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魯廣錦:為何要用文明視角理解中國人權?

曾靜寧 發布時間:2024-01-24 09: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 題:為(wei) 何要用文明視角理解中國人權?

  ——專(zhuan) 訪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

  中新社記者 曾靜寧

  日前,由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主持,吉林大學多名老師參與(yu) 撰寫(xie) 的新書(shu) 《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正式出版,在中國學術界打開了從(cong) 人權文明視域係統研究中國人權的先河。什麽(me) 是中國式人權文明?為(wei) 什麽(me) 要從(cong) 文明的角度認識、理解中國人權?魯廣錦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人權文明”“中國式人權文明”等概念。您認為(wei) 什麽(me) 是中國式人權文明?與(yu) 西方的人權文明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魯廣錦:中國提出“人權文明”這一概念話語,是近年來的事情。2021年6月,中國政府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wei) 大實踐》白皮書(shu) 中寫(xie) 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100年,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wei) 大奇跡,譜寫(xie) 了人權文明的新篇章。”這是中國官方文書(shu) 第一次使用“人權文明”這一概念話語,標誌著中國開始從(cong) 一個(ge) 新的高度認識人權的重要意義(yi) 。

  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致“2021?南南人權論壇”的賀信中提出,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在致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的賀信中,習(xi) 近平主席指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通過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推動人權文明發展進步。這是中國領導人對人權在人類文明中方位的明確表達。

  2021年底,我和研究團隊開啟名為(wei) “中國式人權文明新形態研究”。這在中國的人權研究中還是第一次。經過研究,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式人權文明,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人權文明,既有人類人權文明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2023年6月15日,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在北京舉(ju) 行。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教授魯廣錦進行大會(hui) 發言。蔣啟明 攝

  具體(ti) 到中國式人權文明與(yu) 西方人權文明的關(guan) 係,應該說兩(liang) 者都是人類人權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人的生命、價(jia) 值和尊嚴(yan) 上有著共同的追求,但在如何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方法和途徑上,兩(liang) 者又有著許多不同。中國式人權文明強調集體(ti) 主義(yi) 的東(dong) 西多一些,西方人權文明強調個(ge) 人主義(yi) 的東(dong) 西多一些。中國式人權文明與(yu) 西方人權文明的這種不同是由各自的文化傳(chuan) 統、現實國情和人民需要所決(jue) 定的。

  《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商務印書(shu) 館2023年版。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如果說中國式人權文明是一個(ge) 近年提出的概念,那麽(me) ,中國曆史上存在人權文明嗎?它是如何深化和演變的?

  魯廣錦:宋太祖趙匡胤問大臣趙普“天下什麽(me) 最大?”趙普回答說“道理最大”。通過工作實踐和研究,我們(men) 認為(wei) ,人權就是個(ge) 大道理。

  之所以把人權視作大道理,一是因為(wei) 它關(guan) 涉人之存在、人之解放、人之保障和人之發展;二是因為(wei) 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是現代文明的價(jia) 值基礎和基本精神;三是因為(wei) 它具有普遍性,是國際道義(yi) 的高地。

  從(cong) 中國曆史的發展看,中國的人權道路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ge) 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在古代的中國。中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中,有許多重人、尊人、愛人的思想。孔子的“仁者,愛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孟子的“民為(wei) 貴”,荀子的人“最為(wei) 天下貴”,墨子的“兼相愛”,都表現出對人的嗬護與(yu) 關(guan) 懷。中國古人還有“萬(wan) 物之中,以人為(wei) 貴”“濟大事者,必以人為(wei) 本”“理天下者,以人為(wei) 本”等話語,強調人的重要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這些具有人權意識的思想,對古代的中國乃至世界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在人類人權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第二階段在近現代的中國。1840年後的中國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西方人權觀在變局中傳(chuan) 入中國,但由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自主性很強,使得“自然權利”和“人權”這些概念被翻譯成了“天賦人權”和“民權”等具有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人權概念話語。近代西方人權思想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的傳(chuan) 播,但表現出明顯的水土不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把馬克思主義(yi) 人權理論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構建起了新民主主義(yi) 人權理論,堅持反壓迫、反剝削,堅持爭(zheng) 民主、爭(zheng) 平等、爭(zheng) 自由,以實現中華民族獨立、中國最廣大人民的翻身解放為(wei) 政治目的。

  第三階段在當代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曆經完成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曆史發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人權觀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總結團結帶領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經驗,借鑒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式人權文明的基本點包括:第一,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和平等共享人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堅持人權的人民性,強調人權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享有的普惠性人權,努力讓人民成為(wei) 人權事業(ye) 發展的主要參與(yu) 者、促進者、受益者;第三,堅持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努力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不斷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四,堅持人權是曆史的發展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提高各項人權保障水平,努力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第五,堅持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杭州亞(ya) 運會(hui) 、亞(ya) 殘運會(hui) 落幕後,當地多個(ge) 競賽場館及相關(guan) 體(ti) 育場地設施向民眾(zhong) 開放。圖為(wei) 市民在杭州體(ti) 育館打羽毛球,該館曾承辦亞(ya) 運會(hui) 拳擊賽事。王剛 攝

  中新社記者:《世界文明史》對世界產(chan) 生深遠影響。從(cong) 全球視野看,當前中國式人權文明處於(yu) 什麽(me) 位置?或者說,國際社會(hui) 應如何看待中國人權?

  魯廣錦:毋庸諱言,愛德華?伯恩斯等西方學者撰寫(xie) 的《世界文明史》是以西方中心主義(yi) 的立場來審視世界文明史。此書(shu) 於(yu)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並經多次修改和再版,影響較大。盡管該書(shu) 沒有明確使用“人權文明”這樣的概念,但作者已經把人權納入人類文明史的範疇來考察分析。在談到撰寫(xie) 此書(shu) 的初衷時,作者曾表示,“如果說這種敘述方法背後隱含有某種哲學傾(qing) 向的話,那麽(me) 它源於(yu) 這樣一種認識,迄今人類的進步大多產(chan) 生於(yu) 智力的進步和對人權的尊重,其中含有未來更加美好這一主要希望。”這樣的判斷為(wei) 拓展我們(men) 對人權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作用提供了幫助。

  關(guan) 於(yu) 中國式人權文明的曆史方位,總體(ti) 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創造了人權文明新形態。中國式人權文明是對人類人權文明的一次創新發展,是人類人權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人權文明新境界。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wei) 有著獨特文明傳(chuan) 統的東(dong) 方大國,中國式人權文明無疑對人類人權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2024年1月1日,民眾(zhong) 在重慶解放碑步行街跨年迎新。何蓬磊 攝

  人權首先是一種本土文化的建構。一國選擇什麽(me) 樣的人權模式,自然是由一國國情和人民需要所決(jue) 定的。同時,人權又是人類社會(hui) 的共同追求,這就必然存在著各國相互借鑒的問題,在這種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產(chan) 生了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反過來又對各國人權的發展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權的普遍性原則並不是某種文化或某個(ge) 國家的產(chan) 物,而是人類優(you) 秀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應屬於(yu) 全人類。人權文明的發展如同人類文明的發展,既有多樣性,又有共同性,多樣性蘊含著差異性特點,共同性體(ti) 現著普遍性原則。

  雲(yun) 南昆明市民在大觀河邊喂紅嘴鷗。劉冉陽 攝

  《世界人權宣言》問世以來,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yu) 其寶貴的文明包容性精神。如果沒有多種文化或文明背景起草者的參與(yu) ,沒有不同文化或文明間的包容借鑒,就不可能有這份《宣言》的問世。

  從(cong) 人權文明的視域來理解人權,人權應該屬於(yu) 全人類,而不應把人權再簡單看成是一個(ge) 西方啟蒙運動和資產(chan) 階級革命的產(chan) 物。文明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價(jia) 值底氣。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從(cong) 人權文明的視域來把握人權,能夠更好把握中國人權與(yu) 世界人權的關(guan) 係,在遵循人權的普遍性原則的基礎上,更好地向世界貢獻中國人權智慧、中國人權方案和中國人權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魯廣錦。張朔 攝

  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法學博士,曾任中宣部人權事務局局長。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