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包亞明:電視劇《繁花》“港風”綻放,滬港雙城如何“雙星輝映”?

王笈 發布時間:2024-01-23 09:2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1月22日電 題:電視劇《繁花》“港風”綻放,滬港雙城如何“雙星輝映”?

  ——專(zhuan) 訪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亞(ya) 明

  中新社記者 王笈

  2024年開年,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繁花》掀起追劇熱潮,相關(guan) 話題持續發酵。這部聚焦20世紀90年代上海群像的影視作品,除了撲麵而來的“上海風味”,霓虹燈招牌、港式名菜等“港風”元素的競相綻放,也讓觀眾(zhong) 倍感耀眼。

  上海與(yu) 香港有何文化淵源?滬港“雙城記”為(wei) 何備受名著名劇“青睞”?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亞(ya) 明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電視劇《繁花》交織著滬人的記憶與(yu) 港人的鄉(xiang) 愁。阿寶通過在香港工作的哥哥的幫助,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雪芝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尋夢”;劇中不時響起香港經典老歌……20世紀90年代,香港文化對上海產(chan) 生了怎樣的影響?當時的香港對於(yu) 上海人來說有何吸引力?

  包亞(ya) 明:正如電視劇《繁花》所描述的,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正從(cong) 計劃經濟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轉型。“汪小姐”在“外灘27號”工作時能在黃河路上發揮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爺叔”對梅萍前後迥異的態度,不是因為(wei) 她們(men) 個(ge) 人能力的變化,而是隱藏在背後的體(ti) 製力量使然。處於(yu) 曆史轉折關(guan) 頭的外貿活動和商戰內(nei) 幕,成了觀眾(zhong) 撫今追昔、感慨萬(wan) 千的橋段。

  2024年1月4日,黃河路美食街上的苔聖園酒家(電視劇《繁花》中的至真園原型)吸引眾(zhong) 多市民遊客打卡拍照。陳玉宇 攝

  而當時的香港是一個(ge) 開放的、有活力的自由港,在經濟活動、社會(hui) 發展、城市生活、時尚潮流、流行文化、國際氛圍等方麵領先於(yu) 上海。故此,香港對於(yu) 雪芝來說,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對於(yu) 阿寶來說,是能夠引入新模式、找到新財富的機遇之地。

  2024年1月14日,隨著電視劇《繁花》的熱播,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上導演王家衛的銘牌受到關(guan) 注,成為(wei) 遊客打卡對象。侯宇 攝

  香港的資本和文化潮流對上海產(chan) 生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例如上海人會(hui) 通過香港流行歌曲學習(xi) 粵語,領略香港澎湃的經濟活力、豐(feng) 裕的物質生活和汪洋恣肆的生命追求;對於(yu) 一些想要“再出發”的上海人而言,香港既是值得學習(xi) 的“老師”,也是尋覓資源的寶地。

  上海外灘。王岡(gang) 攝

  電視劇《繁花》的結尾還留下伏筆,阿寶保住了浦東(dong) 川沙的一塊地,似乎也暗示著日後上海通過房地產(chan) 再創輝煌。事實上,今天上海對城市空間的認知,某種意義(yi) 上也受到了香港資本進入上海房地產(chan) 市場“餘(yu) 波”影響,軌道交通的城市網絡、“點到點”的出行方式、一站式購物的消費習(xi) 慣,改變了上海舊有的沿街漫遊式購物喜好。四川北路的衰落、淮海路中段的發展遲滯,其實都和城市空間的認知、生活空間的重構緊密相關(guan) 。

  中新社記者:由此上溯到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上海諸多文化界、工商界人士“南下”香港,他們(men) 對香港產(chan) 生了怎樣的影響?滬港文化關(guan) 係在20世紀經曆了哪些階段?

  包亞(ya) 明:從(cong) 曆史發展脈絡來看,滬港雙城存在著一種互為(wei) 鏡像的關(guan) 係。

  20世紀30年代,上海作為(wei) 遠東(dong) 第一大都市,是一個(ge) 非常國際化、具有開放性的城市。在此階段,上海的城市發展是領先於(yu) 香港的,兩(liang) 者的文化關(guan) 係主要是上海影響香港。特別是20世紀40、50年代之交,上海諸多實業(ye) 家、文化人移居香港,同時帶去了大量的資金、資源、技術等,對香港的經濟、文化、城市景觀、日常生活都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包括香港人對大閘蟹的喜愛,可能也與(yu) 這些“南下”的上海人有關(guan) 。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的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發展滯後,而香港因向世界開放取得巨大飛躍。

  香港夜景。任晨鳴 攝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香港在經濟資本、社會(hui) 發展、城市更新、流行文化等方麵領先,反過來成了上海的“老師”。這一時期,從(cong) 流行歌曲、通俗小說、影視作品,到服裝服飾、娛樂(le) 形式等,香港文化對上海文化的複興(xing) 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yu) 此同時,香港文化對老上海的關(guan) 注與(yu) 回望也體(ti) 現出濃濃的鄉(xiang) 愁。

  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中的總結可謂深刻而獨到:“當香港把上海遠遠地拋在後麵時,這個(ge) 新的大都會(hui) 並沒有忘記老的。事實上,你能發覺香港對老上海懷著越來越強烈的鄉(xiang) 愁,並在很大程度上由大眾(zhong) 傳(chuan) 媒使之鞏固,使之不被遺忘。香港需要一個(ge) ‘她者’來定義(yi) ‘自己’”。

  1995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商家招牌林立,行人如織。陸濤 攝

  《繁花》是電影導演王家衛的電視劇首秀,生動呈現了“上海摩登”在20世紀90年代的複興(xing) 。王家衛出生於(yu) 上海,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他的許多親(qin) 屬一直在上海生活,上海情結與(yu) 上海鄉(xiang) 愁可以說是《花樣年華》等王家衛代表作的特色之一。在《繁花》驚豔的畫麵感和迷離的風格中,王家衛是否呈現了原汁原味的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其實已經不那麽(me) 重要;王家衛透過“香港濾鏡”所勾勒的上海生活質感與(yu) 城市調性,能否穿越30年直抵人心,才是問題關(guan) 鍵。王家衛鏡頭下“阿寶們(men) ”的流金歲月,完美演繹了李歐梵所說的上海這座城市的“Art Deco”精神,即“又新又不同的,激動人心又背離正統,以‘享受生活’為(wei) 特色”。

  中新社記者:滬港兩(liang) 地的“雙城記”,是張愛玲等作家筆下“偏愛”的敘事背景。上海和香港的城市文化為(wei) 何能夠相互交融、產(chan) 生共鳴?

  包亞(ya) 明:從(cong) 城市氣質來看,上海和香港非常接近,都很有包容性,同時又對自己基底的一些文化元素比較堅持。相較於(yu) 其他內(nei) 地城市,上海與(yu) 香港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上海和香港都是外國人常住人口數量較大的城市,在國際化過程中形成了與(yu) 一些內(nei) 地城市不同的城市景象、生活方式、交往規則。上海和香港都是高度重視工商倫(lun) 理的城市,或許會(hui) 讓一些人感到有點冷漠、不近人情,但邊界感強的社會(hui) 規則催生了守時、守契約、講規則、重聲譽的人際關(guan) 係。《繁花》也精彩演繹了上海人這種“不響”的日常生活和有“腔調”的社會(hui) 空間。

  位於(yu) 香港中環的匯豐(feng) 總行大廈。李誌華 攝

  滬港兩(liang) 地交往頻繁、關(guan) 係密切,張愛玲等文人也曾穿梭於(yu) 兩(liang) 地生活,這與(yu) 滬港雙城對外來人士友好、交通具有便捷性、謀生相對容易有關(guan) 。匯豐(feng) 銀行創立之初就在香港和上海同時展業(ye) ,英文名包含了香港和上海兩(liang) 個(ge) 地名;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們(men) 也不斷地通過文學著作、影視藝術的形式,將滬港雙城串聯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滬港兩(liang) 地文化交流的現狀如何,如何在交流共鳴中“雙星輝映”?

  包亞(ya) 明:今天的滬港兩(liang) 地都有非常強烈的深入交流的願望和動力,希望從(cong) 對方身上汲取到力量,並且投射到未來的發展中。

  上海正優(you) 化“一江一河一帶”(指黃浦江、蘇州河、環城生態公園帶)生態空間布局,其中的生態環保理念就有從(cong) 香港獲得的啟發。香港是一個(ge) 緊湊甚至擁擠的城市,但卻保留了很多未開發的郊野土地,親(qin) 近自然因而成了香港城市生活的重要內(nei) 容,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等多條有名的徒步路線吸引了內(nei) 地人士專(zhuan) 程前往打卡,而上海郊野公園中的“郊野”兩(liang) 字也有香港語言習(xi) 慣的影蹤。在城市文脈保護方麵,香港對曆史文化建築的“活化”,也是上海曆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和“建築可閱讀”可資借鑒的思路。

  2023年9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舊場地變身包含“寵物共享”區域的公園,當天起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侯宇 攝

  上海經驗對香港同樣有啟發。“長三角龍頭”上海在區域一體(ti) 化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有助於(yu) 香港深入思考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角色和擔當,全方位地謀劃與(yu) 內(nei) 地之間的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共贏,更好地理順產(chan) 業(ye) 鏈與(yu) 消費鏈,更好地推動兩(liang) 地人員流動,更好地發現香港發展的機遇。

  無論是過去、當下,還是未來,上海與(yu) 香港都會(hui) 產(chan) 生各種各樣的關(guan) 聯,深度互通交流將幫助滬港雙城找到各自更好的麵向未來的答案。(完)

  受訪者簡介:

  包亞(ya) 明,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英國學術院訪問學者、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美國科羅拉多學院訪問教授。主編有《現代性與(yu) 都市文化理論》《現代性與(yu) 空間的生產(chan) 》《後大都市與(yu) 文化研究》等,著有《遊蕩者的權力:消費社會(hui) 與(yu) 都市文化研究》《後現代語境中的美學與(yu) 文化理論》《在語言與(yu) 現實之間》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