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泉州,遊客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裏的寧靜以及當地人的謙遜低調,從(cong) 而對當地的發展和開放水平有所誤判。然而,隻要去過一次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這些誤判就會(hui) 被全部推翻。走在街上,看到的越多,你就會(hui) 越發好奇這個(ge) 城市的曆史。在泉州,房屋、寺廟牆壁上的一磚一瓦,都是可以窺見曆史的秘密寶藏,能帶你回到那個(ge) 曾被東(dong) 西方世界都所熟知的“橄欖城”(Zayton)。
泉州在世界星圖上的熠熠生輝始於(yu) 宋元時期。隨著造船業(ye) 的發展,泉州成為(wei) 海上古絲(si) 綢之路上的起點以及當時的全球貿易中心。幾個(ge) 世紀以來,這裏一直是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非洲、歐洲等地商人的聖地,以及旅行家和冒險家的心之所向。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1257年來到泉州的馬可·波羅,以及1346年到訪泉州、隨後撰寫(xie) 長篇遊記的伊本·白圖泰。這些商人和旅行家將他們(men) 的文化、宗教和藝術帶到了泉州,為(wei) 泉州的全方位繁榮做出了貢獻,並在其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開放的泉州,展現了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共存的圖景,成為(wei) 東(dong) 西方文明碰撞交匯之城。
不同文明交融互鑒
不同文明的和諧共處是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縱觀整座城市,無論是隨處可見的曆史印記,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chuan) 承,都在見證中外文化的和諧共振。
泉州的博物館裏,成千上萬(wan) 件鐫刻著阿拉伯語、拉丁語、梵語等不同語言的文物,以及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不同宗教的墓碑,都在靜靜訴說這個(ge) 城市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兼收並蓄。
在泉州市中心,開放包容的曆史證據隨處可見。在塗門街,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淨寺靜靜佇(zhu) 立,飽覽千年曆史滄桑。而在幾十米開外,就有一座關(guan) 嶽廟,這是中式傳(chuan) 統風格的道觀。諸如此類反映不同宗教共存的情景在泉州並不少見。站在泉州西街的一個(ge) 十字路口,你會(hui) 發現,東(dong) 側(ce) 是佛教的開元寺,西側(ce) 則是基督教泉西堂。當你漫步在街道上,你會(hui) 發現當地許多建築的門窗有著阿拉伯風格的拱門形狀和歐式花紋。
在泉州,還能看到更深層次的跨宗教、跨文化共存的現象。不同宗教的禮拜場所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這是一種高度開放。例如,在媽祖廟“天後宮”裏,你會(hui) 在後廳的入口處找到兩(liang) 根石柱,上麵刻著印度教的雕花。在佛教寺廟開元寺裏,也不乏印度教的元素。在回族聚居地郭厝村,有一座當地中式風格建造的郭氏宗祠。不遠處的一座佛教寺廟裏,卻有著阿拉伯風格的香爐。因此,可以說,泉州的宗教和文化多樣性已經達到了中華文明所追尋的有關(guan) 和諧的理想境界。這也造就了泉州的獨特魅力,為(wei) 其城市品格賦予了人文精神。
天後宮。人民網 黃東(dong) 儀(yi) 攝
海絲(si) 精神曆久彌新
盡管“橄欖城”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6個(ge) 多世紀,時代的烙印卻仍鮮活地存在於(yu) 日常生活中。
在泉港區的一個(ge) 工作室裏,一位名叫林配宗的工匠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第十一代傳(chuan) 承人。在宋元時期,福船被廣泛使用。伊本·白圖泰在遊記中有所提及,並詳細解釋了福船的製造方法、操作方法和航行優(you) 勢。林配宗致力於(yu) 做好這項技藝的傳(chuan) 承和推廣,以紀念這些船在古代貿易中發揮的作用。
在蟳埔村附近,遊客們(men) 可以通過建築和當地的生活看到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印記。貝殼覆蓋的牆壁仍然點綴在各個(ge) 街道上。蚵殼厝是自海上絲(si) 綢之路時代流傳(chuan) 至今的建築風格。據考證,蚵殼來自空艙的貿易船隻,在風浪中能起到平衡重心的壓艙作用。船隻到達泉州港後,蚵殼被卸在港口附近,附近的居民們(men) 便拾來用作裝飾外牆,從(cong) 而形成了這個(ge) 保留至今的特色景觀。
蟳埔村的另一個(ge) 人文遺產(chan) 則是簪花裝飾,同樣可以追溯到海上絲(si) 綢之路時代。據介紹,蟳埔女的簪花圍與(yu) 宋元時期泉州的阿拉伯人頗有淵源。簪花所用到的素馨花、含笑花等品種也來自阿拉伯國家。如今,走在蟳埔村的小巷裏,你都能看到各個(ge) 年齡段的女性頭戴美麗(li) 的簪花。
泉州府文廟附近,一名店主正為(wei) 過路遊客梳理頭發以佩戴“簪花圍”。人民網 黃東(dong) 儀(yi) 攝
泉州是東(dong) 西方宗教文化交融的鮮活例證,同樣也反映出中國文化的開放性,以及包容外國文化、使其與(yu) 本土文化交融和諧共存的能力。隨著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複興(xing) ,泉州在保持其多元性的同時,也成為(wei) 中國與(yu) 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典範。
(作者係人民網阿拉伯語專(zhuan) 家,曾書(shu) 柔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