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沈陽2月14日電 題:在沈陽故宮尋跡清宮“龍文化”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禹瑞齋 韓宏
甲辰龍年春節期間,遊客們(men) 在沈陽故宮裏開啟了一場“尋龍”之旅。在這座始建於(yu) 1625年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群內(nei) ,院藏文物10萬(wan) 餘(yu) 件,許多建築和文物上都有龍的“足跡”。
“沈陽故宮各類古建築上的龍,從(cong) 材質上來說,有琉璃、木雕、石雕等,其中大政殿木雕的‘金龍盤柱’比較有代表性。”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張國斌向記者介紹說,作為(wei) 沈陽故宮中營造時間最早的建築之一,大政殿是舉(ju) 行新君即位、頒詔、元旦慶典、迎接大軍(jun) 凱旋、舉(ju) 行國宴等重大活動的地方,其造型和裝飾吸收借鑒了漢、滿、蒙、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
沈陽故宮大政殿木雕的“金龍盤柱”,明間兩(liang) 柱上各盤一條金龍,龍頭相對,伸向梁枋上的火焰珠。 (沈陽故宮博物院 供圖)
大政殿明間兩(liang) 柱上各盤一條金龍,龍頭相對,伸向梁枋上的火焰珠,謂“二龍戲珠”造型。據張國斌介紹,在古代宮殿建築上,這種龍直接盤在柱子上的造型很少見。1747年,乾隆帝著人在沈陽故宮崇政殿安放的堂陛,其前方的柱子便是模仿了大政殿的“金龍盤柱”。
崇政殿是皇帝上朝理政的場所,作為(wei) 東(dong) 北地區最為(wei) 常見的硬山式建築,其屋脊、山牆、額枋、滴水等部位均以龍為(wei) 飾,升龍(龍頭在上方,呈升起動勢)、降龍(龍頭在下方,呈下降動勢)兼具。崇政殿山牆四角的彩色琉璃墀頭在清初建築中極為(wei) 罕見,墀頭上雕有翔龍、麒麟和瑞草奇花。
崇政殿的抱頭梁被雕成了一條龍的形象,外簷柱頭裝飾高浮雕龍頭,龍尾一直延伸到殿內(nei) 。 (沈陽故宮博物院 供圖)
龍形抱頭梁也頗引人注目。張國斌稱,不同於(yu) 一般的方形橫木,崇政殿的抱頭梁被雕成了一條龍的形象,外簷柱頭裝飾高浮雕龍頭,龍尾一直延伸到殿內(nei) 。龍身鱗片青、綠退暈,邊緣貼金,腹部紅色退暈、邊緣貼金,綠色龍鬃。從(cong) 建築外部看,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
據《說文解字》記載,“龍為(wei) 鱗蟲之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故帶有龍紋紋飾的瓷器上多繪以雲(yun) 紋、海水紋等襯托,表示飛龍在天或潛龍在淵。
清康熙款黃釉錐把瓶。 (沈陽故宮博物院 供圖)
據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曉麗(li) 介紹,龍紋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和吉祥紋飾組合到一起。如清康熙款黃釉錐把瓶的口沿以下器身滿飾錐拱紋飾,暗刻流雲(yun) 、火焰圖案,瓶腹中部暗刻一龍一鳳形象,相向而飛,寓意“龍鳳呈祥”。腹下部近足處,有一圈海水紋飾。“這種暗刻紋龍鳳、流雲(yun) 、海水圖案,在康熙、雍正兩(liang) 朝較為(wei) 盛行。”
“五爪龍是清宮裏等級最高的紋飾。”據李曉麗(li) 介紹,乾隆朝官窯精品清乾隆款綠釉龍雲(yun) 紋蓋罐上的行龍便是五爪龍。該罐體(ti) 表麵紋飾共分三個(ge) 部分,肩部繪綠色八寶紋飾,其下為(wei) 一圈綠色如意雲(yun) 頭紋,罐腹主體(ti) 紋飾為(wei) 二龍趕珠紋,兩(liang) 條綠龍昂首闊步,身形矯健,穿梭、追逐於(yu) 火焰、雲(yun) 海之中。
清乾隆款綠釉龍雲(yun) 紋蓋罐。 (沈陽故宮博物院 供圖)
“在中國古代傳(chuan) 說中,龍興(xing) 雲(yun) 作雨,變幻萬(wan) 千,無所不能。”張國斌說,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在眾(zhong) 多文化符號中,龍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寄寓著人們(men) 風調雨順、平安康泰的美好願望。
“龍年來宮裏看擁有龍元素的曆史建築和文物,可以領略古人們(men) 的精湛技藝,沉浸式感受清宮中的龍文化。”遊客胡香凝與(yu) 不同的“龍”拍照打卡,她說,“今年來沈陽故宮裏做‘龍的傳(chuan) 人’,度過了不一樣的春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