露了海上咽喉的脆弱性。誠然,船隻可選擇繞道非洲的好望角。而中國和歐洲選擇了更明智的道路:跨歐亞(ya) 鐵路貨運量在2021年初翻了一番,達到每月1000列貨運列車,它們(men) 的可靠性和準時性更高。
世界經濟正常運轉離不開全球貨運和商品貿易,而更多橫跨歐亞(ya) 大陸的公路、鐵路以及印度洋和北冰洋沿岸的港口,對於(yu) 全球商品貿易的靈活性和替代路線至關(guan) 重要。這些投資也是針對保護主義(yi) 、地緣政治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衝(chong) 擊的預防性措施。
共建“一帶一路”是變革性的,對此很難有異議。自2013年以來,已有約1萬(wan) 億(yi) 美元資本流入“一帶一路”國家,用於(yu) 建設項目和非金融投資。特別是對人口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堅實的基礎設施對滿足國內(nei) 需求、產(chan) 生經濟乘數效應、建立與(yu) 世界經濟的聯係至關(guan) 重要。匈牙利和塞爾維亞(ya) 等歐洲邊緣國家就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歐盟與(yu) 美國聯合,企圖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影響力。但歐洲仍渴望促進對阿拉伯和亞(ya) 洲經濟體(ti) 的出口。西方外交官和分析人士不再對“一帶一路”嗤之以鼻。
在西方大國忽視基礎設施建設數十年後,中國將其提上全球議程,因此功不可沒。中國主導的倡議與(yu) 西方提出的倡議常被描述為(wei) 零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港口和電網等基礎設施是非排他性、非競爭(zheng) 性的。每一個(ge) 針鋒相對的項目,無論輸油管道、電網還是互聯網電纜,都在不經意間推進著一個(ge) 更宏大的項目,即把世界變成互聯互通的供應鏈係統。在當今動蕩的世界上,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我們(men) 需要在更多國家種植更多糧食,生產(chan) 更多半導體(ti) ,加工更多稀土礦物,並確保它們(men) 在全球的流動不會(hui) 因為(wei) 某個(ge) 點阻塞而中斷。
從(cong) 羅馬的道路到英國的鐵路,再到美國的基地……持久地證明了一個(ge) 事實:盡管基礎設施的控製權會(hui) 易手,但從(cong) 長遠來看,這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作者帕拉格·卡納,喬(qiao) 恒譯)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